郭閃 李雨潔 田凱 鄒曉英 謝碎芳
摘 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被首批列入國家級貧困縣、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通過實地調研,并運用經濟學方法,對“貴州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運用金融政策,深化供給側改革,實現經濟增長”的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探索了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在農村實行的現狀和困難,同時研究了進一步推行的可行性與契合點。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經濟增長;產業結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2-006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 ? ? ?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力推進“產業致富”戰略,積極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和快速發展農業經濟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資金缺乏問題,融資難仍然是制約武陵山片區農業結構改革的巨大障礙。
1? 改革現狀
在改革過程中,務川縣各類金融機構積極配合改革需求,從各個方面提供金融扶持。務川縣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8家,各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業業務方面的具體投入如下。農發行、省扶投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中已投放7億元,中國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扶貧再貸款目前已投放1.5億元,農行務川支行在“三農”貸款中已發放1 405.5萬元[1],信合聯社涉農貸款截至目前發放金額為41.7億元,郵政銀行涉農貸款目前已投放2 600萬元。
1.1? 金融服務機構大力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
目前,務川縣有大型國有保險機構3家,2017年全年保險業務收入10 023萬元,年賠款支出3 104萬元。2018年,務川縣政府積極推進農業保險,鼓勵各金融服務機構拓寬完善融資渠道。中央配套保費補貼223萬元,省級配套保費補貼185萬元,縣級對應安排財政預算資金專項用于保費補貼。
1.2? 通過金融對供給側改革支持,使農業生產總值得到了提升
在2018年1~3季度中,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 724億元,比2017年1~3季度增長0.14%。
通過在務川縣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調查得知,涉農貸款的額度最高為30萬,在總貸款中占比20%,經過改革后,農業貸款所占的比重并沒有增長[2]。涉農貸款的種類有投資類貸款、小微貸款、三農貸款等,貸款利率大約在8%~10%,貸款期限在0.5~3 a之間,以按月計息的方式支付利息。小額貸款無需抵押擔保(30萬以上的貸款需要抵押),并且會對借款人的信用進行評估。辦理貸款時需要身份證、結婚證、貸款證以及用相關的抵押物證明作為傳證材料,辦理小額貸款大約需要30 min,大額貸款會在半個月內申請辦理下來。
2? 改革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在改革中,金融支持存在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強勢龍頭帶動、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居民收入低等問題。
2.1? 金融供給總量不足,中小微企業、農業企業融資難
務川縣僅有6家規模企業,404家微型企業,占本地企業總數的96.19%。務川縣的貸款需求以小微企業為主,而長期積淀的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使60%以上的企業存在融資不暢、影響商機、制約發展的困境。農業企業本身受自然條件和市場風險等因素制約,發展投資和產業規模受限,絕大多數屬于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更是明顯,即使是在金融特殊業務支持項目中,也因經濟環境、企業規模以及財政配套資金難籌集等問題導致落實速度緩慢[3]。
2.2? 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有限,無法滿足農民抵御風險需求
農業保險作為保障農業產業發展、化解農業自然風險的主要措施,對務川縣而言,尚不能完全滿足群眾需求。一方面,政策性農業保險沒有充分考慮農戶個人利益,而是以集體利益為核心。另一方面,特色優勢農業險種開展不力,投保和理賠信息不對等。
2.3? 務川縣財政收入不足,收支矛盾突出
務川縣作為欠發達內陸民族區域,發展需求較大,而投融資渠道較窄,投資總量不足,在保障全縣工作正常運轉的基礎上,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支持農業供給側調整。
2.4? 信貸擔保體系不健全
目前僅有一家國有擔保公司,但“互助基金”因為安全問題已被取締。當地農戶并不愿意去申請貸款。
3? 相關建議
經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在改革過程中,也存在著突出問題。務川縣處于貴州山區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的發展都還不完善,單純依賴某種金融體制無法推動農業產業改革和經濟發展。就上述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3.1? 吸納社會資本,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完善的財政扶持政策,能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對農業經營主體的引導作用。一是建議加大財政補貼力度,二是對開辦種植業的農戶提供利息減免政策,提高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3.2? 增加基層服務網站和信貸擔保體系
大力宣傳農業保險政策,從而提高農業保險意識,增加村級保險員,通過專業人才來滿足民眾需求。
3.3? 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
鼓勵金融機構對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一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適當提高貸款額度。二是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給予不同的利率政策,對效益明顯的企業還可以考慮無息貸款政策,從而間接地降低經營成本。
3.4? 完善保險機制,提升抗風險能力
①鼓勵農戶依法出租土地使用權,加強土地使用權。②當地政府加快設立擔保公司,提供融資擔保服務。③由政府對因災害引發的風險實施補償,分散重大風險。④加大農業保險建設,政府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加大對農業服務力度,強化支持力度和規模,從而調動各個機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吳志遠.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以江西省為例[J].地方治理研究,2016(4):21-29.
[2]翁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意義[J].區域經濟評論,2017(6):26-27.
[3]許經勇.農業供給改革與提高要素生產率[J].吉首大學學報,2016(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