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巍 周煥
摘 要: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導致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而農業生產方式變化必然導致農民收入變化。農民收入變化的根本,在于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變化。研究農民收入變動性趨勢,有助于更有效地提高農民收入。
關鍵詞:改革;農業生產;農民收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2-0087-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1? 大慶市情況簡介
大慶市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轄5個區、3個縣、1個自治縣。在自然資源日漸枯竭的背景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尋求新的支撐產業,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必由之路。
2012年,大慶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通過發展現代化農業,培育了多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品牌,形成了種養結合的良性發展。
2015年,大慶市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8 730元和14 810元,分別增長6.1%和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多年持續性增長,收入水平位于黑龍江省前列。
2? 大慶市農民收入構成
大慶市農民收入主要包括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對大慶市5區4縣農村居民進行抽樣調查。通過實地訪談和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統計了189名受訪者在2017年和2018年兩個自然年度的收入構成情況。
調查發現,4個縣農民收入具有明顯差異。林甸縣農民總收入均值低于其他3個縣。肇州縣農民收入最高。從極值情況來看,農民收入最小值的20 000元出現在林甸縣,最高值的100 000元在4個縣均有出現。
3? 大慶市農民收入增長的特點
3.1? 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
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改變了農民生產行為。大慶市糧食逐年增產,農民收入持續性增長。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連續多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但城鎮居民和農民的收入仍存在一定差距[1]。
3.2? 農民收入差距有增大趨勢
調查發現,農民間收入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調查樣本中,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高收入農民,均以農業生產為主。
規模化經營是現代化農業的趨勢,隨著土地流轉產生了很多大規模農業生產和經營者。調查樣本中,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經營規模,往往超出平均值幾十倍[2]。
4? 結論和建議
4.1? 收入增長的前提是穩定現有收入水平
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是大慶市農民獲得收入的主要渠道。對從事不同農業生產類型的農民而言,其承擔的農業風險不同,收入具有不穩定性[3]。
研究農民收入問題,前提是要確保農民現有收入水平穩定。在控制和降低農業風險的前提下,研究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使農民收入保持持續較快增長,才具有現實意義。
4.2? 現代化農業生產需要培養職業農民
規模化農業經營與傳統零散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同。大慶市應依托附近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職業農民培養方案,將“農民”變成一種職業。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農業經營素養。注重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深度培育,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就業保障機制,提升農民工的工資訴求能力。
4.3?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隨著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應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覆蓋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提供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補貼,有利于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民轉移性收入的促進作用。構建普惠性金融體系,向農戶提供針對性服務,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高志仁.農民財產性收入與城鄉差距[J].經濟科學,2008(4):124-128.
[2]沈倩嶺,王小月.農業信貸、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工資收入[J].農村經濟,2018(5):63-68
[3]穆娜娜,孔祥智,鐘真.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創新與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基于多個案例的實證分析[J].江海學刊,2016(1):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