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摘 要:探討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區別以及聯系,提出了促進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界定的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會計責任;審計責任;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131-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233 文獻標志碼:A
1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含義
1.1 會計責任
根據《獨立審計基本準則》的規定,被審計單位有承擔建立和健全單位內部的控制制度,保護本單位的資產安全和完整,保證提交審計的會計資料真實、合法和完整的會計責任。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應承擔的會計責任一定要清楚明白地寫入審計業務約定書中,以明示雙方應盡義務并有利于進行責任追查[1]。
1.2 審計責任
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對委托人和被審計單位應履行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是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工作的基礎。我國《獨立審計基本準則》規定:“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是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另根據第九條規定:“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應合理地保證會計報表使用人確定已審計會計報表的可靠程度,但不應被認為是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及經營效率、效果所做出的承諾。”
2 區別審計責任和會計責任的重要意義
正確認識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并且能夠厘清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對于現實生活中企業具體的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深刻的實用價值。首先可以增強被審計單位會計人員和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責任意識[2],針對被審計單位執行一套自己的可以滿足經濟業務又能夠履行會計責任的財務制度機制,使企業的會計工作真正做到為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經營服務,保證和提高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業務水平和質量。同時也可以通過明確注冊會計師責任,不斷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意識,使得審計業務的開展更加專業和規范,使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工作結果做出公允判斷,還可以促使被審計單位加強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的規范程度和嚴格要求。此外,明確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并對兩種責任進行區分,可以幫助司法部門和社會公眾等其他利益相關者更深入地認識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減少對注冊會計師責任的誤解,這不僅會減少注冊會計師在發表審計報告和承擔審計責任時承擔的輿論壓力,還能夠切實維護注冊會計師在從事審計工作時的權益,避免在出現糾紛時各方責任主體互相推諉的現象發生。
跟隨著我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腳步,各種行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開展的業務活動越來越復雜,新鮮的運營模式逐漸發展起來,綜合業務活動越來越多,不僅對會計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對審計工作的順利執行和有效開展也是嚴峻的挑戰。只有切實把握審計責任和會計責任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并且各責任主體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才能更好地發揮審計業務對會計工作的促進作用,在響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過程中,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貢獻一份力量。
3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區別
3.1 責任主體不同
會計責任是被審計單位應承擔的責任,審計責任是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責任。如果被審計單位管理層不能夠按照要求履行應盡的責任,或者是履行義務不能達到要求,在注冊會計師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實施審計程序之后,仍然不能保證被審計后的會計報表中無重大錯報的,并且會計報表使用者根據審計報告做出了錯誤的管理決策,進而產生損失的,其責任應由被審計單位承擔,而不由注冊會計師承擔,所以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責任不會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替代、減輕或免除。
3.2 責任內容存在一定差異
會計人員履行會計責任,是以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滿足管理層決策的會計目標為導向。要求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期間做到遵循會計制度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科學編制出財務報表,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工作目標,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有效,要做好財務報表設計工作、認真設計以及切實執行內部管理等工作。而注冊會計師在承擔審計責任時,其主要目的是審核財務報表信息,查驗所列報信息是否滿足真實可靠原則。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查驗工作,并且有效降低審計風險,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形成科學合理的審查模式,這是注冊會計師履行審計責任時要完成的一部分工作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會計工作主要為企業整理與提供信息,而審計工作主要開展企業財務報表的審核工作,存在責任內容的差異。
3.3 責任性質存在一定的差異
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履行會計責任的最終目標是在整理和分析相關數據之后,為管理層提供進行決策的可靠依據,并且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和保證。因此會計人員在企業發展中提供有用信息,完成數據搜集整理,是信息的提供方。而在一般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是對被審計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進行檢查,確認其真實性與合法性,歸根結底是對數據信息的審核,完成檢驗工作。因此,兩種工作責任性質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3.4 責任對制度規范的承擔程度不同
在內部控制各項制度中,會計應承擔起檢查各項業務是否符合企業各項內部控制并且應在職責范圍內提出建議的責任,無論是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的有效性還是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紕漏,都有責任向管理層報告,這是會計人員應承擔的會計責任。審計師雖然也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企業的各項內部控制制度,要求檢查內部控制流程設計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并且根據檢查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執行來獲取可以信賴的審計證據,降低審計風險。但是審計師并沒有責任和義務為企業設計有效的內部控制流程,或者因為內部流程不能充分執行而承擔責任,并且在審計中,如果發現內部流程制度不完善,向管理層報告僅出于職業道德而不是審計責任的一部分。
4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相同點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兩者又存在緊密的聯系。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4.1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客觀基礎具有同一性
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和執行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兩者所依據的客觀基礎是同一的,也就是說兩者都是以同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為基礎進而履行相應的責任,無論是記錄反映經濟業務活動的會計信息還是監督審計會計報表,都是以同一個主體的經濟業務活動為對象。
4.2 承擔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不管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人員,還是執行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他們在工作過程中承擔責任的目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二者的業務活動都需要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以及相應的規章制度,不管是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還是審計單位出具的審計報告,都需要符合真實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原則。在執業過程中,不允許任何一方存在刻意掩蓋、捏造等行為,進而實現二者工作的共同目標,即為相關利益主體提供真實可靠且完整的會計報表,保證信息真實,不會誤導利益主體進行經濟決策。
5 促進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界定的措施
5.1 加強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如果被審計單位有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會計人員發生錯記的概率就非常小。在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之下,被審計單位的資產完整性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都可以得到有效保證,并且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還能促進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時,在確定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可以信賴的前提下,能夠相應地減少實質性測試的數量和范圍,并且發生審計風險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5.2 注冊會計師應規范執業,充分履行審計責任
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要保持應有的謹慎,將職業懷疑態度貫穿在執業的全過程,依據專業標準開展審計業務,在充分考慮審計風險的前提下,實施必要且適當的審計程序,獲取有用的審計證據。對發現的單個錯報或加總起來的錯報總額進行重要性評估,確定是否需要追加審計程序,如果單個錯報或錯報加總總額超過重要性水平,應及時向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報告。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中書寫的審計工作底稿,對于明確審計責任,區分被審計單位責任和注冊會計師責任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注冊會計師一定要及時且規范地書寫和整理審計工作底稿,保證各責任主體可以明確各自應承擔的責任。
5.3 明確雙方責任與義務,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在審計業務開展之初,就應該通過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來明確雙方的責任。執行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和被審計單位管理層需要在審計業務約定書中對雙方責任進行明確約定,這是保證審計業務圓滿完成的第一步。無論是注冊會計師團體還是被審計單位,都應該堅持不懈地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從審計業務實踐不難知道,人才隊伍的素質對審計工作順利實施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要從工作人員開始,將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界定的觀念貫穿于審計業務始終,保證注冊會計師和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良好溝通。其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要求注冊會計師嚴格以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規范為基礎開展審計工作,保證自身行為的規范,規規矩矩地完成審計業務。此外,還需要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培訓,以注入新鮮的血液,增加注冊會計師和相關從業人員相互交流的機會,這樣可以深化彼此在工作時學習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汪秀蘭.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辨析[J].中國經貿導論,2012(11):59-60.
[2]王彩虹.略論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區別[J].山西農經,201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