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木拉
摘 要: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氣象災害對人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影響社會安定和諧發展。針對氣象災害防御現況,提出了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實踐對策,以減少氣象災害給群眾造成的損失和保障社會穩定發展。
關鍵詞: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氣象服務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16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S165;S42 文獻標志碼:A
1 當前氣象災害防御存在問題
1.1 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不足
一是防洪工程效率底下,抗洪水平有限。二是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真實需要。三是在氣象災害頻發地區,廣告牌等建設設施和臨時搭建物體無法落實防風標準,給氣象災害預防帶來挑戰。四是防雹工、人工降雨等機制構建不規范。五是建筑設施防雷體系建設停滯不前,無法落實有關標準,擴大了雷暴災害損失。
1.2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不足
一是氣象災害觀測和預報能力較差,預報不夠精準,難以對防災減災作出科學引導。二是氣象災害防御計劃和設想方案不科學,缺乏有效預案。三是對氣象災害防御的宣傳力度不夠,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淺薄,缺少防災科學常識。四是氣象災害預警反饋機制構建不完全。
1.3 氣象信息時效性差
當前,很多人通過電視、網絡等途徑獲得氣象信息。我國很多區域氣象信息獲取渠道不夠暢通,農民無法第一時間獲得氣象信息,減弱了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氣象災害存在突發性,氣象信息無法第一時間傳遞到農民手中,導致農民群眾無法做好預防工作,使農民群眾承受了不必要的損失。
1.4 防御水平較低
近幾年我國經濟與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但我國氣象防御設施十分落后。我國大部分地區仍在運用傳統防御方式,整體防御能力較差[1]。
2 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對策
2.1 規范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管理
優化氣象災害應急體系管理,強化災害防御指揮和執行的一致性,實行統一領導和上下聯動有效融合的災害應急機制。在部門之間建設信息共享的網絡系統,落實氣象災害一體化監測。完善災害預報機制,健全極端氣候現象預測和探究。構建科學的人工影響天氣活動,加大衍生災害防災工程構建力度。
2.2 構建預警信息網絡平臺
推動氣象服務工作持續展開,構建順暢的交流體系。構建氣象預警信息網絡,保證農戶第一時間知曉有關氣象信息。氣象服務部門要合理運用資源,建立氣象預警信息公開網絡平臺,構建從鄉到村、從村到戶的雙向預警信息傳播體系。
創設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網絡示范點,運用多元化媒體平臺發布氣象信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都是發布氣象信息的關鍵媒介。兩者并重,既滿足信息水平較高用戶的需求,也滿足不能熟練使用互聯網的用戶的需求。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確保氣象信息及時、有效地傳播,實現家喻戶曉、無縫覆蓋。
做好監測和預報工作,提高農業抵抗氣象災害的能力,最大程度降低農業生產損失。研發新品種、改進生產和種植方式,提升農業生產力及農作物產量。
2.3 強化人工氣象干預能力
農民群眾對氣象災害的認識不足,防災減災觀念淺薄。應加強氣象災害宣傳工作,強化防災減災教育。建設長效防災教育體系,把減災教育納入群眾教育機制中,強化宣傳教導。
現有科技可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對天氣的人工影響。在農業生產中,要積極通過人工氣象因素干預,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強化部門職能,構建完善、專業的人工影響天氣農業服務團隊,確保氣象條件有利于農業發展[2]。
3 結束語
要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必須加強防災減災教育。在群眾中建立防災減災觀念,使其積極配合防災工程展開。改善防御對策,提高防御能力,最大程度減少氣象災害給人民造成的損失,給社會安定打下扎實根基。
參考文獻:
[1]李發院,柯莉萍,趙庭飛.農村氣象服務的需求與對策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24):241.
[2]彭水平.關于開展農業氣象指數保險試點工作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2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