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輝
摘要:如何讓語文更生態?生態語文,“生”在“生活原汁”,“生”在“生命原味”,“生”在“生長原力”。
關鍵詞:語文 生活 生命 生長原力
教學是慢的藝術,天生浪漫的語文更應是從容自在、生意盎然的。
語文的田野里,有無數個正在拔節的鮮活生命。語文人,唯有向生態更“生”處漫溯,引領孩子們在田野里自由奔跑,才能讓孩子們盡享語文之美、趣、境。
近年來,我校以“生態教育”為理念,傾力構建生態課堂。秉承生態教育理念,筆者認為生態語文課堂應該是遵循科學、創造藝術的高質量綠色課堂;應該是呈現最美姿態,即生活的、生本的、生命的、生成的、生長的課堂。
一、生態語文,“生”在“生活原汁”
有人說,文化就是一個社會過日子的方式。文化只有植根生活,才能煥發活力與生機。語文,是文化傳播的最佳載體,只有貼地而行、扎根鄉土,保留生活的原汁原味,語文之樹才能枝繁葉茂,花開燦爛。
如何讓語文更生態?讓語文向“生活化”深處漫溯成了語文人的共識。我校開發了與地域文化相關的生活化語文作業,充分利用鄉土資源, 以“讀名人,訪名勝”為主線,以名人名勝推薦—深入解讀名人、實地尋訪名勝—成果展示交流—開發校本課程為主環節。
姜堰北大街,是當地極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勝地,我們以尋訪北大街為主線,設計了四個語文活動環節:
1. 金曲欣賞,我來說唱——學唱“老家北大街”(老井當院,清泉把庭院蘭花灌溉;麻石鋪巷,石板上刻下兒時歡快;庭院深深,風情萬種,綠茵如黛;老家北大街,尋常巷陌悠然自在……),激發學生的家鄉情懷。
2. 走街串巷,我來尋訪——讓學生實地尋訪龍士巷、鄭公祠巷、沈園巷、劉狀元巷等,品嘗大爐燒餅、魚湯刀面等美味小吃,近距離感受,發現動人故事。
3. 故事采擷,我來講述——選取尋訪的一個角度,以講述故事的形式互相交流,并推薦一名成員在班級講述。
4. 素材整合,我來寫作——自選尋訪的某個角度進行創作。同時,開發形成班本課程,最后擇優匯總形成校本課程。
四個活動環節,緊緊聚焦孩子的鄉土生活,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學生尋味其中,興趣盎然。
在語文課堂里,教師只是一個舵手,適當指引方向;孩子們是輕舟,在語文的世界里乘風破浪,自由遨游。
生態語文,應是生活化的語文。把生態語文課堂延展到校外,讓語文課堂變成行走中的生態課堂,以尋促讀,以讀促寫,讀寫共生,助力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生態語文,“生”在“生命原味”
錢夢龍老先生說,碧波深處有珍奇。筆者以為,將生活的積淀化入語言表達中,師生一起在文字的長河里流連,在文字碧波深處潛心漫溯,不斷玩味文字、深入思維、觸摸情感,就能咂出語言文字中的生命原味。有生命原味的語文,定是生態化語文。
以《白鷺》教學片斷實錄為例:
師:大文豪蘇軾曾贊美王維的詩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在郭沫若老先生筆下,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請各位同學試著給每幅圖畫命名。
師生合作描繪畫面:
清水(悠然)釣魚圖
絕頂(清晨)瞭望圖
鄉村(黃昏)低飛圖
師:在“清水(悠然)釣魚圖”中,你最喜歡哪個動詞?哪個物象?
生:喜歡“釣”字,一個“釣”字,將白鷺人格化,讓人眼前浮現一幅圖畫。我仿佛看到一個人,靜悄悄地站在清水田邊,垂著釣竿,悠然地等著魚兒上鉤,神態是那么閑適自在。我甚至想到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生:平常漁人都是用自制漁網捕魚的。《都市精靈》中的魚鷹是叼著魚的。這里的“釣”換成“捕”或“叼”不也可以嗎?
生:清水田是一幅優美寧靜的畫,白鷺是畫里悠然的物象。“捕”是漁人為了生計,“叼”是魚鷹訓練后的本能,唯有白鷺的悠然之“釣”,才能和清水田成為最完美和諧的圖畫。
師:是啊,僅一個“釣”字就引發同學們多少遐想。這幅圖畫中還有什么地方令你回味呢?
生:我喜歡“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圖畫”一句中的“嵌”字。“嵌”讓畫面更具立體感,與清水田的自然融為一體,也與鏡匣照應。
師:我們今天常用帶有古典氣息的木質框來裝裱畫,本文作者為什么選用“琉璃框”而不是“木框”呢?
生:一塊方方正正的清水田,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就像玻璃那樣平整而透明,像琉璃那樣晶瑩剔透。白鷺就像是嵌在琉璃框里的精美物象,讓整幅圖畫富有詩情畫意。
師:寫作時,我們常常會在意境營造上著墨。如果讓你為鏡匣里面添加物象,增加圖畫的意境美,你最想添加什么?
生:蒹葭、垂柳、蘆葦、蓑笠翁、小橋流水人家、藍天白云等。
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一起在作者描繪的寧靜畫面中流連、嬉戲,不斷咀嚼、推敲每一處文字的精妙,盡享文字之美,生命之味。
著名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筆者以為,抓住學生在閱讀中易發現卻又難咀嚼出味的名詞意象、動詞、形容詞等,讓學生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反復誦讀,多加想象,開拓思維,培養語感,引領他們揣摩出蘊含在“碧波深處”的言語真味,從而讓語文教學顯得情趣盎然。
生態語文,“生”在推敲文字運用之美,咂出語文的生命真味。
三、生態語文,“生”在“生長原力”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就是不斷地生長,在它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筆者以為,按預設的教學環節有條不紊、波瀾不驚行進的課堂,不是生態的課堂。生態的語文課堂,應溫馨如詩,優美如畫,應是教學時時生動,語感不斷生發,問題不斷生成,能力、精神、情感不斷生長的原力課堂。教師只能幫助、引領學生成長,不可能命令學生成長,更不可能取代學生成長。生態課堂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生長的土壤、展示的舞臺,讓每個生命以其自然之偉力促使自身成長。
筆者在生態語文教學實踐中,努力用詩情語文潤澤學生的詩意人生,逐步形成以詩展—詩景—詩繪—詩品—詩創為主要環節的詩情語文教學;嘗試將閱讀、聽說、寫作融入日常語文教學中,開展“最美推薦”“為花草寫詩”等讀寫展示活動,組織編印小報、開發班本課程、排練課本劇……
在學生學習自讀課文《列夫·托爾斯泰》時,筆者向學生講述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它就是托爾斯泰的墓”。學完全文后,筆者讓學生為托爾斯泰寫一句墓志銘,學生的創作原力超出我們的想象:
1.真正的偉大,在于愛憎分明的靈魂,而并非華麗的軀殼。
2.魔鬼的外貌也好,天才的靈魂也好,我只是個普通的寫書人。
3.你用筆鎖住了世界的丑惡,世界用筆鎖住了你的幸福。
4.犀利的眼光,能夠看清人間所有的罪惡;熱忱的心靈,能夠帶給人間無盡的芳華。
5.比匕首更犀利,比良知更柔軟。
6.你是世界的過客,鎖得住人民的幸福,卻鎖不住自己的憂愁。
7.一步步踩在丑陋、疾苦上的人,最后帶著流血的雙足踏入了天堂。
8.他來過這個世上,用屬于自己的幸福和容貌換取了一雙透視人性的眼睛。
在共建生態年級時,學校開設了“花草養護”課程。學生自主創意,在教室擺放花草,讓課堂四季如春;課間漫步花草,讓腳尖輕盈起舞;筆觸在花草間流連,文思妙如泉涌。在“為你寫詩”環節中,學生寫詩的熱情空前高漲,水平不斷提升。現選輯第一次嘗試寫詩的兩位學生的作品:
向日葵
一身綠色衣,黃臉著淡妝。引得蜜蜂飛,蝴蝶舞成雙。
雖居烈日下,不畏酷熱漲。要問喜歡誰?一心只向陽。
詠吊蘭
新葉初長高,花苞卻正翹。幽香無限好,且盼春來造。
筆者以為,不生長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被生長的課堂是僵化的課堂,自生長的課堂是綠色的課堂,共生長的課堂是理想的生態課堂。從學生的創作中不難發現,只需給學生生長的土壤,他們的語文原力就能無限增長。
生態語文,應激發、呵護學生的生長欲望,發現課堂生長支點,拓展學生的生長空間,不斷生長學生的語文原力,讓學生筆尖流淌著語文,心間停駐著語文,思維氤氳著語文。
我校的生態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平等、自主、互重、合作、相長為前提,以育人為靈魂的低耗高效教育。我校的語文生態課堂源于生態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生活、生命、生長的獨特氣質。學生在生態語文學習中不斷習得、悟得、悅得,在語文最“生”處漫溯。師生得以在課堂中和諧地共生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