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 要]管風琴協奏曲由亨德爾首創,其代表作《管風琴協奏曲OP.4》,從作曲、結構以及藝術等方面,對以后的管風琴協奏曲影響深遠。深入分析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OP.4》發現,在音樂創作方面,亨德爾的管風琴協奏曲,突出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的結合,并注意加強聲樂元素的運用,而《管風琴協奏曲OP.4》的風格特點,則敢于突破傳統,大膽進行創新,科學運用主調元素,亨德爾的管風琴協奏曲創作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不僅推動了主調音樂的發展,而且協奏曲曲式結構實現了創新,開創了管風琴協奏曲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OP.4;創作;風格特點;分析
亨德爾首創了管風琴協奏曲,針對管風琴音樂開展的系列創作,也是圍繞管風琴協奏曲展開。前期代表作品《管風琴協奏曲OP.4》,不管在作曲技法、結構范式還是在藝術特色等方面,對后世的管風琴協奏曲作品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以《管風琴協奏曲OP.4》為代表的管風琴協奏曲,有助于深化對管風琴協奏曲認知。①
一、 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OP.4》的創作
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OP.4》是由主奏樂器管風琴、樂隊協奏一起來完成的,并由管風琴、樂隊之間來演繹競賽對比協奏的效果。該曲與傳統的巴洛克時期注重以回歸曲為主要結構范式的協奏曲模式存在差異。作品大部分是由呈現再現的三段體或兩段體曲式組成,這也充分展示了亨德爾在管風琴協奏曲創作方面的創新性。②
首先,《管風琴協奏曲OP.4》音樂創作突出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相結合。③在《管風琴協奏曲OP.4》中往往會出現肅穆的音樂風格,如同在教堂內合唱,這主要是因為管風琴是宗教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亨德爾在開展管風琴協奏曲創作時,也注重突出管風琴善于營造音樂氛圍的獨特優勢,彰顯管風琴音樂宗教性特點。④管風琴協奏曲需樂隊、管風琴一起來演繹主題旋律,這一主題凝重緩慢,演繹肅穆莊嚴宗教氛圍。作品中的慢板樂章,悠揚的旋律也能展示莊嚴的圣詠,都能深切體會到宗教音樂的獨有特征。亨德爾所在的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極為繁榮,但亨德爾創作的鍵盤音樂和同期的藝術家創作風格差別較大,這與亨德爾游歷歐洲各國有直接聯系。他將各地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到音樂創作中,更好地服務于宏大、樂觀的主題,全面展示音樂作品世俗特點。亨德爾的音樂創作依舊采用復調音樂織體,其作品風格漸漸擺脫巴洛克音樂風格的束縛,聲部結構層次更為自由,和聲層次也日漸豐富,和聲與旋律線條的作用得到強化,不只局限精密對位手法。⑤《管風琴協奏曲OP.4》第6首樂隊編制內加入曲頸琉特琴。該樂器擅長演奏急速跑動音符,這些快速華麗段落都是曲頸琉特琴來承擔,這一歡快明凈的音樂風呈現出濃郁的世俗氣息。亨德爾的大部分音樂作品都是他在定居英國后創作。這些作品專供英王室貴族享用,其音樂的世俗風格也較為明顯。明朗的旋律、動力的節奏,為聽眾帶來強烈的審美體驗。整體音樂結構較為自由,旋律優雅,音樂能給觀眾帶來好的審美感受。采用舞曲的形式旋律,運用輕快的速度,使用較亮的大調調性,這些技法在音樂作品及其他作品體裁內有較好的體現,世俗化的音樂特點讓其音樂作品贏得了王室認可。
其次,管風琴協奏曲創作也注意加強聲樂元素的運用。亨德爾實現了鍵盤協奏曲和聲樂作品演出形式的結合,注重將管風琴協奏曲放在清唱劇內。亨德爾創作的清唱劇《參孫》在演出期間,為了贏得觀眾對作品的關注,在休息期間,安排了即興演奏的管風琴音樂,并親自演奏管風琴協奏曲,這一安排吸引了大量觀眾的注意,全面豐富了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音樂形式,管風琴音樂和聲樂交替出現,豐富了觀眾審美需求,讓清唱劇實現了成功。自此之后,亨德爾清唱劇音樂創作,都是采用獨奏協奏曲形式。在清唱劇開始前,演奏管風琴協奏曲,或是幕間演員休息時,演奏管風琴協奏曲作為清唱劇的間奏,管風琴協奏曲呈現出較強的聲樂性,這些創作經驗實際上和亨德爾創作的《管風琴協奏曲OP.4》有密切聯系。這一作品也為其今后開展的管風琴協奏曲作品提供參考范式,并自我創造出美學規范,為其清唱劇與管風琴相契合,以及管風琴協奏曲范疇的音樂創作產生深遠影響。亨德爾也創作了大量聲樂作品,亨德爾會在管風琴協奏曲中融入大量聲樂元素,從《管風琴協奏曲OP.4》能看到肅穆的圣詠風格。合唱元素采用飽滿和聲通過管風琴來演繹,而在有的段落,樂隊從全奏開始,管風琴聲部進入后,整個樂隊聲部力度漸漸變弱,并采用伴奏形式大力支持獨奏聲部的開展,也有時會展示好的段落,而最能展示聲樂性特點的是作品中的慢板樂章對旋律的詮釋,呈現出較強的抒情性,這些形式都是根據歌劇詠嘆調創作范式,展示了聲樂元素在管風琴協奏曲中的運用。①
二、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OP.4》的風格特點
巴洛克時期是協奏曲產生、發展以及逐漸興盛的時期。大量樂器成為協奏曲體裁中的主奏樂器,被作曲家確定為協奏曲音樂創作對象,而鍵盤樂器最初被界定為不適宜開展協奏曲創作,這主要是考慮到鍵盤樂器在當時是宗教音樂附庸,只是宗教儀式中教堂音樂提供通奏低音伴奏。在亨德爾等音樂家的努力下,管風琴和古鋼琴這兩類鍵盤樂器發展迅速,逐漸承擔獨奏樂器職責。亨德爾致力于開發鍵盤音樂表現力,通過鍵盤樂器去創作協奏曲,使《管風琴協奏曲OP.4》成為經典音樂作品。
首先,突破傳統,注重創新。鍵盤樂器最初被認定為不適合開展協奏曲體裁創作,這主要是因為鍵盤樂器一直承擔伴奏的角色。亨德爾開始嘗試進行管風琴協奏曲創作,并將鍵盤樂器作為協奏曲主奏樂器,這本身就是體裁上的創新。《管風琴協奏曲OP.4》與傳統獨奏協奏曲較為接近,需要主奏樂器和樂隊間密切配合,一起完成音樂樂思的發展,并很好地詮釋音樂主題,突破傳統慣例,實現創新。OP.4前五首協奏曲由4個樂章組成,其中第五首協奏曲樂章速度,是亨德爾獨創的,并在曲式結構方面也進行了新突破。亨德爾用的是帶再現的三段體曲式結構,有時也使用二段體曲式結構,有的三段體曲式結構也呈現出回歸曲式特點。在內容上更為多元復雜,篇幅也更為宏大,這都能在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中找到,是亨德爾進行的創新。
其次,主調元素運用到位。文藝復興時期復調音樂逐漸興起并完善起來,出現了聲樂、器樂方面的大量體裁,發展到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即便在巴洛克時期傳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特點,復調音樂織體依舊是這一時期主要創作技法,但主調音樂也實現了大幅度進步,教會調式漸漸成為大小調式,數字低音使用也讓和聲功能日臻成熟。①協奏曲自身呈現出顯著的主調音樂特色,這主要是考慮到協奏作品中,主奏樂器負責展示音樂主題的任務,而在主題音樂出現后,樂隊聲部就能為主奏樂器給予和聲支持。在慢板樂章內,主奏樂器演奏旋律會被作曲家設計得更優美,詮釋得更富哲理性樂思,和復調式音樂過分突出理性、邏輯有著本質差異。此外,亨德爾的管風琴音樂更多地關注世俗性,更注重通過管風琴來呈現優美的旋律、輕快的音樂風格,主調音樂的融入也是呈現這一音樂風格的重要創作手段。《管風琴協奏曲OP.4》關注旋律、和聲表現力,特別是慢板樂章,強調呈現歌唱性、旋律性,借助優美的旋律讓內心情感演繹出來,并且每一樂章曲式結構多元。情緒方面也是歡快與憂傷并存,世俗性音樂特點與主調音樂風格相得益彰。
三、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對后世的影響
(一)推動了主調音樂的發展
管風琴協奏曲的出現,催生了器樂協奏曲,這是傳承并創新了巴洛克時期器樂創作。亨德爾之前的諸多作曲家開展了嘗試性探索,比如科雷利、維瓦爾第、普賽爾等,這些作曲家能從自身審美觀去追求并不斷在音響結構上進行探索。巴洛克時期的巴赫及其同時代的作曲家在前代音樂前輩積淀基礎上,得到了精煉和提升, 亨德爾在科雷利和聲調色板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演繹了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實際上,協奏曲這一器樂體裁在巴洛克時期實現了質的飛躍,后來出現了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等,在曲式學層面探索協奏曲創作,將巴洛克時期管風琴協奏曲作為一新視角進行探索,也是開啟了新的研究視角。在調性布局、戲劇進步以及結構平衡等多方面,實現了單一主題和復調線條的有機結合,彰顯了獨特的巴洛克風格。作曲家使用新的音樂技術手段,對音樂主題進行描繪性嘗試。作曲家描繪戲劇性主題,為觀眾呈現音響的集合。從這里發現,對音樂作品進行客觀、全方位解讀,需要從作曲家自身入手,全面考察時代背景,然后借助創作技術手段,全面探求音符介質之間形成的組合與變化,回到音樂創作本身。巴洛克時期的體裁比西方音樂史上其他時期的更為多元,出現了歌劇、清唱劇、協奏曲等等。亨德爾創作的一系列管風琴協奏曲都屬于世俗性的,并不屬于宗教性的,比如亨德爾創作的清唱劇屬于圣經題材的戲劇類作品,這和宗教沒有直接關系。然而,伴隨管風琴音樂發展的世俗化推進,人們審美訴求出現諸多新變,亨德爾將管風琴協奏曲用到了清唱劇幕間演出中,與大眾的審美趣味相契合,尤其是他晚期創作的音樂,借助宏大篇幅與復雜對位作為基本特征。亨德爾作品吸引人的是充滿戲劇性力量,豐富的作品內涵與相對復雜的作品內容。管風琴適宜演奏復調對位曲目,尤其是賦格曲。管風琴包括分開的手鍵盤兩個,也有地板上的腳鍵盤,這使得樂器能演繹多個旋律線條。每一個鍵盤能用不同組音管,并能很好展示自身特點。較高技藝的管風琴演奏更能分辨每一聲部、音區的音樂線條。通奏低音最先是運用在16世紀教堂管風琴音樂的“低音聲部”,管風琴在為多聲部復調音樂伴奏,能將不同聲部最低音連成低音聲部,也稱之為“通奏低音”。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意大利音樂家維亞達納,而關于通奏低音的樂譜最早出現在1600多年前的羅馬、佛羅倫薩。實際上,通奏低音這一技術逐漸從原來的教堂管風琴音樂中,從對位復調發展到主調音樂。音樂線條走向逐漸演繹成和弦——和聲結構,從這里可以發現,數字低音給出了完整的和聲框架,管風琴音樂作為通奏低音最早傳播者,亨德爾的音樂創作全面呈現了巴洛克時代和聲織體逐漸過渡,直到成為主調風格。
(二)協奏曲曲式結構創新
管風琴協奏曲音樂設計方面,比如調性布局、結構平衡等,借助擴展單一性主題、復調線等實現全面配合,全面呈現了巴洛克后期在音樂審美方面的諸多新變。曲式結構來講,協奏曲的樂章是由3-4個樂章組成,樂章與樂章之間像組曲,組曲的國際化的特色是考慮到不同舞曲樂章,展示不同民族鮮明特色,亨德爾發揮聰明才智,創作了22種調式組曲。尤其是在OP.4管風琴協奏曲內展示風格差異的民間舞曲,舞曲音樂在使用時,除了考慮舞曲本身外,也要將其他節奏融入到創作中。協奏曲明確譜面、表情記號和速度,保證標記準確性,全面呈現巴洛克后期標記法、記譜法。音樂記譜法發展到文藝復興時代,樂譜上并未呈現文字式速度標記,以人的心率作為速度參考系。到了巴洛克后期,文字式音樂速度標記并未廣泛流行,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音樂作品已預設了演奏速度,發展到19世紀,速度標記才漸漸得到大規模使用。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OP.4,全方位推動了以維瓦爾第為代表的巴洛克協奏曲的創作,他嘗試將協奏曲改為小提琴創作,還引入德國管風琴,并將管風琴作為主奏樂器,全面豐富了協奏曲體裁形式,在協奏曲創作手法上,不僅有回歸曲式,也嘗試融入其他曲式,而巴洛克協奏曲的典型曲式為回歸曲式、古二部曲式。到了古典主義時期,三部曲式結構漸漸發展到頂峰,然而從亨德爾創作的作品看,三部曲式結構發展潮流,也充分表明亨德爾是超越前代的作曲家,但這一創作技法為后來的古典主義三部曲式結構作了全面鋪墊。此外,亨德爾在管風琴協奏曲創作中,并未擯棄復調對位傳統創作技法,并嘗試將復調對位手法運用到音樂創作里,管風琴協作曲通過發展裝飾音、回聲和模仿對位等,點綴出裝飾音細致旋律線條,展示了管風琴獨具特色的潛能,實際上突破了傳統作曲慣例,主調音樂的特點是全面發揮音樂情緒平易近人,也展示了巴洛克時期向古典主義過渡的發展態勢。管風琴中的華彩段落是巴洛克時期作曲技法的傳統范式,在古典主義作曲家大量使用。例如莫扎特創作的鍵盤協奏曲第一樂章結尾部分,會設置需使用鍵盤樂器進行即興演奏的段落,從貝多芬創作的1809年《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開始,將鍵盤協奏曲中設置的“即興式”華彩段落改成華彩段落。鍵盤協奏曲在古典主義時期達到鼎盛,尤其是18世紀初鍵盤協奏曲的產生和發展,為古典主義提供前期準備,將鍵盤樂器逐漸從宗教音樂附屬發展到表現力強勁的獨奏樂器,并全面展示了鍵盤樂器主調音樂的基本功能。①伴隨鍵盤樂器不斷發展,鍵盤樂器的日漸革新完善,發展到后期,管風琴、古鋼琴漸漸被現代鋼琴所替代,但后來,諸多優秀的鍵盤協奏曲作品中,仍能全面感受到18世紀上半葉鍵盤協奏曲誕生初期,確立的基本特征和今后對鍵盤協奏曲產生的影響,這讓18世紀上半葉鍵盤協奏曲的價值更為顯著,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參考文獻:
[1] 高頻. 18世紀上半葉鍵盤協奏曲音樂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2] 孫鏗亮.德裔英國鍵盤藝術家亨德爾[J].藝海,2016(9).
[3] 高媛.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
[4] 梁榮超.亨德爾和他的管風琴協奏曲[J].音響技術,1997(5).
[5] 梁榮超.宏壯而華美——亨德爾的《管風琴協奏曲》[J].信息經濟與技術,1995(4).
[6] 焦援.“新教徒的以色列”——亨德爾清唱劇中的英國民族宗教意識[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1).
[7] 馮心韻.管風琴制作源流考——兼論其在意、法、英三國的發展[J].歌海,2018(5).
[8] 包爽.略論巴赫與亨德爾的異同[J].當代音樂,2015(5).
[9] 張娜,柴建忠.歐洲古典主義盛期音樂簡述[J].歌海,2010(1).
[10] 張媛.亨德爾清唱劇的音樂特點及演唱風格淺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2).
[11] 周春光.永遠的音樂哲人——記巴羅克時期作曲家亨德爾[J].音樂時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