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君
【摘要】書聲瑯瑯,是一堂優質語文課的重要特征之一,朗讀技巧的習得必須在反復訓練中才能掌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創設靈活多樣的朗讀訓練與指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引領;音樂;體悟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縱觀現行小語各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有些文本與時代相隔甚遠,有些文本與學生的生活閱歷相差懸殊,學生不可能憑借已有的知識積累或情感儲備直擊文本的思想精髓。要想讓學生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內化文章優美的語言,朗讀是一條必經之路。唯有情真意切的朗讀,才能使文章的情感得以再現與升華,才能呈現文本的原汁原味。正如一句經典的廣告詞:“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縱觀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朗讀的形式精彩紛呈,小組讀、分角色讀、師生配合讀等。誠然,朗讀的形式多樣化,確實能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學生參與朗讀的熱情有所激發。但是,朗讀作為個性化閱讀的主陣地,僅僅有外在的形式是遠遠不夠的。有些老師正因為只注重形式上的朗讀指導,所以學生的朗讀貌似熱熱鬧鬧,實則學生并沒有用心去讀,用情去讀。長此以往,學生在機械的、形式主義的朗讀氛圍中就會對朗讀失去興趣。即使會讀,也只是停留在把文章讀通順,讀流利的層面上。如果朗讀停留在如此膚淺的層次,那么,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就是浮光掠影,作品原有的生命也不能得以淋漓盡致地呈現。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有意義地讀、有價值地讀,是需要我們共同探討的問題。
一、與“引領”相潤相澤
(一)范讀中點燃激情
小學生的模仿欲望、模仿能力都很強,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老師一席聲情并茂地朗讀,可以使學生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同時,教師精彩的范讀往往會使學生羨慕不已,使學生的朗讀欲望驟然高漲。如省特級教師虞大明執教的《臺灣蝴蝶甲天下》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讀好“大紅紋鳳蝶”“紅邊小灰蝶”等這幾個名詞,虞老師采用了范讀,讀得鏗鏘有力、字正腔圓,如同一股旋風激起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學生對虞老師的朗讀欽佩至極,隨后,一個個模仿秀此起彼伏,使簡短抽象的幾個蝴蝶名稱變得生機勃勃,充滿著靈動與活力。范讀作為朗讀指導的慣用方法,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范讀并不是老師信手拈來、信口開河地讀,就能起到良好的范讀效果。范讀是老師朗讀能力的展示與考驗。要在學生面前范讀的語段,老師必須加以精心揣摩,深入推敲,反復錘煉。這樣才能給學生呈現一個鮮活的朗讀樣本,才會充分點燃學生朗讀的激情。
(二)選材中喚醒真情
教師范讀材料的選擇也十分有講究,真實的材料往往能打動學生的內心,其范讀的效果也是一般材料所不及的。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針對教學的需要,選擇有助實現教學目標的材料進行范讀,營造一種以情奪心的教學氛圍。例如某位教師在執教《慈母情深》一課時,該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了一封自己親筆撰寫的給遠在哈爾濱讀大學的兒子的書信。信中,真實、樸素的語言表述了一位慈母對兒子的叮嚀和關愛。教師結合本課文本的特點,通過真情告白似的朗讀,讓在座的每一位學生為之震撼。那時,教師在學生心中已不是一位執教的老師,而是一位生活中“愛嘮叨”的偉大母親,學生心中那份對母親的敬意油然而生。通過這一封書信的朗讀,學生的情感已不需要老師苦口婆心地引導與激發。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正因為“真實”的力量,使學生心潮洶涌,激發起對母愛的共鳴。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教學設計好像是一種文本的延伸,然而從教學藝術上看,這正是教師用真情換取了學生的真心,加強了學生對文本中母愛的理解。
二、與“音樂”相生相伴
(一)旋律中催化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力量,是激情的火種。試想,當你聽到的是一段《二泉映月》的二胡演奏,一份凄涼憂傷的情意一定會涌上心頭;一段《四小天鵝舞》的鋼琴演奏,一定會令你倍感歡快與愜意。所以,語文老師要善于把音樂與課堂相融合,用音樂的力量來渲染課堂氛圍,使學生在音樂的感召下走進文本、感悟文本。例如,我在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小女孩曾經陶醉在美妙的幻景中的幸福,體驗小女孩看到香噴噴的烤鵝時的興奮,看到圣誕樹時的幸福,我通過播放一段悠揚歡快的音樂,使學生的情感在音樂的渲染下瞬間升溫。在音樂聲中,學生朗讀得是那么有滋有味,讀著這一段段小女孩幻想中的美景,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二)節奏中領悟技巧
朗讀是一項富有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它受個人的情感、認知等各方面的影響,如何讀好一段話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所以教師也不必追求千篇一律。音樂是朗讀指導的天然老師,因為音樂其鮮明的節奏變化,自然而然會讓聽者引起共鳴,聽著跌宕起伏的音樂,怎么讀就不需要教師諸如“這里讀慢一點,那里讀快一點”這一類指令性的言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上課文《月光曲》中,皮鞋匠想象場景的語段時,我在課前截取了《月光曲》鋼琴演奏曲的三個部分,分別是舒緩流暢節奏段、明快悠揚節奏段、高亢激昂節奏段,再把皮鞋匠想象的語段也分成三部分。課堂上,我在屏幕上分別出示相對應的語句和音樂,讓學生先反復聽音樂,思考怎么讀好這三句話。在欣賞三段差異明顯的音樂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領會了朗讀的技巧。
1.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配舒緩流暢節奏樂曲段)2.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配明快悠揚節奏樂曲段)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配高亢激昂節奏樂曲段)
此時此刻,勿需教師講解什么停頓、加重語氣等朗讀技巧,一些講不清、道不明的朗讀技巧借助音樂傳遞給學生。我想:這大概就是音樂的魅力,是其他手段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