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幾年,古詩文吟誦正隨著傳統文化的日漸興盛而逐漸為人所知,但是目前這種有趣的學習方式卻沒能廣泛引起中學語文教師的關注。這無疑是古詩文教學的一個損失。我在經歷了三年的古詩文吟誦教學后,探究初中古詩文吟誦教學。古詩文吟誦法是一種極具魅力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學生在吟誦中感受古詩文之美,于耳濡目染間增加背誦積累,提升古詩文鑒賞能力。
【關鍵詞】古詩文吟誦;聲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古詩文吟誦教學法
吟誦,是一種將音樂與古詩文相結合的讀詩形式。吟誦者根據詩歌本身的節奏、音韻等特點,結合自身的理解,以歌唱的形式來表現出來。《詩·大序》中這樣記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就是說,古人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不僅僅考慮抒發情感和表達情志,同時還兼顧聲韻特點,創作出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文學性,還有音樂性。
吟誦,這是詩人在創作時所運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杜甫“新詩改罷常自吟,語不驚人不甘心。好茶需要過細品,好詩不厭百回吟。”這其實可看出,杜甫在創作時是通過反復吟誦來不斷地修改詩歌的。而吟誦更是人們理解古詩文中情感的最為直觀的方法,反復吟誦詩詞,更是能夠品味出詩歌中蘊含的深層意蘊。吟誦,可以說是古人進行文學創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古人對文學作品進行學習、賞析的基本方法。
二、初中階段開展吟誦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喚醒學生傳承吟誦的文化使命感
北京吟誦教育學會的朱暢思老師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與實踐,以“喚醒”為開始,講授被韓國搶注的端午節,被國人誤認為和服的漢服,以及2008年奧運會上出現的文化謬誤——兩頭展開的卷軸和西式朗誦的《論語》。這樣的文化傳承斷代,喚醒學生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以此為內驅動,激發起學生學習吟誦的興趣和責任感。
(二)學習吟誦的規則
本文的吟誦腔調形成,理論依據來源于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先生的普通話新吟誦。徐健順先生將吟誦規則命名為“一本九法”。
1.腔調——形成吟誦的基本旋律
吟誦學習者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古詩文吟誦的旋律,學習古詩文吟誦,最先要把握的也是吟誦的旋律。因此,教授吟誦規則,應從“依字行腔”和“依義行調”開始。學生依據四聲標調的起伏,將聲調拖長,就形成了最為基礎的普通話吟誦調。在吟誦學習者而言,開口吟誦出古詩文的調子,這是最為神秘和艱難的第一步,成功完成了基礎吟誦調,極大地激發出了學生的自信心。接下來是“依義行調”,“依義行調,就是依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來組織旋律。旋律反映了作品的含義,而每個樂音的走向又反映了字音的聲調”, 這就要求學生對詩歌內涵及情感有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例如《登鸛雀樓》,這首詩中“更上一層樓”被誤讀為預祝人們取得更好的成就,實則不然。這首詩實則是表達出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和無奈,那么在吟誦的時候,曲調的速度不會太歡快,應該是緩速略帶感傷的。學生在學習了“依字行腔”“依義行調”之后,就可以開始嘗試自己吟誦簡單的古詩文了。從已經學習過的小學必背古詩文開始,學生們逐漸走入吟誦之門。
2.平仄——傳達吟誦的抑揚頓挫
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玉鑰匙歌訣》云:“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說明平、上、去、入四聲對傳遞情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古人重視四聲,寫詩作詞,講究平仄協調,以形成“抑揚頓挫”之美感。吟誦的時候,平聲音拖長,仄聲音短讀,這就是吟誦規則之“平長仄短”。平聲音拖長,按照“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格律節點以及韻字最長的特點,在形成了基礎的吟誦調基礎上,重新調整長短音的安排,聲音就可以將詩歌的畫面感呈現出來了。詩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精心安排了四聲的運用,如果僅僅是朗誦詩歌,而不去考慮古漢語四聲特點,不去吟誦,是很難感受到詩歌所蘊含的抑揚頓挫之美的。
3.聲韻——表現吟誦的主旨情感
這一小節中的“聲韻”,指的是平仄聲安排和押韻。詩人在安排平仄聲時,是有著內容與情感方面的考量的,吟誦時拖長平聲音,吟短仄聲音,是很能幫助吟誦者體會詩歌內容與情感的。押韻是詩歌表現詩歌的形式美的重要途徑之一。當我們在吟誦古詩文的時候,音韻不僅僅能表達詩歌的形式美,更是體現出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中國的古典詩詞都很講究押韻,詩人在詩歌創作之前就已經確定了用什么韻來表達相對應的情感。沈德潛曾經說:“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有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韻腳在詩歌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只有經過反復淺吟低唱,才能真正領悟詩歌中蘊藏在聲韻中的情感之美。
三、吟誦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吟誦有助于學生背誦記憶古詩文
有鑒于學生能夠輕松記憶歌詞,卻很難背誦古詩文這一現象,我們會發現多感官協同記憶,可以很好地解決背誦問題。中國傳統古詩文本身具有音樂性,吟誦時需要調動眼、口、耳、腦,將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同時,研究表明美妙的音樂也能調動起記憶的情緒,可見古詩文學習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記憶效果。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為例,學生在朗誦之后,傾聽朱暢思老師的學生錄制的吟誦音頻,朱老師創造性地將吉他融入古詩文吟誦中,吟誦的旋律簡單而優美,與詩歌內容相諧相成,學生邊聽邊吟誦,兩遍之后學生們驚喜地發現已經可以背誦這首詩了。正是吟誦特有的音樂性,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古詩文記憶能力。并且這種記憶力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減,哪怕略有遺忘,只要開始吟誦,旋律自然就帶出了詩歌的全部內容。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在對學生崔楠進行訪談時,她的回答就很能顯示吟誦在記憶背誦古詩文方面的優勢。在談及吟誦教學之前都背誦了哪些詩歌時,她說都不太記得了。在學習吟誦之后,她背誦了十四首課內古詩詞,十多首課外古詩詞。她說:“吟誦讓背誦不是特別枯燥,讓你有一些樂趣,然后可以非常方便地記住它,也是給自己一些興趣,很方便地記住它,很快樂。”這樣輕松的古詩文吟誦法,解決了深山區學生的背誦難題,這是學生保持吟誦學習的最原始的興趣點。
(二)吟誦有助于學生感知古詩詞的審美意境
在這里,要明確“吟誦非歌”這一概念。歌唱需要固定的曲譜,每一句歌詞都有固定的旋律,每一首歌都有其特有而固定的旋律。而吟誦完全是人們根據古詩文蘊含的漢語言特定韻律自然生發出來的,吟誦不要求歌唱的技法,可因不同的地域、時間、吟誦者的理解而生成獨特的風格。以孟浩然的《春曉》為例,這是小學一年級所學的一首詩,也是很多家長對孩童進行古詩詞啟蒙的必選詩歌之一。這首《春曉》有多個兒歌版本,旋律無不輕快活潑,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吟誦調卻是舒緩綿長的。深山區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普遍不高,但是在對比兒歌版《春曉》與吟誦版《春曉》之后,一致認為吟誦才能體現出孟浩然的原意。有學生這樣描述自己的體驗:這是一個寧靜的春日早晨,詩人在陣陣鳥鳴聲中醒來,深夜里突來的風雨,吹落了滿地殘花,這時候詩人的感情是有些悵然和傷感的,并沒有兒歌唱出來的歡快喜悅。學生對古詩文的欣賞,完全是依據吟誦的旋律而來。通過吟誦的方式進行古詩文賞析,文字與音樂共同構建出詩詞中的意境,學生在一遍遍的吟誦過程中,完成了對詩歌意境的體驗,進而感知到詩人的情感表達。
(三)吟誦能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古詩文的音樂特性能夠讓吟誦者以極大的審美愉悅感,從內心激發出學生對古詩文的審美情趣。葉圣陶先生曾這樣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在了解,而且親切在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 可見吟誦還可以激發出吟誦者審美體驗的持續性,將暫時的審美激情轉化為內在持續性地審美追求。“善誦者可以好明詩文之精義,使人開悟,而得其余味;可以顯示詩文之結構、作用,使人得謀篇修辭之法。”這說明經常吟誦古詩文,可以幫助吟誦者開悟詩文的結構、修辭,體悟出詩人的情志。“詩有不用淺深,不用變換,略易一二字而其味油然自出者,妙于反復詠嘆也。”學生可借由反復的吟詠品味,去感知蘊藏于古典詩文深處的情感。在這樣的吟誦之中,學生所感悟出的情味必將是其內心深處最真切的體驗。運用多種感官去感受古詩文的審美,必能激發出學生對古詩文的賞鑒欲望,吟誦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真實可感,這樣的學習法提升了學生的古詩文鑒賞能力。
在對崔楠進行的吟誦為話題的專項訪談中,我們談到了吟誦帶給她什么改變,她說:“就是給自己整個學習帶來一種更樂趣感(很強調樂趣),給自己以后的學習帶來一些積累,一些鋪墊。”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任半塘.唐聲詩(上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李彩川,女,1982年生,北京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北京大峪中學,漢語言文學,研究方向為古詩文吟誦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