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柔
【摘要】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實施素質教育打好基礎。本文針對學生語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提出了“讓學生學會主自主探究”的論題,力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自主探究;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對學習語文存在著惰性和依賴性。就學生的“學”而言,表現在課堂學習被動,思維不活躍,回答提問不積極,聽課注意力不集中。要改變這種現象,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關鍵。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呢?我認為可從以下五方面來做。
一、預習,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俗話說“不打沒準備的仗”。預習是教學的第一步,也是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可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目的性的預習要求,使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找資料,從中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預習時,我常常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學生分四步走:
1.可以通過多媒體等多種方式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默讀課文,自行解決生字詞。
3.朗讀課文,要求基本能流利、準確地朗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感情。
4.閱讀課前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與練習”,了解文章訓練點,找出學習疑點和難點。
預習可在課外進行,也可在課內進行。它形式靈活,訓練有序,要求明確。預習不僅可以較好地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把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從而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習慣。
二、積累拓展,夯實學生自主探究的厚基
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閱讀積累的重要性。對于教材,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閱讀文章。通過“聽、說、讀、看”等途徑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對文章產生初步的感受形象。在講課時要注意不可對教材作繁瑣分析,不要逐段逐句講解,應引導學生利用“預習提示、文章線索、文體特點”等,從總體上弄清文章的脈絡和主旨。在講課時引導學生利用“預習提示、文章線索、文體特點”等,從總體上弄清文章的脈絡和主旨。并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多讀多背文章精彩的段落、鑒賞句中的妙語佳句,讓學生體會到文字符號所負載的深刻思想內容和所滲透的情感、韻味。
例如《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老舍清新的筆觸細膩傳神地描繪出詩情畫意的濟南冬景圖,具有強烈的美學感染力。課堂上可以要求學生精讀描寫“雪后的小山”部分,并找出最喜歡的字句,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能較好地找出其中的妙語佳句,如“頂、鑲、露、穿、害羞”和一些用了擬人、比喻的句子,品味到作者筆下濟南小山的可愛。這樣長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就能培養出學生較好的語感,能融會貫通。
葉圣陶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我們可以圍繞課文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的佳作。如學習老舍的《在烈日與暴風雨下》,可以要求學生閱讀《駱駝祥子》;教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讓學生去閱讀《水滸轉》;教《范進中舉》時,讓學生去讀《儒林外史》,等等。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開展大量的課外閱讀,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
學生積累多了,語感也就強了,自主探究能力也自然會提高,自然而然會活學活用已有語言知識的,融會貫通。“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毛澤東)課堂上的一些問題讓學生自行揣摩、品味。只要學生訓練了自己的思維能力,教師只需指導、點撥、總結即可。
平時,教師應指導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寫語感筆記,完成課后練習,讓學生自己去運用學過的語言材料,通過說寫訓練來訓練自己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并在語言運用中養成推敲語言的習慣。總之,讓學生在寫中訓練自己的語感。
三、培養學生喜歡探索、主動創新的學習作風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學習的興趣來自于“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我們從蘇氏的觀點中可以領悟到:培養學生喜歡探索、主動創新的學習風氣,能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歡樂。教師應注意發揚學生這一心理優勢,鼓勵學生多提問、多質疑,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和知識盲點,及時加以解決。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千方百計使學生“享受成功”,他們才能學有勁頭,才喜歡探索創新。
例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有幾個學生都在預習本上提問:“于勒的結局怎樣呢?”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專門開了一節課,讓學生分組討論于勒的結局,沒想到學生居然討論出6種結局,有發財的、餓死的、死后有遺產的。趁學生積極性高,我讓學生分組把幾種結局續寫出來,結果是令人吃驚的,他們的想象力豐富,構思的情節合情合理,可見學生的創造力是多么的強。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些思路較活躍的學生,他們的提問往往頗為新穎,他們常抓住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問。
又如在教《隆中對》時,有學生對諸葛亮的做法提出質疑,他的做法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競爭趨勢。如果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他的英才不就永被埋沒嗎?恐怕也只能永遠臥于隆中,虛度一生了。針對學生的這一想法,我組織學生討論、辯論,借助集體的力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形象,學生往往有創造性的見解。
學生的提問代表著他們的獨立思考。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給他們創造拓展思維的機會,培養其主動探索創新的作風,對培養自主探究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四、精心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根據教材不同內容不同要求,設計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春》是一篇散文,描寫得十分生動、細致,文章有許多佳句妙語令人回味無窮,可以要求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找出自己欣賞的句子細細品味其妙處,并分析其語言特點;《大自然警號長鳴》是一篇反映環保問題的文章,可以結合現實生活,要求學生查閱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又如對情節性強的文言課文,如《石壕吏》,可以組織指導學生將其改編成課本劇,自導自演,讓學生體會戰亂中老百姓的種種痛苦,那“十室九空”凄涼景象深深地揪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扁鵲見蔡桓公》是一篇比較淺顯的文言文,可以練習評講式,通過學生自己做練習,老師加以評講,使學生掌握此文。
不同的教學方式,形式靈活,還符合學生的不同水平、不同能力,重點訓練一兩種能力。如此日積月累,循環往復,不斷補充,逐步加深,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各種學習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啟迪學生智慧的目的。
五、引導總結,增強學生自主探究效果
語文是一門最開放的學科,它與生活同在,包羅萬象,趣味盎然,學生應該對學語文十分感興趣。可事實上,學生對學習語文感到乏味,認為語文學的東西太多、太雜。經過一段時間,所學也很快忘記,令他們難以掌握,尤其是文言文的學習。因此學生對學語文視如畏途,原因何在?就在于他們沒有好好掌握學習語文的規律,不會總結自己學過的知識,以致學習時無章可循。
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必須引導他們學會做學習總結。每上完一篇課文,可以要求學生做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讓學生做單元總結。現代文可分幾方面:生字詞、句子、語法、修辭、文學常識、語言特點。文言文可分為五方面:實詞、虛詞、通假字、句子、文學常識。統計該單元每篇文章的文體、寫作特點、中心思想、重點習題各是什么。
自我總結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全面概括與評價,拾遺補漏。通過這樣的統計、小結,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一目了然,他們復習時也可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在自主探究時也可以一下子找到學習的目標與重點,大大提高了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增強了自主探究的效果。
語文是一門開放的學科,它與生活同在,包羅萬象。因此,要引導學生及時掌握學習語文的規律,總結自己學過的知識,讓學習有章可循。
六、結語
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我們都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從內而外展出自己的新形象,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施展才能的舞臺,達到“不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