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李健 周燕 茅一平 郁海金
摘要[目的]探索申優17最適宜的機穴播密度。[方法]研究機穴播密度對申優17葉齡、綠葉數、株高、莖蘗動態、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結果]不同機穴播密度對申優17葉齡、綠葉數和株高均無明顯影響;較高的穴播密度易形成足夠的穗數,最終獲得較高的產量。[結論]在崇明區當前的環境下,申優17的適宜機穴播密度為穴距18 cm。
關鍵詞機穴播密度;申優17;產量;崇明區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2-0026-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2.008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在我國的糧食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傳統的水稻人工直播方式逐漸被機械直播取代[1-4]。水稻機穴播栽培技術省去了育秧、拔秧、移栽等繁瑣環節,具有機械投資少、效益高、勞動強度低、操作方便的優點,有利于實施機械化作業,有效提高了水稻機械化水平。機械直播是稻作種植技術的一項重大改革和對傳統生產方式的一種突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2,4-6]。目前,研究人員對水稻機穴播配套技術和高產栽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水稻精量穴播條件下,氮肥運籌、種植密度和產量構成等方面都有較深入的探索[6-9]。申優17是上海市崇明區近年來引進和示范種植的雜交稻新品種,一直以機插栽培為主,其穗型大、千粒重高、產量水平高。鑒于此,筆者研究了機穴播密度對申優17葉齡、綠葉數、株高、莖蘗動態和產量的影響,為大面積推廣種植申優17機穴播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年在上海市崇明區港沿鎮惠軍村齊茂合作社進行。土壤為砂壤土,前茬綠肥。
1.2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申優17。
1.3試驗方法
該試驗于5月30日機穴播播種。按穴距的不同設3個處理,處理①為14 cm,處理②為16 cm,處理③為18 cm。各處理行距均為20 cm,粒數均為4~6粒/穴。以人工直播為對照開展大區對比試驗,設對照但不設重復,各處理基本苗見表1。
各處理肥料施用情況相同,施純氮259.35 kg/hm2,磷(P2O5)28.13 kg/hm2,鉀(K2O)28.13 kg/hm2;具體肥料施用情況如下:第1次于6月3日施尿素90 kg/hm2;第2次于6月17日施尿素112.5 kg/hm2;第3次于7月4日施尿素112.5 kg/hm2;第4次于7月16日施復合肥(15-15-15)187.5 kg/hm2;第5次于8月2日施尿素112.5 kg/hm2;第6次于8月10日施尿素75 kg/hm2。各處理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即統一水漿管理和病蟲草防治。
1.4測定項目與方法
1.4.1
葉齡、綠葉數和株高。機穴播播種后每大區取連續2 m區域的秧苗,返青后每隔15 d左右觀察1次,并標記葉齡和考查綠葉數和苗高;對照采用預先做好的一平方尺圈進行每隔15 d跟蹤記錄。
1.4.2莖蘗動態。在連續2 m定點的區域內,每隔15 d左右跟蹤觀察1次;對照則在0.11 m2圈內每隔15 d跟蹤記錄。
1.4.3
產量結構和實產。成熟期每個大區取連續2 m的長勢比較均勻有代表性的植株,考查每穗粒數、千粒重和結實率;每區取5個點,每個點連續3 m來計算穗數,對照則取5個點,每個點用一平方米圈來計穗數;每個大區除去邊行后,調查采樣后收獲脫谷來計算實產。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申優17葉齡、綠葉數、株高的影響
由表2可知,4個處理在不同調查時期申優17的葉齡、綠葉數和株高均無明顯差異,說明不同機穴播密度對申優17大田生長階段的主要農藝性狀基本沒有影響。
2.2不同處理對申優17莖蘗動態的影響
合理莖蘗動態和高成穗率是優質群體的指標。由表3可知,對照(人工直播)由于用種量高、基本苗偏多,因此中期群體明顯大于處理①、②、③。同時由于通風透光性差、無效分蘗多、退苗迅速、成穗率低,處理①、②、③隨著機穴播穴距的增大和基本苗的下降,高峰苗數和有效穗數均呈遞減趨勢,而分蘗力呈遞增趨勢。對照(人工直播)的成穗率低于處理①、②、③(機穴播);各處理隨著機穴播密度的增大和基本苗的下降,成穗率呈略增趨勢。綜上所述,機穴播密度增大,基本苗下降,個體生長有足夠的空間,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使個體健壯,促進分蘗的發生;較高的穴播密度(處理③)易形成足夠的穗數,而較低的穴播密度(處理①)因高峰苗少、中期群體偏小,最終導致有效穗偏少。
2.3不同處理對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6可知,對照的產量為7 621.65 kg/hm2,明顯低于處理,分別比處理①、②、③減少20.39%、21.08%、26.34%;隨著機穴播穴距的增加和種植密度的降低,各處理產量呈遞增趨勢,其中處理③的增產最顯著。
從有效穗及成穗率來看,對照有效穗比處理①、②、③小,原因是群體大、個體長勢弱、無效分蘗多、退苗嚴重、成穗率低;隨著機穴播穴距的增加和種植密度的降低,各處理有效穗呈遞減趨勢,但由于群體減少,成穗率呈略遞增趨勢。
從穗型來看,對照的總粒數和實粒數比處理①、②、③小,尤其是明顯小于處理③;各處理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穗型呈遞增趨勢,其中處理③的穗型明顯大于處理①、②。
從結實率來看,處理①、②、③的結實率明顯高于對照,其中處理①、②的結實率相近,處理③的結實率明顯高于處理①、②和對照。
從千粒重來看,處理②、③略高于處理①和對照,但無明顯差異。
3結論與討論
大量研究顯示,種植栽培密度對水稻分蘗力、肥料利用率、群體光合生產能力、產量和產量構成因素均有明顯影響[7-11]。該研究中3個不同處理的機穴播密度產量顯著高于人工直播(CK),其中穴距18 cm處理的增產最顯著;人工直播因用種量大,群體起點高,中期群體易偏大,通風透光性差,不利于個體生長和干物質積累,無效分蘗多不利于成穗率、結實率、千粒重的提高和大穗的形成,最終產量較低;而機穴播由于通風透光性好,個體生長有足夠的空間,有利于提高群體質量和健壯個體,促進壯稈大穗,提高成穗率,易獲高產;但機穴播穴距小、密度高,對生長勢強的雜交品種而言還是會引起群體偏大,相對穗型、結實率都會受到一定影響,從而阻礙產量的提高。由于該研究中機穴播密度的高低是通過機穴播穴距的不同來表現,因此在崇明區當前的環境下申優17的適宜機穴播密度為穴距18 cm。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 王在滿,羅錫文,唐湘如,等.基于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及機具[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31(1):91-95.
[3] 戴農.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現狀、問題與思考[J].現在農業裝備,2014(1):16-20.
[4] 何喜玲,王俊.水稻機械直播技術綜述[J].中國農機化,2003(1):23-25.
[5] 袁釗和,楊新春.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發展與前景[J].中國農機化,2000(3):8-11,34.
[6] 趙志鵬,曹黎明,王新其,等.氮素與密度處理對水稻精量穴直播群體特征及產量結構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4,32(2):68-73.
[7] 舒時富,鄭天翔,賈興娜,等.氮肥和密度對精量穴直播水稻的影響I—產量形成特性[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1):142-146.
[8] 楊波,任萬軍,楊文鈺.密度對優化定拋水稻產量和群體質量的影響[J].雜交水稻,2006,21(5):64-68,72.
[9] 潘圣剛,黃圣奇,江洋,等.秧齡和栽插密度對水稻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1,26(3):134-138.
[10] 程建平,羅錫文,樊啟洲,等.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生育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0,29(1):1-5.
[11] 曾山,黃忠林,王在滿,等.不同密度對精量穴直播水稻產量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4,33(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