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云 李錄久 吳萍萍 樊洪金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鋅方式對淮北砂姜黑土小麥生長發育和經濟效益的影響,探討適宜施鋅量。[方法]設置0、15、30和60 kg/hm2 ZnSO4·7H2O土壤基施用量,收獲期考察小麥產量結構性狀。[結果] 施鋅對小麥生長發育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3年試驗,與對照相比,單純土壤基施15、30和60 kg/hm2 ZnSO4·7H2O處理的增產率分別為0.43%~3.50%、4.38%~9.85%和4.25%~10.04%,平均增產2.26%、7.13%和6.81%。施鋅增收508~1 086元/hm2,施鋅產投比達2.82∶1.00~22.74∶1.00。[結論]在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區,當前生產水平下,小麥適宜施鋅方式為土壤基施ZnSO4·7H2O 15~30 kg/hm2。
關鍵詞鋅肥;小麥產量;經濟效益;砂姜黑土
中圖分類號S143.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2-013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2.041
鋅是植物生長發育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之一[1]。研究表明,土壤速效鋅含量及生物有效性均較低,缺鋅問題較為嚴重,全球超過30%的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鋅問題,我國土壤缺鋅面積超過整個農業土壤面積的1/3[2-3]。土壤缺鋅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對作物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小麥需鋅較多,對缺鋅較為敏感[1-2]。小麥是我國主要的口糧、商品糧和戰略儲備糧品種,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6—2017年小麥播種面積達2 416萬hm2,占全球小麥播種面積2.17億hm2的11.13%;總產量1.28億t,占全球小麥總產7.41億t的17.27%[4]。安徽是我國小麥主產區,全省常年播種面積200萬hm2以上,是全國冬小麥五大主產省之一,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9%和7%左右,列全國第4位[5-6]。淮北是安徽省小麥主要產區,常年種植面積在150萬hm2以上,占安徽省小麥播種面積的70%以上。淮北小麥產區土壤類型主要是砂姜黑土,是一種中低產類型土壤,曾經缺磷少氮鋅不足。1982年全國土壤普查時,土壤速效鋅平均含量0.86 mg/kg,缺鋅土壤面積較大[7]。為此,筆者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中開展了小麥施鋅試驗,以探討土壤施鋅或葉面噴施鋅肥對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8-10]。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試驗于2012—2015年在譙城區大楊鎮進行,試驗田塊土壤肥力中等,在當地具有較好的代表性。供試土壤為普通砂姜黑土,試驗前采集耕層0~20 cm土壤樣品,測定養分含量:pH 6.52~6.83,有機質含量15.6~16.1 g/kg,全氮含量0.91~1.03 g/kg,全磷含量0.38~0.46 g/kg,堿解氮含量89.5~95.3 mg/kg,速效磷含量18.0~21.5 mg/kg,速效鉀含量121~135 mg/kg,有效鋅含量0.86~0.91 mg/kg。
1.2試驗材料供試肥料種類:氮(尿素),磷(磷酸二銨),鉀(氯化鉀),鋅(七水硫酸鋅)。供試小麥品種為冀麥22號等主栽品種,每年10月中下旬播種,次年6月初收獲。
1.3
試驗設計試驗在施用200 kg/hm2 N、90 kg/hm2 P2O5和90 kg/hm2K2O的等量氮磷鉀基礎上進行,設置3個鋅肥基施用量水平(15、30和60 kg/hm2的 ZnSO4·7H2O),以不施鋅為對照;2個葉面鋅噴施濃度,即不噴鋅F0和噴施ZnSO4·7H2O(F),共計7個處理:① S0(對照,不施任何鋅肥),②S15(基施鋅肥15 kg/hm2),③ S30(基施鋅肥30 kg/hm2),④ S60(基施鋅肥60 kg/hm2),⑤ S0F(不基施鋅肥,葉面噴施鋅肥),⑥S15F(基施鋅肥15 kg/hm2,葉面噴鋅),⑦ S30F(基施鋅肥30 kg/hm2,葉面噴鋅)。
70%的氮肥和所有的磷鉀鋅肥做基肥施用,剩余的30%氮肥做追肥,在小麥拔節期追施。葉面噴施鋅肥處理采用人工噴施,于小麥開花期和灌漿期噴施,噴施濃度為0.4%的七水硫酸鋅,噴施量為600 kg/hm2。小區面積20.0 m2,完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間的間隔距離為0.5 m,區組間設走道,寬度為1 m,四周設保護行,寬度2 m。除施鋅肥外,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當地農民一般大田小麥相同。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施鋅方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淮北平原亳州市譙城區砂姜黑土,在施用氮磷鉀化肥的基礎上,增施鋅肥對小麥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應。與不施鋅的對照S0F0相比,不同施鋅方式中,基施15~60 kg/hm2 ZnSO4·7H2O后,3年試驗增產率分別為0.43%~3.50%、4.38%~9.85%和4.25%~10.04%,平均增產2.26%、7.13%和6.81%,除2012—2013年的增產效應未達顯著水平外,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S15處理即基施15 kg/hm2鋅肥的低鋅處理,2013—2014年F30中等鋅用量處理,增產效應均達顯著水平(P<0.05)。以葉面噴鋅處理S0F為對照,基施鋅的2個處理S15F和S30F,3年試驗小麥籽粒產量相應提高3.45%和4.94%、2.41%和1.11%、6.24%和0.16%,平均增產4.02%、1.76%和3.20%,增產效應雖未達顯著水平,但增幅仍較大,特別是低鋅處理,表明土壤基施鋅肥具有較明顯的增產效應。由圖1可知,在基施0、15和30 kg/hm2鋅肥的基礎上,葉面再噴施0.4% ZnSO4·7H2O,小麥籽粒產量相應增長-0.14%、0.43%和1.25%,2.19%、-2.34%和-5.94%,3.75%、0.16%和-2.09%,3年平均僅增產1.97%、-0.07%和-2.40%,除未基施鋅肥的處理S0F較S0平均略有增產外,S15F和S30F有減產趨勢,總體上產量基本持平,且從產量看僅2012—2013年葉面噴施處理增產幅度較基施處理高,其他2年均低于基施處理,表明葉面噴施鋅肥對小麥產量無明顯影響。3年試驗數據平均,單純基施15、30和60 kg/hm2鋅肥的3個處理平均增產6.18%、6.55%和3.07%,總平均增產率為5.26%,增產效應較明顯,雖然未達顯著水平;葉面噴施0.4%鋅肥平均總增產-0.17%,產量基本持平,說明后期葉面噴施鋅肥對小麥產量基本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