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翔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署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相信同學們小時候都背過這首節氣歌,這可能也是我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節氣”這個名詞。節氣對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從本期開始,我們就來一起解讀二十四節氣吧。
我們知道,地球在傾斜地圍繞太陽公轉,這個公轉的軌道就叫作黃道。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以太陽的直射點會以一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農耕時代,中國人通過觀察一年中太陽的位置變化,在黃道上規定了24個特殊的位置。這些位置以15°為一個間隔,每一年完成一次循環。這便是我們所說的二十四節氣了。
1月5日-1月7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85°時,小寒就到來了,它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開始了。根據我國常年的氣候數據統計,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是每年的1月中旬(10日-20日),而每年的小寒節氣從1月5日-1月7日開始,一個節氣15天,所以北方最冷的時間恰好在小寒節氣之內。而對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最冷的時間是在1月下旬(20日-30日),這時已進入大寒節氣。所以,對于南北方的人們來說,最冷的節氣的定義存在一些差異,但從全國整體來看,一般還是小寒時的氣溫更低。
古時候,冬天沒有取暖設備,真的很難熬,人們經常要“數”著日子盼望冬天趕快過去,這就有了“數九隆冬”的說法,也就是從冬至開始以九天為一個周期,總共數九周,冬天就過去了。人們還為此創作了一首廣為流傳的數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而小寒一般就處在第三個九天的周期中,也就是所謂的“三九”。你看數九歌當中說“三九四九冰上走”,這個時期河面結的冰已經結實得可以在上面行走了,可見小寒已經到了最冷的時候。那在這么寒冷的日子里,人們都有什么有意思的習俗呢?
剛剛我們說了,為了度過難熬的冬季,人們創作了“數九歌”,與數九歌對應,人們還創造了其他“數九”的方式,如九九消寒圖。將消寒詩“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以空心字體畫到一張紙上即成九九消寒圖。這句詩一共有九個字,古時候用繁體表示時,每個字都有九畫,九字總共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描畫一筆,每過一個九天周期就能填充好一個字,當一幅九九消寒圖全部填滿時,冬天就過去了。當然,九九消寒圖還有其他樣式,如寒梅圖就是九枝寒梅,每枝九朵。是不是很有意思?

除了數九、寫九、畫九,民以食為天,吃也是很重要的。在天津就有小寒時節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是用白菜嫩芽制作而成。人們在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放在遠離地面的架子上密封起來,半個月后取食,口感脆嫩無比,可以彌補北方冬日蔬菜的匱乏。而在更加溫暖的南方,南京人會煮菜飯吃,各家的配料各不相同,大多是用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鴨肉片,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十分鮮香可口。更靠南的廣東人在小寒這一天有吃糯米飯的傳統,他們用60%的糯米和40%的香米混合蒸熟,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吃,香糯可口。


在農歷中,大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在每年1月20日前后。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也就是三個現象:“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時節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鳥類,為了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盤旋于空中到處覓食:在一年的最后五天,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而且此時最厚、最結實。所以,無論大寒還是小寒,這兩個節氣的主題就是“冷”。
在民間有著“大寒不寒,春分不暖”的說法:大寒這一天如果天氣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氣就會向后推延,來年的春分時節天氣就會十分寒冷。還有“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的農諺,這是說在大寒時節里,如果能多下雪,就會把害蟲的幼蟲凍死,這樣農作物就不會遭受蟲災,來年才會豐收。

在農歷當中,到了大寒就離過年不遠了。因為到了大寒時節大家開始除舊迎新、打掃房屋準備新年的開始,此時的農村各種集市也多了起來,大家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貼窗花,有些地方還會腌制各種臘腸、臘肉或提前制作出各種過年必備的美味佳肴。總之,除了相應的農務,大寒節氣最重要的就是準備過新年。
過了大寒,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這是新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的開始。雖然叫作“春”,但此時北方經常還是春寒料峭,寒風刺骨。古籍《群芳譜》中這樣解釋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我國各地的氣溫開始上升,日照時間增長,降雨增多。但立春對于我國大多數地區來說,僅僅能算是春天的前奏,而春天的大幕還沒有拉開。對于南方一些低緯度地區(如廣東省、福建省)來說,春天來得比較早,但在冬季強大的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控制下,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會有一陣陣寒潮襲來,帶來一場場“倒春寒”。不過無論如何,立春時節春天的腳步已經很近,我們可以觀察到白晝的時間明顯變長了。在陣陣北風之中,溫暖的南風也已經開始時不時地拂面而過。
此時,最忙碌的依然是田間的農民伯伯。作物們已經敏感地察覺一絲春的氣息,開始迫不及待地伸出自己的小苗,提早接收春的溫暖。但畢竟距離真正的春天還有些時日,于是農民還要做好防凍保苗的工作,時時關注天氣預報,一旦有寒潮入侵就要想辦法給土壤增加一點兒溫度。與此同時,還要開始澆灌土壤,為農田返青做好準備。
在民間,關于立春最重要的習俗當數“咬春”了。從北到南,在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在立春這一天“咬春”的習俗。據漢代崔實(shi)《四民月令》一書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除了吃蘿卜,在很多地方還流行吃春餅和春盤。在北方,春餅就是一種薄可透光的小餅,我們平時吃烤鴨就是用這種餅。而春盤在古時候是蔥、蒜、韭、蓼(liao)、芥等有辛辣味道的菜放在一起炒。而現代春盤已經演變為以韭菜、豆芽、芹菜等春天時可以見到的新鮮蔬菜放在一起炒成的小菜。在南方,還有炸制、食用春卷的習俗。有些地方還有祭拜句(gou)芒神、鞭春牛等迎春的習俗。
總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人們賦予它非常深刻的內涵與期待。

“雨水”恐怕是同學們最容易理解的一個節氣了。顧名思義,雨水時節,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此時,萬物開始萌動,真正的春天就要到了。在雨水節氣之前,冬天的意味還是很濃重的。但是在雨水之后,太陽直射點離赤道越來越近。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們已經可以感到白晝的時長已經快和黑夜的時長差不多了,每天都能感覺到氣溫在一點點回升。雖然,此時冷空氣仍在我們身邊活躍,但畢竟已是強弩之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已經躍躍欲試,準備登上舞臺。如果說立春是春天的前奏,那么雨水之后,春天就已經開始緩緩地拉開大幕了。除了東北、西北等緯度較高的地方,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開始有了春的氣息,而南方更是早已繁花似錦、春意盎然。

雨水時節,在農田中,作物的小苗紛紛冒頭,展現出點點生機。此時,作物正是最需要水的時候。華北地區開始升溫、地面的蒸發量開始增加,一棵棵小苗正面臨春旱的危機,然而,能夠帶來降水的暖濕空氣卻“猶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地不肯露頭,于是便有了那句非常著名的“春雨貴如油”。不過好在春雨稀少的時候,我們還有勤勞的農民伯伯,他們會幫作物灌溉,使它們能夠有充足的水分,茁壯成長。
按照“數九歌”所說,此時正值“七九河開”,河面上的冰已經徹底融化,魚兒終于可以暢快地躍出水面感受春天的氣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