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農牧區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尤其是邊遠民族地區,農牧民無法享受到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而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的普惠金融戰略的提出,給民族貧困地區金融發展注入了活力,帶來了機遇。但當下農牧區仍然存在金融機構單一,基礎服務設施種類少,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農牧民貸款難,貸款貴等諸多問題,因此,民族貧困地區政府和金融機構應結合普惠金融理念,加強對農牧區經濟發展的政策與金融支持力度。
關鍵詞:普惠金融;昌都;發展
一、昌都市概況
昌都,是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于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下轄十一縣(區),人口約80余萬,藏族占95%,是主體民族。總面積為11萬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山區,山高谷深,地形復雜。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旅游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昌都各行各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昌都從封建農奴制社會飛躍到現代文明社會,經濟從單一的原始農牧業發展為現代工業、農牧業及第三產業等并舉的多元化經濟結構。近些年來,昌都市依靠自身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藍天圣潔產業和旅游業。從2012年三產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來分析,第二、三產業遠超一產,2017年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下滑,但是總量還是大幅增加,從數據可以看出第二、三產業支柱作用明顯突出,強有力的帶動經濟發展和合理的產業結構形成,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三產業異軍突起,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主要力量,五年來同比增長保持在10%以上,未來有望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如表1)。
二、昌都市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即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一個區域金融基礎越好,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就相對越高。
(一)金融機構單一
昌都市目前有6家金融機構,分別為農行、工行、中行、建行、郵儲、西藏銀行等分支機構。在縣(區)里只有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有些臨近公路的鄉鎮零星有農行網點,在偏遠的鄉鎮金融機構仍為“真空”。
(二)金融基礎服務設施種類少,覆蓋面小
ATM、POS 等非現金支付工具前期投入和后期管理、維護費用高。昌都市偏遠山區的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思想比較保守,認為錢在手中才踏實,實際操作中也難以熟練掌握銀行卡和其他自助設備的使用,農牧區大多是山區或草原距離很遠才有一個銀行網點和自助設備,因此他們大部分不選擇ATM等方式,仍使用現金進行各種交易,導致金融機構成本和效益不成正比,所以部金融機構網點只保留柜臺工作人員,并沒有布置 ATM機等非現金支付工具,而且金融服務覆蓋范圍依然有限。
(三)金融機構宣傳力度不足
昌都市有1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是距離自治區首府拉薩最遠的地級市,且轄內多山區,人口分散,有些鄉鎮較遠的地區交通處于閉塞狀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知識宣傳時,出于成本和效率等方面的考慮,一般會選擇人口相對比較集中的鄉鎮,而不會選擇地區偏遠、人口分散的鄉鎮,導致宣傳存在不全面、不到位的問題。由于偏遠農村地區進行宣傳時金融專業人員難以到達,主要以鄉鎮干部和駐村干部為主,所以相比較城鎮而言宣傳方式和宣傳知識不到位;加之人員有限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在宣傳時出現了“應付差事”的情況,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四)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金融機構“放款難”
國家為了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農牧民惠農金融政策,這些政策典型的特點是對金融機構來說低收益、高風險,而金融機構本身以盈利為目的,在執行惠農政策時便需要承受比普通貸款政策更大的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在發放惠農貸款時了解農民的信用信息尤為重要。但是,昌都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并不完善。農牧區主要是以小組為單位建立信用檔案,農戶信用信息嚴重不足,信用體系建設薄弱。而金融機構在給農戶發放貸款時,除了從客觀上考慮村小組的信用檔案,還需要主觀上判斷借款人能否按合同規定使用貸使用貸款投資項目的風險程度、是否能按時還本付息等因素。客觀條件無法滿足,即使金融機構想貸款給農戶,也會因為信用檔案的不足而無法發放貸款,出現“放款難”的現象。
(五)農戶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
隨著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傳統意義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經無法滿足農牧區地區的發展需要,隨著資源保護的要求,農牧民需要轉變原有的散養式養殖模式,規模發展養殖業、擴大生產農產品、購買生產機具、應付天災人禍、婚喪嫁娶等,這些生產性和生活性活動都使農牧民產生了極大的借貸需求。但是農牧區缺少傳統意義上的抵押品,農村房屋不可以做抵押,大多數情況下又難以找到符合條件的擔保人,使得農戶的貸款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影響農牧區經濟金融發展。
(六)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人均擁有量少,長效服務機制薄弱
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作為人民銀行開展的一項便民惠農工程,旨在解決偏遠農村地區存取現金難的問題,有些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降低成本而選擇不在農村地區開展助農服務。在昌都市內,國有農、建、工行和郵儲都可以辦理助農取款服務,其中工商銀行在綜合考慮成本、收益、風險等因素后,目前沒有設置助農取款服務點。農行、郵儲雖設了服務點,但數量極少。每萬農牧區人口擁有的助農取款服務點數一直在5~10個之間徘徊,且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人均擁有量極少,很難滿足農牧民的需要。
三、昌都農牧區普惠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政策引導,發揮政府協調作用
加強昌都市普惠金融政策引領,構筑開放的農村金融市場,營造良好的普惠金融氛圍。一是政府和銀行要科學制定市域金融業發展規劃,建立全市普惠金融激勵機制,加強金融機構對農牧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搭建良好的金融機構和農牧民的互動平臺,促進政府、銀行和農戶的信息對接。三是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壯大昌都市旅游特色經濟,帶動昌都市農牧民發展,優化昌都市金融發展環境,為昌都市普惠金融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金融服務范圍
一是擴大金融網點建設,昌都市普惠金融發展與金融網點的建設息息相關,近年來金融機構網點數對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貢獻比較大,所以擴大金融網點很有必要。可以放寬政策,鼓勵新型金融機構在農村設立網點,如地方性銀行等。這些新型金融機構規模小、靈活性強,鼓勵其發展可以緩解當前農牧區金融網點單一和覆蓋范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在農牧區設置24h自助銀行,實現在低成本的基礎上擴大金融服務網點。二是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完善自身的基礎設施,開辦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業務,提高支付服務能力,滿足農牧民的金融需求。
(三)加強宣傳教育,建立長期聯合宣傳機制
發揮人民銀行主導作用,建立長期聯合宣傳機制,積極發動各金融機構聯合宣傳,深入城鎮和偏遠山區,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活動,送金融知識下鄉,填補農牧區金融知識空白。首先在時間上可以選取傳統節日、節假日等人員集中的時間段,最大限度地保證宣傳覆蓋范圍的廣度。其次在形式上可以采取新穎、有趣的方式進行宣傳。傳統的宣傳方式多以發放宣傳頁、橫幅展示、滾動字幕等為主,金融機構可以在傳統的宣傳方式上加以創新,例如開展金融知識有獎競猜等活動,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保證宣傳的效果。最后宣傳內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在農牧區開展宣傳應側重對惠農政策、農牧民特色服務產品、非現金支付方式的優點及使用方法、信貸審批流程和有關要求等與農牧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提高農牧民的金融實踐能力,保證宣傳的深度。
(四)借科技創新助推普惠金融體系升級
國務院發布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中強調,“積極引導各類普惠金融服務主體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延伸服務半徑,拓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昌都市內金融機構可以借助金融科技,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平臺,降低普惠金融服務成本和風險,為普惠金融構建開放協作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推動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靖,胡國輝.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金融論壇,2013(6):31-36.
[2]鄭燕冰,周敏.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探索[J]. 福建金融,2015(12)
[3]齊曼,宋淑芳.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探討[J]. 經濟研究導刊,2016(20)
[4]李創,吳國清.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金融精準扶貧思路探究[J].西南金融,2018(6).
[5]張玲,李倩,秦偉,等.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金融扶貧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7,45(11).
[6]劉娜.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安徽省數據的實證分析[J].嘉興學院學報,2016,28(5).
作者簡介:陳萬儒,男,甘肅靖遠,漢族,研究生,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