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紀,心理學開始作為一門大眾科學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大放異彩,其對情感維度的敏銳把握和靈活運用,使得情感維度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伊娃·依魯茲敏銳地發現了情感在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出了極具創新性的“情感資本主義”理論。這其中,尤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對“情感資本主義”理論產生的影響最為突出。
關鍵詞:精神分析法;情感;情感資本主義理論
由奧地利學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和發展的精神分析理論,如今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眾多領域越來越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不可避免地,其對伊娃·依魯茲“情感資本主義”理論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勾勒出新的情感類型
尤爾根·哈貝馬斯曾有言,“十九世紀末精神分析法這一學科的出現,主要歸功于弗洛伊德一個人的成就。”[1]依魯茲更是高度評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這個學科很快就不只是一門學科,一個專門的知識體系,它會成為一系列新的文化實踐,它們處于科學生產領域以及精英與大眾文化雙重領域的獨特地位,可以重組自我、情感生活、乃至社會關系的概念。
1909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克拉克大學舉辦了五場講座,他向美國聽眾們闡述了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念,這些理念迅速在美國流行文化中找到共鳴,并取得了巨大反響。這一年因而被依魯茲視為標志著美國情感文化轉變的關鍵時期。[2]依魯茲認為,弗洛伊德首創的精神分析法與后來相繼發展出的各種精神理論學派如自我心理學、人本主義理論、客體關系心理學等不同類型的臨床心理學一起,共同承擔了重塑情感生活的重要使命,從而合力構建出了依魯茲所謂的一種新的情感類型——治療性情感類型,這種情感類型在整個二十世紀都主導著美國的流行文化。
在依魯茲看來,當一種新的人際想象,一種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并想象其可能性的新方式形成時,一種新的情感類型就會產生。弗洛伊德通過想象自我對其過往所處的立場這樣一種新的方式,重塑了自我及其與他人關系之間的關聯。這種人際想象形成于困擾美國大眾文化的許多重要思想和文化動機中[3]。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想象中,核心家庭被視為自我的起點,自我的沿革和發展由此開始。此前,家庭一直客觀地存在于時間軸和社會秩序中,現在它成為一個傳記式場所,可以標記式地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并對其個性進行獨特表述,家庭對于構建新的自我敘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新的精神分析的想象將自我定位于日常生活領域中。弗洛伊德巧妙地運用精神分析法來解釋日常生活事件,他主張生活中那些平常瑣碎的事件其實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存儲庫,他從分析日常生活中人們大量常見的遺忘、口誤、筆誤、失誤行為等現象入手,挖掘了潛意識過程對人行為的制約性,說明了潛意識活動以及對潛意識的壓抑現象廣泛存在于心理活動中[4]。這種情況下,情感便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情感正在等待被發現和塑造。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放大情感吸引力
雖然弗洛伊德并未曾就情感理論作過清晰明了地闡述,但是通過他對情緒與內驅力、情緒與無意識之間關聯的討論,我們可以整理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所內含的基本的情感理論。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理論的內涵得以明確界定之前,早期的“情緒”和“情感”通常在表意上具有同等或類似的用法。
總覽弗洛伊德對內驅力(在晚期,弗洛伊德將內驅力歸為“生本能”與“死本能”兩種)的研究分析可以發現,弗洛伊德毫無疑問地把情緒過程作為了一種能量釋放的過程,而能量的本原便是內驅力。內驅力是源于人機體內部的一種刺激,其主要是通過調整活動的方向及類型來影響個體的行動。弗洛伊德認為,每一種內驅力都有一定的來源、目的及對象,內驅力的來源為內在的生物化學過程;其目的便是對外釋放,從而使個體感受到快樂;內驅力的對象則通常視個體經驗、學習及條件性反應的變化而常常有所改變。在人的意識結構中,如果出現動機沖突,個體便會產生焦慮和壓抑,而這些焦慮和壓抑的能量必然需要釋放,內驅力就由此而生。所有的內驅力中,弗洛伊德尤其強調性本能,這里通常指更廣泛意義上的身體快感。此外,個體的基本內驅力還有饑渴、侵犯性等。內驅力與現實間的沖突,現實與道德間的沖突狀態會構成個體思想、情感及其行為的模式[5]。
無意識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在關于情緒與無意識的關系上,如情緒究竟是無意識的,還是可以被自己所意識的?對此弗洛伊德的觀點常常顯得矛盾而混亂。弗洛伊德后來在解釋焦慮時主張,個體對事物的評價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對事物的反應則不可能是無意識的。焦慮的產生通常要經歷以下過程:起初個體會對內外部情境受到威脅的事件產生無意識的評價,在體驗到危機后,卻無法擺脫這種困境,無法消除緊張情緒,于是強迫自己將感受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最后以情緒行為或反應的形式顯現出來。據此,弗洛伊德認為,心理過程源于無意識,也能夠退回到無意識狀態;但就情緒而言,無論是情緒體驗還是情感反應,雖然都受無意識控制,卻都發生在意識狀態中。[6]
弗洛伊德還堅定地認為,人們的不良情緒大多來源于童年的創傷體驗,這些早期經歷往往會不自覺地被個體自身壓抑到意識所無法覺察的無意識中去。據此,精神疾病醫生可以嘗試通過心理分析來幫助治療患者,在意識層面上讓患者知曉童年創傷對自己造成的影響,這樣無意識的作用就能被意識所明確,從而達到緩解甚至治愈患者的目的。
此外,早期在關于催眠現象的研究中就已經驗證了無意識會對人們的情緒情感造成影響。例如催眠師先暗示被試者“你現在非常想吃桌上的蘋果,但你醒后會忘記有這個暗示”,于是當被試者被喚醒后,看到催眠師吃掉桌上唯一的蘋果時,會產生莫名地憤怒,卻并不知曉其中緣由。另一方面,現代心理學的內隱記憶理論也指出,個體的喜好與情感,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身內隱記憶的影響,這也從另一角度佐證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對情緒情感的作用。
總的來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對西方社會思潮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它在強烈沖擊著二十世紀人們關于人性、社會文化、宗教道德等問題的傳統認識的同時,其理論中所蘊含的情感維度也正煥發出新的生機,為伊娃·依魯茲提出情感資本主義理論提供了現實契機。
參考文獻:
[1]Habermas,J.,"Self-Reflection as Science: Freud's Psychoanalytic Critique of Meaning," Jurgen Haberma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 A Reader, Beacon Press: Boston, 1989.
[2][3]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 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Cambridge: Polity Press , 2007.
[4][5][奧]弗洛伊德.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M].鄭希付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6]孔維民.情感心理學新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簡介:余雙雙,女,河南信陽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伊娃·依魯茲‘情感資本主義理論研究”(項目號:SWU180930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