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冀銘
摘? ? 要: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百億平米農村住宅面臨綠色轉型。長期以“村民自發”狀態被動演變的農村既有建筑,更新現狀無序。如何科學引導,避免海量農村建筑提質升級中的巨大低效投入風險,是當前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建筑學研究面臨的新挑戰,需準確定位本學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目標,辨析傳統民居營建技術的科學規律,激發地域建筑原型演化原生力量,更新技術體系,創新出多種具有地區適應性的既有建筑轉型模式,保障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建筑學;研究;新挑戰
1? 前言
相關建設者應在明確城鎮化進程建筑學運用現狀的情況下,著手進行優化控制,即與原有建筑物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使融入的現代建筑元素更具特色體現出來。如此,城鎮化進程中的建筑學發展推動的挑戰,就能以最具效用的狀態為人們的生產建設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進而加快經濟建設步伐。
2? 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研究新挑戰的開展價值
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城市建筑已步入成形加速期,但城鎮建筑發展的相對落后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建筑體系的完整性。具體來說,城鎮建筑長期處于獨立狀態,且以分散狀態被動接受現代化的沖擊影響,使得傳統建筑理念沒有傳承與現代建筑的轉型失效等問題突顯出來[1]。此情況下,傳統的建筑學知識與經典研究對象無法體現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當中。為此,相關人員應從實踐角度出發,使城鎮化建筑既滿足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還能完成歷史文化傳承動作。這無疑對建筑行業建設者提出了新的調整,故,研究人員應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發展現狀入手,以找出挑戰的面對之法,進而深化城鎮化建設。
3? 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研究新挑戰的應對策略
3.1? 應用建筑學有機更新鄉土建筑
中國發展之初,由于國家內部經濟的衰敗和思想觀念的落后,社會發展急需從外界汲取新生力量,因此,吸取國外先進理念并融合國際文化一度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甚至造成部分崇洋媚外現象的發生,喪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建筑文化是幾千年來結合物質內容與地域特色而形成的獨特風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也完全不同。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其建筑文化也蘊含豐厚的底蘊,具有多種多樣的風情樣貌。建筑民主就是指傳統與現代二者的結合,在全球一體化的現代社會中,國際文化需要我們吸取,傳統的建筑文化需要繼承與發揚,所以,實現鄉土建筑到現代農村建筑的有機更新首先要保證國際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精髓的有機結合。在更新鄉土建筑的設計之前要對鄉土建筑中地域文化的構成[2]、發展進行清晰的了解,保留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處,不應該打著農村建筑改革的旗號埋沒當地特有文化,使最終的現代農村建筑設計千篇一律,只具備先進的科技理念而徹底喪失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因此,在農村建筑施工之前,必須要制定切合實際的建筑設計方案,保證現代農村建筑的合理性。
3.2? 將墻面造型應用在新農村建筑中
墻面裝飾是新農村建筑外部裝飾的重要內容,建筑墻面的紋樣圖示和樣色選擇直接影響人們對新農村的第一印象。新農村建筑墻面裝飾不僅要滿足人們對美觀的要求,還要重視墻面裝置和建筑內部結構之間的密切關系。新農村建筑外部墻面裝飾如果可以設計更多富有寓意和文化內涵的圖樣,會使農村建筑外形更加精彩和豐富。新農村建筑外墻裝飾設計看似簡單,最常見的是用白色涂料刷白,再用細木條在建筑外部墻面上做造型同時進行分隔,然后用紅色渾水漆對建筑外部墻面上的造型木條進行飾面處理。新農村建筑外部墻面裝飾還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為了使農村居民更好地適應地理環境,要積極創新墻面裝飾,例如,用帶色的木條展示建筑梁和柱子之間的關系,在紅色的點綴下,建筑外部白色的墻面更加顯眼,在綠色植被和田地的襯托下,更加明朗。
3.3? 對寒冷區域農村建筑進行節能改造
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農村地區的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多,農村建筑物逐漸加強應用節能改造技術。但是從當前的農村建筑節能技術改造情況來看,其中缺乏完善的技術和政策支撐,農村建筑施工設計人員缺乏意識,所以導致農村地區建筑節能改造的效率比較低。在寒冷地區農村建筑節能改造過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應用城市地區的建筑節能改造技術,這樣將會導致農村的能源損耗加重。必須充分結合農村地區的氣候條件、建筑特點,考慮到經濟性因素,才能設計合理的建筑結構樣式,選擇科學、合理的節能材料以及節能技術,從而使農村建筑物達到節能改造的目的。此外,在嚴寒地區農村建筑節能改造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農村地區的氣候條件,針對當地的氣候特征,嚴格遵守《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要求,來設計建筑節能系統,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技能型。由于寒冷地區在冬季冷月的平均氣溫一般為0℃~10℃左右[3],所以必須確保冬季保溫,才能讓人們享受到舒適的冬季生活。當前,我國北方寒冷地區農村能源供應日益緊張,在當前北方寒冷的農村地區仍然實行分散式采暖方式,這種采暖需要消耗較高的能源,而且無法保障舒適度,必須進行建筑節能改造,才能達到良好的節能效益與環保效益。
3.4? 積極開展太陽能建筑建設
太陽能建筑是利用太陽能來滿足建筑物的用能需求,在農村建筑里,主要表現為利用太陽能供暖和制冷。這種建筑形式可節省大量能源,而且無環境污染,在年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的地區尤其適用。這種形式可通過太陽能建筑供熱系統和合理的設置建筑朝向、平面布局及外部形體的處理,建筑結構的合理設計,建筑材料的選擇,對太陽能進行收集。建筑的主體均可以采用自然通風及自然采光,設置良好的外圍護結構,可以將傳統能源的利用高效化。同時通過主動和被動的手段,都可以將太陽能儲存起來,作為能源儲備。在現在的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已基本成熟的條件下,農村建筑由于體量小,結構簡單,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陽能,不僅提高了舒適度,還可以加強節能減排。太陽能技術的發展逐漸成熟了以后,成本會逐漸降低。
3.5? 積極采用空間尺度同構理念
新型城鎮化城鄉生態建設重視城市、城鎮和鄉村協調發展,強調城市、城鎮、鄉村以及城鄉之間、之外應構成完整的自然、人文生態系統。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強調城鄉綠色空間一體化、系統化、網絡化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城鄉生態建設空間尺度具有同構性,包括以下層面:其一,宏觀層面,指城鄉之間、之外空間尺度,包括城市、城鎮、生態社區、工業園區、產業園區、鄉村以及自然景觀資源保護區、人居環境背景區域以及穿越該區域的重大工程建設生態化問題,強調宏觀空間尺度連通性與生態安全基底格局系統構建;其二,中觀層面,指城市、城鎮、鄉村內部空間尺度,著重其各自作為一個系統的內部自然、人文生態構建以及與宏觀層面的連通性;其三,微觀層面,指可依托于城市或城鎮,甚至是鄉村的生態社區。此外,還包括建筑綜合體以及建筑單體空間尺度,綠色基礎設施具有多尺度適應性,某些綠色基礎設施具體策略是結合建筑單體、建筑綜合體空間尺度實現的,如綠色屋頂、垂直農場、綠墻以及綠色街道等。
4? 結語
城鎮化進程中的建筑學運用實踐,應與傳統居民建筑的建設形式、習慣以及風俗進行結合,即在傳承地域文化的同時,使現代建筑的科學技術運用于其中,以實現提高原有建筑物建設使用科學有效性的目標。事實證明,在此背景下的城鎮化建筑領域發展,將以本土化的狀態提升我國城鎮化建設多樣性,進而滿足人們對居住習慣、文化傳承以及科學便利建筑物的建設使用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微.電采暖在嚴寒地區農村建筑中的推廣策略分析[J].低碳世界,2017(35):193~194.
[2] 張微.嚴寒地區農村建筑節能改造經濟性分析[J].低碳世界,2017(36):235~236.
[3] 譚久輝.從鄉土建筑到現代農村建筑的有機更新[J].江西建材,2015(2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