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偉 齊向前 王磊 胡學驥 閆建林 劉經宇 楊全軍



摘要:圍繞零件加工中存在的變形問題,通過原因分析,運用試驗和不斷總結的方法,找出影響零件變形的因素,突破難點,并進行解決,在保證零件尺寸精度和質量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產品合格率。
關鍵詞:變形;應力;合格率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公司研發實力的增強,目前各產品在制薄壁類零件種類繁多,因薄壁件在加工過程中容易變形,不易保證平面度、平行度等形位公差,增加了加工難度,而且合格率較低。以LW□-252/T4000-50產品815025726001導軌為例,材料為12鋼板45(152-8),圖紙要求平面平行度控制在0.1mm以內,經查年初完工入庫到裝配車間的大多數導軌存在變形不合格現象,表現為中間部位翹起、兩端翹起、局部翹起等。在后續跟蹤加工過程中發現,不合格率100%,個別零件變形量達到0.75mm,嚴重影響裝配質量,在加工過程中因變形還嚴重影響磨工序的加工,需要反復翻轉加以墊紙磨削,勞動強度極大。因此,為了加快生產進度,減少人力物力消耗,提高合格率,需要從工藝改進出發尋求更好的加工方法完成加工,保質保量的完成生產任務。
二、原因分析
為了解零件變形原因,持續跟蹤一批導軌加工情況如下。
(注:導軌加工工藝為:剪,粗銑,劃鉆,調質,銑,磨,加,鉗,氮化。圖紙要求平行度控制在0.1以內)
(一)氮化前
跟蹤數量47件,15件發生變形,其中不合格導軌中,中間部位翹起,共8件,占比53.3%;左右兩端翹起4件,占比26.7%,其余變形方式共計3件,占比20%。
(二)氮化后
氮化后,檢測其中23件,發現均發生變形,表現為兩端翹起。氮化后仍然存在變形,由此分析,說明變形的主要原因在于氮化前產生的應力在氮化工序釋放,造成變形。
三、實驗研究
(一)實驗目標:通過不同的實驗,減少各個工序產生的應力,平行度保證在0.1以內。
(二)項目內容
目前車間現存一批導軌90件,已經完成調質。針對變形原因,提出以下兩種實驗方案。
1.銑工序加工量為1.4mm,以往使用磁力吸盤,分兩次加工,產生較多的銑削應力和熱應力,零件存在變形現象,增加磨削加工難度。考慮到銑工序工藝較為簡單,且為首道工序,特針對銑工序進行工藝驗證。
隨機選取其中30件,標記序號,全程采用虎鉗裝卡(夾緊力不宜過大),翻轉四次完成加工,每次進刀量0.35mm,轉速為375r/min。按翻轉四次加工,每個平面翻轉兩次,全程使用虎鉗裝卡(四次),每次進刀量0.35mm左右,轉速不大于375r/min。每次逐件銑削本批次所有零件,待完全冷卻后,再進行翻轉二次加工。銑削完成后進行磨削加工,效果不甚理想,發現銑削后的變形量普遍在0.1~0.4mm,磨削后隨機選取其中6件,送計量部計量統計變形情況(見計量報告)。平行度和平面度合格率均為83.33%。
2.為進一步消除銑削后產生的應力,再隨機選取30件,翻轉銑削后,增加回火工序,目的是消除內應力,再返回磨削后,隨機選取其中11件,送計量部計量統計變形情況(見計量報告),平行度合格率為100%,平面度合格率為90.91%,說明增加回火工序,效果顯著,大大提高了合格率。
3.為進一步驗證增加回火工序的可靠性,剩余30件按銑(翻轉四次)、回火、磨、加、鉗、氮化工序進行,完工后隨機選取其中11件,送計量部計量統計變形情況(見計量報告),平行度合格率為100%,平面度合格率為90.91%,說明增加回火工序,按圖紙要求全部合格,有效的保證了零件合格率。
四、應用情況
薄壁件在加工過程中容易變形,不易保證平面度、平行度等形位公差,增加了加工難度,且批量大、生產周期長,合格率為零。通過加工工藝改進,改變加工方法,攻克了技術難點,使質量合格率達到了100%,較好地完成了加工任務。
五、預期經濟效益及計算依據
提高導軌的產能:
一件導軌不含稅價格為562.17元,年產1200件,產能增加67.46萬,且提高了零部件的合格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胡學驥.臥式加工中心同軸度加工工藝技術研究【J】.電力設備.2018(26):142
[2]鄭春寧.口徑變換波導的線切割和電火花加工工藝改進【J】.金屬加工(冷加工).2016(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