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
摘要:家庭和學校是個人政治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媒介,青少年階段是政治社會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時期,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一時期對于青少年政治社會化影響不容小覷。
關鍵詞:家庭、學校、青少年、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認識政治現象、形成政治意識、掌握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的過程。這一過程并不是在某一特定時期一次完成的,它貫穿于人的一生中。從出生開始,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就會處于政治社會化的過程當中。政治社會化是塑造一個人政治心理與政治意識的過程。
在整個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由于人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認知能力和知識積累的程度不同,其政治社會化的狀況會表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但各個階段之間又不是截然分開的。一個人在某一階段形成的政治認識、政治信念和政治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到他在下一階段的政治認識、政治信念和政治價值取向的狀況;而后一階段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也在強化或改變著前一階段政治社會化的結果,從而使得社會成員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成為一個相互銜接、持續的過程。
青少年是人類發育過程中的一段時期,介于童年與成年之間。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對自我認識、社會認知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將對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岑桑曾經說:“青春——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歲。它是一個人生命含苞待放的時期,生機勃發、朝氣蓬勃;它意味著上升,蘊涵著巨大希望的未知數。”
一、家庭對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在傳統社會中,對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過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政治社會化功能的主要承擔者之一,社會化的方法是感情的、經濟的方法。一個人關于政治角色及其行為的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政治社會化就是獲取這些知識的過程。家庭是青少年政治社會化最初、影響最直接的媒介。家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家庭對于青少年人格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強調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是教育的起點,強調了家長、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言傳身教有動人力量,家庭教育不可替代。
一個人自出生到進入社會,大部分的時間處于家庭之中,這一期間對于一個人的人格的塑造、基本人生觀的形成以及政治啟蒙等方面產生重要作用和影響。在家庭中,長輩對于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青少年在第一階段中,對于最初人生觀、基本政治生活等信息的提供源頭。長輩們在通過表達自己的價值觀、政治權威的態度、政治事件的見解等,對青少年對于政治標準、政治判斷產生著影響。家庭社會背景、家庭社會關系及家庭生活模式等,也會對青少年產生影響,是他們認識社會及自身社會地位的基礎。其經歷和影響對一個人一生的政治態度和政治選擇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子女的影響,父母對待事物的態度,處事方式等影響子女的態度及方式,如積極參與家庭決策的青少年很可能在成年時對于政治態度及表現也是非常積極的;專制型的家庭,可能會產生兩種政治態度,即政治專斷者和政治服從者;我們常說完滿的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相同的,如果孩子成長在不完滿、缺乏正常家庭教育、缺乏愛的家庭中,在孩子成年后,步入社會可能會成為一種社會反常人;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性格的塑造,是積極樂觀,還是保守冷漠,家庭影響為之深遠。
家庭教育具有連續性,在有意無意間,對一個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連續性會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又體現著學風,這一影響是深遠的,長期的。例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再如,在中國近代,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相同的,家庭成員中違法犯罪接二連三。以上我們可以看得出,家庭對于一個人的社會身份、政治選擇的深遠影響。尤其在青少年這一重要時期,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政治取向、價值觀念、人生態度是至關重要的。
二、學校對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影響
學校是一個人脫離家庭后進入的第一個社會場所,是一個專門學習和獲取信息的重要場所,也是文化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格林斯泰因認為“政治社會化是正式負責教育的機構有目的地對于政治意識、政治價值和政治習慣的灌輸。”在校園生活中,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獲得知識,并且系統學習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對政治生活的形成了初步規范性認知。
學校教育是由專業人員承擔,在專門的機構,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的方式獲得他人的經驗和知識。我國大部分地區實行九年義務教育,部分地區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貫穿于一個人的整個青少年時期,這一重要時期是個體生理、心理飛速發展的階段,更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如日本學者津留認為:“青少年期結束階段的社會化特點是具備對個人行為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能夠理解社會準則和常識的判斷能力,掌握社會生活所必須的共同性等。”青少年時期是充滿挑戰的人生階段,此階段完成個體社會化及其政治社會化初步的發展任務。學校可以強化青少年對于政治體系的認知,培養其政治信條,增強其政治忠誠度,學校是國家向青少年灌輸政治價值和政治態度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也成為政治體系培訓公民的重要手段。總而言之,在確立一個人的政治觀念,培養其政治態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學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校教育是青少年階段政治社會化的一個基本途徑,由于缺少政治實踐的鍛煉,這一時期普遍表現出理想化和不穩定的特征,其中政治價值觀念的成分大于政治知識和能力的成分,容易和現實發生矛盾。政治實踐是檢驗和修正人們所獲得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唯一標準。例如,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絡新媒體對生活的影響,即便在學校,學生接觸到不同類型、性格各異的人,接收著新奇的觀點。
三、家庭和學校對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影響
政治社會化將政治文化、政治內涵等從家長傳遞給子女,從教師傳遞給學生。家庭成員和學校教師往往是一個人政治社會化的第一批老師。一個人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可完全分離的,其在家庭階段形成的政治認識、政治取向等,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在學校中對于政治認識、政治取向等狀況;相同的,其在學校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也在或多或少影響和改變著其在家庭中形成的觀念,這就使得一個人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成為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一個人的政治社會化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以家庭和學校為主要承擔者,同輩集團、學校、機構、網絡、影視、雜志及其他大眾傳播媒介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讓青少年在成長中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和認知。那么這時就出現了兩面性,甚至多面性,使青少年在缺乏實踐驗證的情況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走出去、帶回來”一些大山里的孩子,通過學校的思想教育,獲取專門的知識內容,去改變命運,讓他們走出去學習更多知識和技能,開闊眼界;再將習得的本領帶回來改造和建設家鄉,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這是正能量的傳播,更是一個人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這是積極正面的影響,同樣也有消極負面的影響。例如,網絡信息存在虛假和不確定性,會直接影響青少年對社會現象、政治觀念的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良的信息甚至會影響到一部分青少年出現崇洋媚外、虛榮拜金、想著不勞而獲或通過非常手段獲取利益等行為。這一時刻,就需要家庭和學校、家長和老師對學生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
四、結語
在傳統社會中,政治社會化功能的承擔者主要是家庭、宗教團體、村社等,社會化的方式是感情的、經濟的方式。在現代社會中,政治社會化的主要承擔者是學校、大眾傳播媒介、同輩集團等,社會化的方式是理智的、理論的方式。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環境下必將導致政治態度、政治認知以及政治理想的差別,一個人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本就是非常復雜的,這一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統一的標準。其中,在傳統社會中的主要承擔者家庭和在現代社會中的主要承擔者學校,在青少年的成長中,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共同協作,積極正面的引導和幫助其在青少年時期形成良好的政治態度、價值取向等。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程度和水平關系到一個國家和社會穩定的發展。
總而言之,青少年在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政治觀念的重要時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可替代,它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貫穿于人的一生,是其他形式無法完全取代的。
參考文獻:
[1]楊光斌,政治學導論(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習近平,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2018
[3]王浦劬,政治學基礎(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