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奎
摘要:現當代文學一直是我國進行文學研究的重點之一,近幾年我國對于現當代文學的研究方向已經逐步發生轉變,成為對于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并且有諸多學者認為,只有對文學史進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夠使其中研究的真實性得到充分體現。但是對于筆者來說,這一觀點略顯片面,對于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趨勢,應該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趨于史學化”。例如對《紅樓夢》進行研究,目前已經極少有學者進對紅樓夢本身進行研究,而是會對紅樓夢的年代背景以及其中的人物出身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對比,只有如此,才是進行我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趨勢以及相關學者需要共同進行努力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文學研究;史學化
根據目前的情況,筆者認為,對現當代文學進行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其一即是研究方向趨于“史學化”,其二則是“現當代史研究”與“現當代文學研究”之間完全無任何關聯。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對我國現代文學進行研究是否需要趨于“史學化”這一觀念仍然存在許多爭議。所以接下來的本文中,筆者將主要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進行分析,希望對我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發展能夠起到促進作用。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面臨的困境
當前我國對現代文學進行研究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疲憊狀態,不至于將其稱為“危機”,但其已經明顯的缺乏活力。雖然關于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專業期刊依然能夠發表大量的相關專業文獻,但是鮮少有文獻能讓專業學者出現耳目一新的感覺。并且與此同時,雖然現當代文學這一學科的碩士點和博士點都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之中,且多方面的學術成果不斷產生,但從實際上來看,其學術成果多為進行學習的記錄,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究其原因,導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出現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大學體制、學術考核方式、評價方式、學術權益分配等,另外,學術目標、學術方法以及學術模式等學術的內在原因更加重要且突出。
二、“史學化”
(一)“史學化”的概念
所謂“史學化”,也就是現當代文學以過去的文學為基礎進行發展,并且每一個發展階段均由早期的文學環境所衍生。也就是說,在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歷史敘事對其具有基礎性作用,使歷史能夠呈現為“文學化”的作品,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更加具有藝術性的歷史。當然,現當代文學研究“史學化”并不是單一的對歷史文學進行照搬照抄,而是需要對其中的精華進行學習和吸收,并能夠更加有效地對歷史文學進行繼承發展與融合。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史學化”的誤區
多數進行性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在學習和研究的初期,主要進行研究的是文學而非歷史,但是如此,在對文學書籍進行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夠對其年代特征以及人物背景進行充分的了解,也就不利于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了解;而如果過于重視對歷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出現偏離文學的情況。所以,對文學書籍中所存在的歷史時節的進行透徹的研究,并不能夠對文學問題進行徹底解決,而如果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對相關歷史了解甚淺,同樣難以對文學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分析
第一,不管是在進行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過程中開展史學探索,還是在對現當代文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對其他相關內容進行研究,都屬于對中國現當代史進行了必要的補充,也可以將其視為中國現代史的重要分支之一。從事實上來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符合一切對史詩學進行研究的條件,例如其進行研究的歷史時期主要為晚清至建國,此期間的全部作家幾乎均已逝去,且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具有足夠長的年限,使研究者能夠對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距離感,從而能夠更加客觀、冷靜和批判的對現代文學進行研究;而從當代文學的方面來看,隨著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們對當代作家的了解越來越多,距離感隨之不斷縮減,同時加上國家政治和政策的限制,我們能夠對當代作家作品進行的研究相對較為有限,且極可能有失客觀。由此可見,對“現代文學”進行研究,相對于對“當代文學”進行研究更具優勢。
第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當代文學進行研究和評論的趨勢出現了爆發式的增加。首先,文學批評在傳統上僅針對于文學創作,但是在對當代文學進行研究與評論的基礎上,文學批評已經逐漸匯入了整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當中;其次,當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同樣是當代中國社會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想要對建國以來我國當代社會的歷史發展和變遷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就必須對當代文學進行有效的了解。并且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當代文學除了對歷史事件進行描寫以外,還有諸多的作品直接的描寫了當代中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可以說當代文學是對中國當代文學歷史進行重現的重要基礎,所以對現當代文學進行研究的相關人員,有必要對以上諸多的歷史事件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三,當代文學并非與現代文學毫無關聯。當代文學不是在建國時期突然產生,而是與建國之前的現代文學具有重要的關聯。事實上,陳思和、劉志榮、錢理群等諸多學者均主張從上世紀40年代《講話》發表開始對當代文學進行梳理,由此可見,1940年代是公認的“當代文學”出現的開端。并且,當代文學中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將其應用于對現代文學進行研究之中。另外,隨著時間的發展,現代文學時期已經結束了數十年,而處于進行時的當代文學也擁有了數十年的歷史,而且正處于不斷延伸的狀態,可見當代文學的歷史時長必然會超過現代文學。
結束語:
總而言之,雖然文學史與其他學科的歷史均為學科之歷史,但是相比而言,文學史似乎更加具有“距離感”,主要在于文學史難以與其它學科進行良好的融合,不能夠有效的進行知識資源共享。并且以此同時,人文社會等相關的史學專業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學史施加壓力,促使現當代文學研究進一步向“史學化”的方向進行發展。并且,隨著文學轟動效應的逐漸消失,“史學化”已經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必然發展方向之一,只有使其逐漸趨于“史學化”,才能夠具有更加廣闊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深度。
參考文獻:
[1]錢文亮.“史學化”還是“歷史化”:也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新趨勢[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2):129-142.
[2]郜元寶.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史學化趨勢的一點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8(5):3-7.
[3]劉媛媛."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7,(12):145.
[4]郜元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2):1-25.
[5]楊柏嶺.現當代學術史視域下鄧喬彬的古代文學與畫學研究[J].天中學刊,2014,29(3):1-12.
[6]張福貴.第三只慧眼看文學史——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的啟示[J].文藝爭鳴,2016,(1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