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佳木斯隆起及周緣盆地處于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主要由佳木斯地塊構成,西以牡丹江斷裂為界與松嫩地塊相接。本區地質體由興凱地塊、佳木斯地塊和龍崗地塊經過多期的地質構造增生、拼合而成。經前人勘察研究發現佳木斯隆起帶內主要礦產資源有沉積變質型鐵礦、金礦、石墨礦。
關鍵詞:佳木斯隆起;金礦;鐵礦;石墨礦
前言:
佳木斯隆起帶是黑龍江省重要的金成礦帶、鐵成礦帶、石墨成礦帶。分析研究該區的成礦地質環境及礦床地質特征,對指導巖金找礦工作、石墨的找礦工作、鐵礦找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金礦
1.1 蘿北金礦成礦區
該成礦區位于佳木斯隆起北部,礦區位于團結溝―結烈河―太平溝,呈北西向分布。該區發現多種金礦床,其中超大型巖金礦床1處,中型砂金礦床10處,小型巖金礦床3處,小型礦床10余處,以團結溝次火山熱液金礦床為例。主要出露巖系為早前寒武紀變質巖系,巖石類型為含石墨變粒巖、含石墨大理巖、混合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綠泥鈉長片巖、石墨石英片巖、黑云磁鐵石英角閃巖等。后期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下,燕山晚期淺成、超淺成次火山巖―花崗閃長斑巖、斜長花崗斑巖等侵入體侵入。礦區的中生代斜長花崗斑巖巖體內,部分礦床產于斑巖體與其圍巖黑龍江群綠色片麻巖和斷裂接觸帶內,明顯受接觸帶的構造控制。
1.2 孟家崗金礦成礦區
該礦床主要賦存于佳木斯隆起中部混合花崗巖、花崗巖內,礦區內大面積分布興凱期重熔黑云母花崗巖,在海西期、燕山期巖漿活動下使地質構造復雜。該區已發現多種金礦床,其中大型巖金礦床1處,礦點10余處,小型巖金礦床4處;中型砂金礦床5處,砂金礦點50余處,小型砂金礦床7處。孟家崗金礦為典型的巖漿熱液型老柞山金礦床。礦區所在地層為下元古界興東群大馬河組孔達巖系,金豐度值明顯高于其它巖石。在域變質―混合巖化及后期巖漿―構造活動中形成了孟家崗金礦。礦體走向為NW向。礦區已發現含金石英脈200余條,賦存于重熔花崗巖及巖脈的內外接觸帶中,伴有糜棱巖化,整體分東、西、中三個礦帶,圍巖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絹云母、硅化、矽卡巖化。東礦帶和西礦帶成礦時代為華力西期和燕山期,東礦帶含金礦物以磁黃鐵礦為主;中礦帶含金礦物以磁黃鐵礦和毒砂為主;西礦帶含金礦物以毒砂、黃銅礦和黃鐵礦為主,成礦時代為燕山晚期。
1.3 找礦方向
根據對佳木斯隆起帶成礦地質環境分析,確定蘿北金礦成礦區、依蘭金礦成礦區、孟家崗金礦成礦區、葦穆棱金礦成礦區四處找礦遠景區為預查工作的重點,確定五閭四隊、砂金溝、麻山北山、老柞山金礦外圍二十七隊四處成礦遠景區為異常查證的重點,確定雞西市二太堡金礦點、雞西市城子河區北金礦點、勃利縣大光山金礦點為需進一步投入工作的金礦點。
2.鐵礦
2.1鐵礦分布
佳木斯隆起成礦帶是黑龍江省主要鐵礦帶,如大型鐵鎢礦床羊鼻山、以及孟家崗、中型金鐵鈷礦床東風山、大盤道等中小型鐵礦床。佳木斯隆起成礦帶位于黑龍江省東部,是省內重要的鐵成礦帶之一。興東群大盤道組和東風山群亮子河組是佳木斯隆起帶鐵礦的賦存層位。沉積變質型鐵礦主要分布在佳木斯古元古代隆起和東風山古元古代裂陷槽內。
2.2礦床特征
大型羊鼻山鐵鎢礦礦區位于佳木斯古元古代隆起孟家崗復背斜內,興東群大盤道組片巖、片麻巖、大理巖、變粒巖、石英巖為主要的富礦地層,中型孟家崗鐵礦床位于佳木斯古元古。屬角閃巖相, 其原巖為細碎屑巖—碳酸鹽巖—硅質巖含鐵建造。代隆起孟家崗復向斜內, 賦礦地層為興東群大盤道組白云質大理巖、變粒巖等,屬角閃巖相, 其原巖為碎屑巖—碳酸鹽巖—硅質巖含鐵建造。
2.3找礦方向
根據對佳木斯隆起帶孔達巖系的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分析,確定蘿北金礦成礦區、依蘭金礦成礦區、老柞山—孟家崗金礦成礦區、葦子溝—穆棱金礦成礦區四處找礦遠景區為預查工作的重點,確定葦子溝—五閭四隊、砂金溝、麻山北山、老柞山金礦外圍二十七隊四處成礦遠景區為異常查證的重點,確定雞西市二太堡金礦點、雞西市城子河區北金礦點、勃利縣大光山金礦點為需進一步投入工作的金礦點。
3.石墨礦
3.1蘿北云山石墨礦
蘿北云山石墨礦位于黑龍江省蘿北縣,區域構造處在太平溝隆起北段,北端接太平溝復背斜,東側為黑龍江斷裂,西側為中生代斷陷—烏拉嘎—鶴崗中生代斷陷帶,南端為三江新斷陷的北西邊界。礦區的含礦地層為下元古界興東群大盤道組,主要由黑云石墨片巖、云母石墨石英片巖、云母斜長片巖、矽線片巖、局部夾少量的變粒巖(或片麻巖)組成的片巖層。下部由云母斜長變粒巖、黑云母斜長片麻巖、片狀石墨巖、石墨石英巖、多層大理巖組成的變粒巖、石英巖層。
3.2雞西柳毛石墨礦
柳毛石墨礦位于黑龍江省雞西市南西8 千米,距柳毛火車站3.5 千米,行政區劃隸屬于雞西市恒山區管轄。礦區出露地層有太古界麻山群西麻山組及第四系,呈北東、北東東向帶狀展布。礦體多呈層狀,透鏡狀帶狀復層[1],傾向東南,以釩榴石榴透輝石墨片巖、含石榴黑云均質混合巖、蛇紋石化橄欖透輝大理巖為主,夾石墨矽線石英片巖及薄層大理巖、混合巖化含石墨矽線斜長片麻巖、含石墨透輝鉀長片麻巖及少量混合巖化含石墨透輝鉀長變粒巖。
3.3找礦方向
柳毛型石墨礦床的主要特點就是賦礦地層為麻山群的西麻山組和余慶組,主要分部在麻山隆起中,巖性主要為含石墨的片麻巖、片巖、變粒巖、大理巖等。變質程度多為高角閃巖相,兼有低角閃巖相和麻粒巖相。主要經歷了區域變質和混合巖化的雙重作用。
云山型石墨礦的主要特點就是賦礦地層為興東群的大盤道組,主要分部在樺南隆起和太平溝隆起中,巖性主要為含石墨的各種片巖、片麻巖、變粒巖等。變質程度一般為低角閃巖相,局部達高角閃巖相,變質程度較柳毛型石墨礦床低。
依據佳木斯隆起帶上孔茲巖系石墨礦成礦地質環境及石墨成礦模式的分析,太平溝隆起、樺南隆起及麻山隆起為石墨礦的找礦重點。在三個成礦區中進行自然電位及路線地質剖面測量,確定具體找礦工作區,再利用自然電位測量進行掃面,進而施工工程驗證。
參考文獻:
[1]孫向東.黑龍江省東部地區石墨礦床成礦地質特征[J].建材地質,1994,(1)
作者簡介:陳婉(1990-),女,漢族,本科,地質工程,黑龍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