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智 李仟 蹇麗詩
摘要:隨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深入推進,我國民法典把綠色原則作為基本原則之一是與中國的發展方向相適應的,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一個新舉措,也是我國民法典回應21世紀資源環境日益惡化這一時代特征的重要立法舉措。本文闡述了綠色原則的含義及提出背景,就綠色原則推行中的兩個問題入手,突出當前中國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從而凸顯綠色原則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關鍵詞:民法總則;綠色原則;合理性
2017年3月15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以下簡稱“綠色原則”)。綠色原則的提出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項重要舉措,對解決我國面臨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是對綠色原則納入民法基本原則體系的合理性及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何謂綠色原則及提出背景
從綠色原則的條文規定來看,我們對其最直接的解釋是人們在民事活動中的行為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不能做出肆意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事情。[2]作為一名社會成員, 環境與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 資源的充足與否以及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 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智慧的結晶, 更是我們的優秀傳統。綠色原則則是優秀傳統適應當代經濟文化的產物。
隨著我國對改革開放的不斷探索, 近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保障, 人們對精神文明額生活環境等有了新的期待。尤其是十八大以來,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治國理政整體戰略成為人們新的追求。
正所謂“易, 所以會天道, 人道也”,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哲學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 強調人們應當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 尊重并保護自然。從而做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因此“綠色原則”的制定起到了對該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的同時[3]又符合五位一體總布局的要求。
從2003年開始,呂忠梅連任第十屆、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為環保法學專家,她連續十五年提交的議案、建議都與環保相關。我們現在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是中國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瓶頸之一,也成為影響人民生活的大問題。所以,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當中,大家都高度關注這一問題。”作為環境法學研究者,呂忠梅一直在思考如何將環境保護的需求和立法的要求納入到民法典的編纂中。“要回應一些現代問題,是21世紀的民法典和19世紀、20世紀的民法典最大的不同之處。”呂忠梅對記者反復說明,生態環境問題就是一個最典型的現代問題。“我們現在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是中國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瓶頸之一,也成為影響人民生活的大問題。所以,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當中,大家都高度關注這一問題。”[1]所以我認為綠色原則的提出,也是回答現代問題的一個舉措,而這個問題毋庸置疑的是環境保護問題。
就單從能源消耗方面,我們就存在諸多問題,更別說消耗后的處理問題了,還有生產生活中的污染物排放問題等,急需一條嚴謹的法律來引導、規范。所以綠色原則的提出是是中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項重要舉措[2],對解決我國面臨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二、 綠色原則的目標
從法律條文的角度來說,綠色原則的目標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雖說只有八個字,但是涵蓋的內容是很大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都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將基本國策與基本制度相重疊,凸顯出當今中國社會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極度重視。
(一)節約資源:
節約資源這項基本國策是在1997年全國人大通過、200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第四條中作出規定的。政府將節能目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把節能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促進節能有激勵政策,國家對生產、使用法律規定推廣目錄的需要支持的節能技術、節能產品,實行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來深入推動這項基本國策的貫徹與實施。
(二)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這項基本國策是在199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予以規定的。我國《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將分區施策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精準發力提升水環境質量、分類防治土壤環境污染以及專項治理作為到2020年的總體目標。
而綠色原則這項基本制度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兩項基本國策相適應,將更能深入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社會的建設、完善與發展。
三、綠色原則推行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意識和觀念問題
1.公民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度不夠
我們總是聽到一種聲音說,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跟我們談環保太奢侈了,但是這樣的人未免太管中窺豹了。也許認為短暫的經濟利益能取代他們今后的惡劣的生活環境。2016年成都全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214天空氣質量“優”天數27天。27天意味著你去年有93%的時間生活在質量不是很好的環境中,這真是一個嚇人的事實。但是在倡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在公共交通日益完善的今天,仍有不少人選擇私家車出行。也許他們在環境日益惡化的未來也會感嘆為什么當時不愛護環境一點。
(二)政府推行力度問題
1、政府對新出臺的法律條文的貫徹力度
這里的政府泛指各類國家公共權力機關,包括一切依法享有的制定法律、執行和貫徹法律,以及解釋和應用法律的公權力機構,即通常所謂的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府就是國家權威性的表現形式”。
新頒布了不少法律條文,所以急需政府對新出臺的法律進行解釋以及應用。作為公權力的象征,政府是一個傳話筒,是溝通黨中央與人民群眾的橋梁,需要政府不斷努力去貫徹法律,去應用法律。
(三)對應措施
針對這個問題,需要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人民群眾需要謹記主人公地位,提升自己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為綠色原則的貫徹實施添加動力。政府需要對綠色原則這個新的法律條文向人民大眾進行解釋、應用,推動綠色原則的貫徹發展。
四、綠色原則的合理性
近年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資源和環境的問題逐日突出。鑒于兩者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解決環境與資源問題,是系統性問題,而非簡單的意識問題。[3]綠色原則的制定確立了公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義務,從法律層面提供了理論基礎,彌補了節約資源義務的法律缺陷,保障了保護環境義務的實施。
五、結束語
但是, 綠色原則終歸只是原則性的規定, 在具體的速發實踐中如何落實值得司法工作人員進一步的思考。如果在實踐中出現民事主體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情況, 是否可以使用綠色原則進行處罰?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到何種程度應該受到處罰?處罰應該采用何種方式?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因此, “綠色原則”在《民法總則》中的制定只是民法領域對資源和環境進行保護的第一步, 為了更好地實施和落實還需要制定相關法規或司法解釋進行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孫潔.呂忠梅:民法總則應體現綠色發展理念《代表建言民法總則》系列報道之二[N].民主與法制.2017-03-20(2)
[2]王瑋, 童克難.民法典主脈注入綠色基因[N].中國環境報, 2017-3-13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