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萍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工傷保險是廣受用人單位和職工歡迎的險種,工傷保險也是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當被告最多的險種。“廣受歡迎”反映了工傷保險制度的社會需求,“常當被告”反映了工傷保險制度需要完善。參保領域是工傷保險制度規劃流程的起點,是工傷保險制度頂層設計的基點,也是進一步完善工傷保險制度的重點。筆者結合多年工傷保險管理工作實踐,立足體制機制建設,聚焦窗口實務,對當前工傷保險參保領域存在的參保門檻、繳費基數、多頭繳費等問題,進行了簡要的梳理分析,提出了探索完善的初步設想。
關鍵詞:工傷保險;實現高質量;發展
1導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社會保障工作領域的重要體現,是黨的十九大交給我們的最重要任務,是推進工傷保險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
2我國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現實問題
2.1工傷保險相關標準不統一
當前我國工傷保險的統籌層次處在市級統籌,少數省份已經進行省級統籌。然而從縣級統籌到市級統籌的過渡還沒有完全實現,在大部分省級區域內,各市級之間甚至有的縣級工傷保險運行各不相同,市級相關部門在工傷保險相關處理上享有自主權,依據市級社會平均工資等標準所實行的政策規范和各項工傷標準千差萬別。同時,各市區之間的政策執行力度不同,對本地區真實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的力度也有所差距,沒有完全發揮工傷保險在工傷預防與康復中的積極作用,反而會加深勞資雙方矛盾,導致勞動糾紛增加。
2.2地方權責劃分困難
推進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實際上也是工傷保險管理權責的向上轉移,省級相關部門的頂層作用將變得更突出,地方相關部門的執行職能變得更加重要。在當前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的實踐經驗下,省級管理部門出發的角度沒有明確,地方仍然承擔主要管理權責,如何打破當前管理局面,合理劃分地方各級政府的管理權責,平衡好各級權力與義務變得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統一行動的管理體系,各級地方政府權責不明確,政策運行起來將會十分混亂,效率低下,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無法及時解決社會大眾的困難需求。
2.3缺乏系統的信息交流平臺
當前,工傷保險市級統籌對信息交流的要求不高,信息化平臺建設只存在于滿足市級統籌管理需要的層次上。由于工傷保險在各市級之間獨立運行,各市級的信息交流平臺信息化程度不高,互動性較差,短時間內無法完成信息互通。同時,市級信息化平臺使用效率低下,市級轄區內溝通還是以紙質版或者電子文檔的溝通交流形式為主,信息平臺維護不及時,信息平臺沒有完全發揮應有作用,有的信息技術相對落后,無法實現新需求。
2.4地方利益制約
一旦工傷保險基金由省級統一管理,地方無權管理基金運行,地方將會失去從工傷保險基金中獲得的利益,地方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在經濟發展差距大的地區,發展情況好、經濟實力強的地方區域承擔的工傷保險基金數目可能會高,而在工傷保險基金受益上卻沒有得到優待; 相反,在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上繳的基金數目不多,享受的工傷支付卻遠高于統籌前,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利益相沖突,制約政策的制定。
3新時代推進工傷保險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考慮
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穩中有進的總要求,緊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走勢,堅持問題導向,緊扣工作重點,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工傷保險政策法規,理順工傷保險管理服務體制機制,推進工傷保險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3.1抓住機遇,完善工傷保險管理服務體制機制
醫保職能劃轉對工傷保險工作來講,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必須全面貫徹中央決定,正確認識醫保職能劃轉對工傷保險工作的影響,抓住改革有利契機,理順工傷保險管理服務體制機制,力爭解決經辦機構設置不統一、經辦力量薄弱等長期以來困擾工傷保險工作的問題。要深入研究不同層級工傷保險管理服務機構設置問題,不搞一根棍子插到底,體現差異性。要重點穩住工傷保險經辦骨干人員,切實保障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要勇于擔當,迎難而上,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立足自身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最大限度減少改革帶來的陣痛,最大程度方便群眾辦事,切實改變工傷保險管理服務“散、亂、弱”等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為工傷保險事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2突破難點,推進工傷保險實現更高水平的全覆蓋
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是工傷保險工作的基礎,要把擴大覆蓋面作為重要任務,加以推進,并成為工作中的一大亮點,必須不忘初心,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以貫之抓好這項工作。當前最重要的還是鞏固建筑業農民工參保成果,大力推進鐵路、水利、能源等工程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工作,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先參保,再開工”要求,確保工程建設項目工傷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同時,以快遞業為切入點,創新政策安排,探索完善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辦法,探索建立多層次工傷保障體系。最終,要努力把所有職業人群都納入工傷保障制度,推進工傷保險實現更高水平的全覆蓋。這也是落實社保扶貧要求,防止工傷職工因傷因殘致貧返貧。
3.3勇于擔當,深入推進工傷保險重點領域改革發展
要對標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以實現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為抓手,加強對重難點問題的研究,在政策制定、制度設計、實現路徑等方面積極探索,深入推進工傷保險改革發展。要提高政治站位,結合工傷保險自身工作特色,立足于“防”,扎實做好工傷保險扶貧工作,提高政策的精準度針對性。要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試行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辦法,探索建立多層次工傷保障體系,穩步開展試點工作,加快推進工作落實,邊研究邊試點,邊實踐邊總結。要繼續做好階段性降低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實施工作,積極穩步推進工傷預防工作的開展,完善浮動費率機制,增強浮動費率機制在工傷預防工作中的政策吸引力。同時,要加強對基金安全風險、黑天鵝事件風險以及廉政風險的防范,堅決防止系統性風險和重特大案件發生。繼續組織開展全國性工傷保險主題宣傳活動,鼓勵各地開展多形式的工傷保險宣傳活動,打造工傷保險特色宣傳品牌。
3.4狠抓落實,補齊制約工傷保險事業發展的短板
補短板既是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工傷保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找準工作存在的短板,精準發力,通過深化改革解決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加快發展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工傷保險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地發展。當前最重要的是瞄準信息化建設這個最大短板,大力推進工傷保險信息化建設,加快建成省級集中的信息平臺,推進網上參保、網上經辦、網上結算和網上支付待遇,為決策科學化、管理規范化、服務人本化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同時,要加強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等突出問題的研究,加強與法院等部門的溝通,強化層級間、部門間對政策法規的共識,切實維護法律尊嚴,維護黨和政府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楊曉石.新員工工傷管理及風險防范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7(32):183-184.
[2]山西財經大學 ?陳景坤 ?郭兆慜. 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改革[N]. 山西青年報,2017-11-11(011).
[3]向春華.打造工傷保險研究新平臺[J].中國社會保障,2017(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