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沈東
【摘?要】 目的:探討腰麻聯合雙管硬膜外阻滯用于分娩鎮痛的臨床價值,為麻醉師選擇合理分娩鎮痛方案提供參考。方法:選擇在分娩過程中行鎮痛操作的產婦100例,均為本院產科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隨機分組,就采用腰麻聯合單管硬膜外鎮痛的方式(對照組,n=50)與采用腰麻聯合雙管硬膜外鎮痛的方式(觀察組,n=50)不同時點疼痛評分、鎮痛泵總按壓次數、分娩情況展開對比。結果:兩組鎮痛前、鎮痛后30min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宮口開全時、第二產程用力分娩時疼痛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鎮痛泵總按壓次數為(8.8±0.5)次,對照組為(13.2±0.7)次,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會陰側切率、器械助產率、剖宮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有分娩鎮痛要求的產婦,應用腰麻聯合雙管硬膜外阻滯麻醉的方式行鎮痛操作,可顯著增強鎮痛效果,減少鎮痛泵總按壓次數,保障分娩質量。
【關鍵詞】 腰麻;雙管硬膜外阻滯麻醉;分娩鎮痛;鎮痛效果
椎管內鎮痛為臨床產科重要的分娩鎮痛技術及金標準,即經腰-硬聯合阻滯或單管硬膜外阻滯,取低濃度阿片類藥物應用,以發揮硬膜外自控鎮痛作用的一種方式[1-2]。但研究顯示,應用此方法行鎮痛管理,在第二產程階段,受分娩疼痛性質、部位等多因素影響,易有突發性痛感產生,進而導致產程延長,引發不良分娩結局。而應用雙管硬膜外阻滯,可將上述不足有力彌補,發揮分段阻滯效果,進而促使第二產程疼痛顯著減輕,為順利分娩打下基礎[3]。本次研究選擇相關病例,應用腰麻聯合雙管硬膜外阻滯行分娩鎮痛,取得了理想效果,現回顧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分娩過程中行鎮痛管理的產婦100例,均為單胎頭位初產,ASA Ⅰ~Ⅱ級。隨機分組,觀察組50例,年齡22~34歲,平均(29.4±3.2)歲;孕周37~41周,平均(38.9±2.4)周;對照組50例,年齡23~35歲,平均(29.6±3.5)歲;孕周37~42周,平均(38.7±2.3)周。組間基線資料可比(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胎心監護正常;②宮口開至3cm;③產婦依從性較強,無維管內麻醉禁忌及精神、神志類疾病;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疑似胎兒畸形、巨大胎兒者;②無法對胎兒宮內窘迫排除或擬行剖宮產者;③無法對治療反應準確描述者。
1.3?方法
兩組操作步驟具有一致性,即對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指導產婦取左側臥位,調整為雙膝屈向胸部的姿勢,常規消毒鋪巾,于L2-3間隙,應用腰-硬聯合穿刺包實施硬膜外穿刺操作,此項步驟完成后,應用25G腰麻穿刺針于硬膜外穿刺針內置入,于蛛網膜下腔刺入,見有腦脊液流出后,將0.1%羅哌卡因3mg一次性于子宮收縮間期精準注入,將腰麻穿刺針退出。對照組完成腰麻后,將硬膜外導管于頭端迅速置入4cm,并予以貼膜,對導管行牢靠固定。觀察組在完成腰麻后,將穿刺針于L4-5間隙重新置入,行硬膜外腔穿刺操作,成功實施后,取硬膜外導管于尾端置入4cm,予以貼膜,并對上下導管予以固定。完成穿刺后,控制鎮痛平面在T10以下。在開展鎮痛的過程中,給藥模式應用PCEA,鎮痛液配置:羅哌卡因100mg+舒芬太尼50μg+0.9%的氯化鈉溶液均勻稀釋至100mL,將背景輸入量按4mL/h設置,PCA劑量設定為6mL,具體鎖定時間設定為15min。對照組將鎮痛泵直接連接硬膜外導管;觀察組應用三通裝置對上、下硬膜外導管與鎮痛泵同時連接,開始鎮痛至宮口經觀察開至7~8cm時,予以上管給藥,宮口經觀察開至7~8cm后,調為下管給藥模式。若部分病例鎮痛不完全的情況出現,可由助產士或產婦對自控鍵進行按壓,以對藥物追加。兩組均在宮口開全時,行一次按壓操作,在結束第二產程后,將鎮痛泵關閉。
1.4?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不同時點疼痛程度;即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在鎮痛前、鎮痛后30min、宮口開全時、第二產程用力分娩時對疼痛程度予以評估,以0~10分為分值范圍,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2)對比兩組鎮痛泵按壓次數;3)對比兩組不良分娩方式,包括器械助產、剖宮產、會陰側切;4)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率,包括尿潴留、惡心、瘙癢、嘔吐。
1.5?統計學分析
涉及數據采用SPSS 7.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計量資料疼痛評分、鎮痛泵按壓次數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不良分娩方式占比、不良反應率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鎮痛效果對比
兩組鎮痛前、鎮痛后30min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宮口開全時、第二產程用力分娩時疼痛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鎮痛泵總按壓次數對比
觀察組鎮痛泵總按壓次數為(8.8±0.5)次,對照組為(13.2±0.7)次,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2.3?兩組分娩方式對比
觀察組會陰側切率、器械助產率、剖宮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現階段,臨床多應用單管硬膜外阻滯的方式行分娩鎮痛,但在進入第二產程時,分娩痛產生機制有系列變化產生,即骶叢神經在疼痛傳導中參與,有軀體性質刀割樣疼痛出現。取腰麻與單管硬膜外阻滯聯合分娩鎮痛的方式應用,在產程后期,注入蛛網膜下腔的藥物已呈失效狀態,雖可持續經硬膜外腔給藥,但未依據分娩痛產生機量給藥,且藥液穿透力較弱,濃度較低,較難向骶叢神經擴散。而應用腰麻與雙管硬膜外阻滯復合行分娩鎮痛的方式,藥物可迅速起效,促使產婦疼痛即刻得以緩解,在分娩鎮痛過程中,可依據分娩痛部位的轉變及產程的進展,針對性給藥,對給藥方法進行實時調整。經下管給藥,可發揮軟化宮頸的效果,為宮口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使陰道檢查過程中的不舒適感明顯降低,為順利分娩提供了有力保障[4]。本次研究結果與上述論點一致。
綜上所述,針對有分娩鎮痛要求的產婦,應用腰麻聯合雙管硬膜外阻滯麻醉的方式行鎮痛操作,可顯著增強鎮痛效果,減少鎮痛泵總按壓次數,保障分娩質量。
參考文獻
[1] 馬杰.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用于活躍期分娩鎮痛的臨床效果觀察[J].安徽醫藥,2016,20(03):572-574.
[2] 趙祉陽,榮艷霞,王燕.潛伏期硬膜外分娩鎮痛對母嬰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05):702-704.
[3] 張寧,徐銘軍.舒芬太尼連續蛛網膜下腔阻滯用于分娩鎮痛的可行性[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03):222-225.
[4] 李井柱,張麗娜,亢林萍,等.雙管法與單管法硬膜外分娩鎮痛對胎頭位置異常初產婦分娩結局影響的比較[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4,34(04):40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