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琪 梁一靈

摘 要:心理彈性是個體的一種能力、潛能或者特質,它通過個體、環境二者的交互作用過程,產生出良好的適應結果。在目前的就業大環境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焦慮已經成為普遍問題,急需各方的關注。本文研究了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彈性與其就業焦慮在各人口學變量上的特點和差異情況,探索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期為高校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和就業輔導工作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畢業生;心理彈性;就業焦慮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問題提出
本文圍繞大學畢業生易多發的就業焦慮心理,通過對心理彈性的分析,探討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彈性對其就業焦慮的影響,提出了通過調整應屆畢業生的心理彈性來緩解其就業焦慮問題這種方法,探討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旨在為高校的心理輔導提供新的視角,提高大學生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意義
大學生在臨近畢業時,所面臨的應激事件比較多,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就業焦慮心理是主要表現之一,這是全國各高校畢業生普遍出現的問題。這樣有利于高校有針對性得開展心理健康的輔導工作,使得心理彈性水平得以提高, 有利于在校大學生及時調整就業對策,改善大學生整體的就業現狀,有利于調整心理彈性以緩解畢業生的焦慮水平,更好地面向社會。
二、相關概念闡述
(一)心理彈性
本文認為所謂心理彈性,指的是個體的一種能力、潛能或者特質,它會通過個體和環境兩者的交互作用的過程,從而產生出良好的適應結果,通過考察保護性因子來衡量個體心理彈性的高低。
(二)大學生就業焦慮
大學生就業焦慮不同于焦慮障礙或者焦慮癥,具有明確的原因,是一種狀態焦慮,是短暫的,焦慮程度和持續時間與畢業生擇業的場面、此次擇業對自己的影響大小有關,這種焦慮較少伴有精神運動性不安和精神功能性障礙。寧敏進一步指出當代大學生就業焦慮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持續時間延長,并伴有隱秘性等新特點。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進一步探究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彈性對其就業焦慮的作用機制,明確不同人口學變量在心理彈性和就業焦慮上的差異情況以及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期通過調整大學生的心理彈性來緩解其臨近畢業時的就業焦慮,為高校的心理輔導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研究假設
假設一: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彈性水平處于中等水平,就業焦慮高于一般人群。假設二:性別、年級、學校類別、目前的狀態等人口學變量在大學畢業生的
心理彈性和就業焦慮上存在顯著差異。
假設三:大學生畢業生的心理彈性與其就業焦慮有相關性,呈中等程度的負相關,且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對其就業焦慮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全國的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隨機抽取部分大學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大四畢業生為主)對其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本次共發放問卷500 份,回收 473 份,回收率為 94.6%,其中大四畢業生被試有 347 人,因為本文將以大學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我們暫且視其為有效問卷,則有效率為 73.36%。人口學變量分布見表一。
(四)研究工具
1.心理彈性量表
本文采用的是心理彈性量表。適合我國人群,具有較高的信效度,中文版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91,與自尊、生活滿意度、大五人格的相關系數分別為 0.47、0.43、0.64,比較值得推廣。
2.狀態—特質焦慮量表
本文采用 Charles D.Spielberger 等人編制的狀態—特質焦慮問卷,簡稱STAI,共 40 個項目,所以, 本文直接采用狀態焦慮這個分量表來進行調查。
3.研究結果
本文從大學生心理彈性的視角研究其就業焦慮,通過研究發現:
1.大學畢業生整體的心理彈性水平狀況良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焦慮平均分高于全國常模,可見其焦慮水平高于一般人群。
2.不同人口學變量在心理彈性、狀態焦慮上有顯著差異。
3.心理彈性水平會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焦慮,與其呈顯著負相關,即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焦慮越低,而心理彈性水平越低,其就業焦慮水平就越高。
四、結語
雖然目前心理彈性的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在發展趨勢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希望在今后的有關研究中,盡可能的增強不同的人口學變量,以便更多的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與就業焦慮的關系,增強高校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夠進一步對心理彈性的干預有所探索,以便更多的在心理健康方面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云霞.醫學高職生就業意向調查報告[A].職業教育,2014:188-191.
[2]蘇琦.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及相關的對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11.
[3]Masten .A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2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