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雅麗
【摘?要】 目的:探討提高初產婦自我效能感對預防產后抑郁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96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所有產婦自我效能感評分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8例,對照組產婦自我效能感評分在20分以內,研究組產婦自我效能感評分在20分以上,比較兩組產婦EPDS與SDS評分及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結果:研究組產婦的EPDS及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為2.08%(1/48),對照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為12.50%(6/48),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提高初產婦自我效能感對減少產后抑郁癥具有積極意義,在產前配合相應的干預措施來提高初產婦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關鍵詞】 初產婦;自我效能感;產后抑郁癥;EPDS評分;SDS評分
妊娠分娩是育齡期婦女必經的一種重大應激生活事件,產婦產后除了享受初為人母的喜悅外,還會因機體內分泌水平改變以及強烈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應激因素而無法調節心理壓力,導致產后抑郁,不僅影響產后康復及母乳喂養,還可能產生輕生的念頭,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1]。自我效能感即個體自身潛意識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在自我情緒調節中處于核心地位,有助于激勵人的行為,調動潛在力量。初產婦對分娩的認知度較低,身心常較脆弱,對初為人母的適應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相對較高[2]。有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強的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較自我效能感弱的產婦低[3],本研究旨在探討提高初產婦自我效能感對預防產后抑郁癥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96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妊娠,足月分娩,經評估可行陰道試產,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排除智力或精神異常、產前檢查多胎妊娠、妊娠期并發癥、伴有剖宮產指征、長期服用抗抑郁藥物及產前伴有心理疾病及無法配合此次研究者。根據所有產婦自我效能感評分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8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5歲,平均(28.75±2.65)歲;孕周37~41周,平均(29.51±1.22)周,胎兒體質量2.4~4.3kg,平均體質量(3.31±0.28)kg;研究組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28.59±2.85)歲;孕周36~40周,平均(29.17±1.19)周,胎兒體質量2.6~4.1kg,平均體質量(3.29±0.33)kg。兩組產婦及新生兒的基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根據產婦生產及生活工作處理問題的能力設置10個條目,每個條目均有A、B、C、D四個選項,采用4分制,總分10~40分,以20分為分界值,分值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強。GSES評分在20分以內的4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GSES評分在20分以上的48例患者作為研究組,比較兩組產婦EPDS與SDS評分及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1.3?評價標準
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抑郁癥狀,EPDS包括1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0~3分,總分值0~30分,12分以上表示患者有抑郁癥狀。SDS量表包括2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1~4分,總分值20~80分,50分以上即表示存在抑郁情緒。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EPDS及SDS評分比較
研究組產婦的EPDS及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2.2?兩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為2.08%(1/48),對照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為12.50%(6/48),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分娩是育齡期女性必經的一種生理過程,常會對產婦造成強烈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使部分產婦產后心理常會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有些患者出現絕望、自殺傾向等,臨床上將其稱為產后抑郁癥[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在完成自我目標過程中對組織及執行功能的自我判斷能力,近年來,隨著產后抑郁癥影響因素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研究表明,初產婦的自我效能感與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有密切關系,自我效能感越強則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越低[5]。因此在分娩前引導初產婦回憶自己的孕期過程及克服的困難,使其獲取自信,組織與剛成功順產的產婦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及心理感受,同時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對其分娩能力給予贊賞及肯定,提高產婦分娩信心,產前帶產婦熟悉參觀產房,介紹分娩流程,減少產婦在產程中的恐慌,產后實行母嬰同室,使產婦充分體會初為人母的幸福感,以最大限度提高產婦的自我效能感,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6-7]。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產婦的EPDS及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提高初產婦自我效能感對減少產后抑郁癥具有積極意義,在產前配合相應的干預措施來提高初產婦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 呂連玉,孫莉娟.分娩預演對初產婦自我效能和產后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01):44-46.
[2] 徐佳.效能感干預對初產婦分娩應對方式及產程進展的影響[J].中國病案,2016,17(05):89-92.
[3] 高燕,曾娟,張美,等.領悟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與產婦產后抑郁的關系[J].職業與健康,2017,33(05):655-657.
[4] ?孔秀萍.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分析與預防[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5):77-78.
[5] 高輝.分娩自我效能理論在初產婦分娩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02):176-178.
[6] 郭朝利,于俊平,賈麗芳.產程中提高初產婦自我效能感預防產后抑郁癥的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02):31-33.
[7] 梁文化,杜娟,徐來,等.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優質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響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53(02):116-11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