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群
【摘?要】 目的:研究優質護理服務對于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進行護理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將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妊高癥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方法將所有產婦分為常規護理組與優質護理組兩個組別,每組產婦平均為45例,對兩組產婦在進行護理時,分別落實相對應的護理方法進行指導,并對不同的護理方法所取得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對兩組產婦出血發生率進行比較,常規護理組為31.11%(14/45),優質護理組為11.11%(5/45),P<0.05,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評價兩組研究對象的自然分娩率,常規護理組為64.44%(29/45),優質護理組為84.44%(38/45),兩組之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所有患者的2h出血量和24h出血量等進行比較,優質護理組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妊高癥產婦在進行臨床護理時配合優質護理可有效的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提升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量。
【關鍵詞】 優質護理;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
最近這些年因為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改變,人們對于高質量的生活具有更高的追求。在這種高質量生活背景之下,使得高血壓等相關的病癥逐年提升,高血壓主要表現為存在循環動脈高壓上升的情況,它會導致患者的相關臟器存在一定的損害[1]。最近這些年高血壓在妊娠期當中的發生較為多見,這種情況稱之為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具體可以分為慢性高血壓、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子癇前期、子癇和妊娠期高血壓。這種情況容易導致產婦出現產后出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產婦分娩的危險性。所以針對于此,本文作者主要分析對妊高癥產婦配合優質護理對于產婦產后出血的影響,現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的所有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所收治的妊高癥產婦,共有90例,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優質護理組,平均每組均為45例。常規護理組當中初產婦和經產婦分別為23例和22例,產婦的最大年齡為41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為(32.1±6.4)歲;優質護理組中,初產婦與經產婦分別為25例和20例,產婦的最大年齡為40歲,最小年齡為23歲,平均年齡(31.8±6.2)歲。本研究兩組產婦均精神正常,不存在意識障礙情況也無嚴重的臟器損害,所有研究對象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且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通過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檢驗可以得出,兩組產婦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性,可以進行相關的調查比較。
1.2?方法
在護理的過程當中對所有的常規護理組均落實常規護理,主要以常規護理原則進行。優質護理組配合優質護理,具體護理為:1)定時產檢:產婦孕期需選擇科學合理的保健措施來進行干預和指導,對于產婦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強化對產婦的健康教育,使產婦能夠了解到產后出現并發癥的相關原因和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以便于使產婦能夠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保證自身和胎兒的安全。助產士須強化對產婦的引導,確保產婦能夠在產前進行各項產檢,及時發現并糾正可能存在導致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特別是對于具有高危產后出血的產婦,需要密切地關注產后出血的各項指標,積極地采取措施進行應對[2]。
2)分娩監護:產婦臨產以前應做好全面的分娩監護工作,主要根據產婦實際狀況為產婦制定科學的分娩計劃。確保產婦具有良好的飲食,還需指導產婦規律地開展相關活動,確保產婦具有充足的睡眠。助產士在產前需對產婦的工作狀況進行關注,要減少滯產的情況。需要密切地對產婦產程變化狀況進行觀察,并作出詳細記錄,如果存在異常狀況需采取措施進行指導。如果產婦具備手術指征,必要的時候應做好相關的手術準備。在第二產程對胎心進行關注,并采取科學的助產方式,不能為提升胎兒娩出的速度而導致產婦的軟產道受到損傷。第三產程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要求,對胎盤進行剝離,保證力度適宜,避免對產婦子宮產生過度牽拉,避免對產道和胎盤胎膜產生破壞[3]。
3)產后出血護理:臨床護理人員需要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從容淡定,需立即為產婦進行吸氧等相關的對癥治療,并要通知臨床主治醫生。對產婦血型需及早進行確定,檢測產婦出血量,并且調配血液,及時對流失血液進行補充。還要對產婦的意識狀況和皮膚的顏色、尿量等進行觀察,對產婦進行呼吸、脈搏和血壓的檢測,了解產婦陰道出血狀況,對產婦進行子宮收縮能力的檢驗。適當對產婦進行腹部的按摩,以便于起到良好的子宮收縮的效果,在相關的護理操作過程中需要堅持無菌操作的原則,有效防止產婦出現感染。
4)止血護理:在止血成功以后告知臨床產婦進行休息,為產婦進行必要的營養補充,密切地對所有產婦的脈搏血壓進行監測,觀察產婦宮底的高度,了解產婦子宮恢復狀況。對產婦產后2h身體的相關指標和身體狀況進行觀察,還要保證產婦的生命體征,之后將產婦送歸病房,進行進一步的干預。
1.3?觀察指標
對所有產婦治療結束以后的產后出血發生率進行調查并作出比較,對兩組產婦自然分娩率進行評價,對兩組產婦的產后2h和產后24h的出血量進行評價和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IBM SPSS2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兩組產婦產后2h和產后24h的出血量為計量資料,在檢驗過程中應用t進行檢驗,兩組相關數據的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兩組產婦出血發生率進行比較,常規護理組為31.11%(14/45),優質護理組為11.11%(5/45),P<0.05,兩組之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評價兩組研究對象的自然分娩率,常規護理組為64.44%(29/45),優質護理組為84.44%(38/45),兩組之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所有患者的2h出血量和24h出血量進行比較,優質護理組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本研究通過結果能夠證實對于臨床妊高癥產婦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提高患者服務的質量,還能夠幫助患者減少產后出血量。主要是因為優質護理能夠圍繞產婦的整個產程進行周密的護理,在護理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重視對產婦產后出血的干預。
綜上所述,對于妊高癥產婦在進行臨床護理時配合優質護理可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提升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量。
參考文獻
[1] 張宇.優質護理在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0):237-238.
[2] 吳霞.優質護理在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07):231-232.
[3] 劉延梅.優質護理在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24):28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