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要】 目的:分析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方法:本次選擇對象為貧血患者82例,時間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根據貧血類型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兩組,包括地中海貧血(A組,n=41)和缺鐵性貧血(B組,n=41),之后選取同期入院的健康人員41例,將其當做C組,所有受檢人員入院后均接受血常規檢驗,最后對檢測結果的差異性進行總結。結果:對比三組受檢人員的RBC/MCV,B組比A組、C組更高,與此同時A組患者的RBC、RDW值比B組更高,組間數據對比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Hb、MCH、MCV檢測值結果來看,C組比A組、B組更高,組間數據對比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貧血鑒別診斷中血常規檢驗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將其當做鑒別疾病類型的主要指標。
【關鍵詞】 血常規檢驗;貧血;鑒別診斷
若人體內血液紅細胞比正常值低,則說明為貧血癥狀,引發因素與各種系統疾病類型存在相關性[1]。其中較常見的為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因此臨床需對早期診斷鑒別水平進一步加強,從而為后續的治療奠定基礎。為此,本院對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進行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并總結分析結果,具體情況見下文描述。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貧血患者82例,時間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根據貧血類型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兩組,包括地中海貧血(A組)和缺鐵性貧血(B組),例數分別為41例。之后選取同期入院的健康人員41例,將其當做C組。A組貧血患者中,最大年齡為70歲,最小年齡為20歲,年齡均值統計后為(32.6±5.7)歲。其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26例。B組貧血患者中,最大年齡為71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年齡均值統計后為(33.0±5.8)歲。其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27例。C組健康人員中,最大年齡為71歲,最小年齡為21歲,年齡均值統計后為(34.1±5.5)歲。其中男性有18例,女性有23例。三組受檢人員的各項基線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和剔除依據[2]
1)入選:A組、B組患者的疾病均由臨床證實;伴有以下癥狀,如:心悸、頭暈和乏力;C組受檢人員的結果均表示正常,家屬均對此次研究知情。
2)剔除:伴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伴有相關血液系統疾病;具有較差的依從性,由于其他因素中途退出。
1.3?方法
受檢人員檢查前需確保禁食,時間為12h,之后在第2d清晨采取肘靜脈血,血標本量為2mL。抽取后在真空狀態下輕輕搖晃,確保與抗凝劑混勻。在操作期間,需由資深血液檢驗科醫師完成,并遵循使用說明書操作[3]。
1.4?指標的判定依據[4]
對比且分析三組(A組、B組和C組)受檢人員的各項指標,主要包括:RDW(紅細胞分布寬度)、MCV(紅細胞平均體積)、Hb(血紅蛋白)、RBC(紅細胞)。在此基礎上還包括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和RBC/MCV。
1.5?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三組受檢人員的各項指標,并用t進行檢驗,對三組患者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形式進行卡方檢驗,核對數據軟件選擇SPSS 21.0軟件,當研究指標存在明顯差異時,檢驗P<0.05。
2?結果
對比三組受檢人員的RBC/MCV,B組比A組、C組更高,與此同時A組患者的RBC、RDW值比B組更高,組間數據對比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Hb、MCH、MCV檢測值結果來看,C組比A組、B組更高,組間數據對比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臨床疾病中貧血較為常見,且常見的類型為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前者主要由合成鐵元素減少致使患者長期缺鐵,降低Hb合成能力的同時引發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后者的引發因素與血液中珠蛋白生成異常有著直接關系,存在溶血性和遺傳性[5]。通常情況下,貧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由此可見,實施有效的方案對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對于貧血的診斷方法呈多樣性,常見的為血常規和骨髓鐵染色,后者為診斷金標準,但是具有侵入性,致使患者不易接受。與此同時,在檢查期間,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骨髓取材部位的差異影響檢查結果[6]。近年來,在貧血診斷中,血常規逐漸引入臨床,憑借諸多優勢受到了患者的青睞,該方法不僅對患者是否存在貧血予以判斷,同時可有效鑒別貧血類型,從而為后續的治療奠定基礎。此次數據結果顯示:B組患者的RBC/MCV比A組、C組更高,A組患者的RBC、RDW值比B組更高,組間數據對比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C組受檢人員的Hb、MCH、MCV檢測值比A組、B組更高,組間數據對比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貧血患者通過實施血常規檢驗可將病情類型和是否存在貧血予以鑒別,從而為后續的治療提供有利依據,這一研究結果與臨床文獻的報道存在一致性[7]。
總之,貧血患者應用血常規檢查,可將貧血發病情況充分顯示。與此同時結合臨床血液指標可對患者的貧血類型予以診斷,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嫻默,肖林,李彥林,等.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16):2422-2423.
[2] 葉文娟.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09(19):54-56.
[3] 王巖.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4):65.
[4] 賀華.淺析血常規檢驗在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7,07(18):182-183.
[5] 馮亮,王偉,孫爽,等.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應用與可行性分析[J].健康前沿,2017,26(09):242.
[6] 張志超.臨床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34):69.
[7] 鄧瑰麗.血常規檢驗在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