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娟
【摘?要】 目的:探討優質護理在內科消化系統疾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2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干預后,患者治療依從性、疾病認知度、護理滿意度、SAS及SDS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效果顯著。
【關鍵詞】 優質護理;內科消化系統疾病;依從性;滿意度
消化系統疾病種類多樣、病情覆蓋范圍廣、患者年齡跨度大,而且病情程度不一,治療起來較為復雜,因而對臨床護理服務的要求也相對更高。所以,消化內科護理工作人員除了要具備良好的護理專業知識及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之外,還要有較強的安全意識、服務意識及現代化的護理理念才能滿足當前患者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1]。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大醫院醫療糾紛仍較多,使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產生不信任感,醫院整體服務質量也隨之下降。為了進一步提高本院護理服務質量,筆者選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2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優質護理應用于內科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的護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收集的92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后,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6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1例;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70歲,平均年齡(45.60±2.46)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69歲;平均年齡(45.23±2.50)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結果提示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該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諸如定時檢測患者體溫、血壓、呼吸,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叮囑患者按時吃藥、復診等。觀察組:該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成立優質護理小組:護士長從科室中挑選6名經驗豐富,操作技能水平高的護理人員組建優質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2)優化人員配置:當前護理隊伍中以年輕、經驗匱乏的護士居多,往往由于技術不嫻熟埋下護理隱患。所以,護士長要均衡人員配置,剛畢業或技術匱乏的護士需由優質護理小組人員帶領,以提高整體護理水平。3)定期組織培訓:明確每位護理人員的職責,定期對科室在職護理人員進行理論及業務培訓,強化優質護理理念,將優質護理的精髓告知護理工作者,不斷提升他們的服務及風險意識,提高護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及業務水平,使每位護士具備較強的知識宣教能力及實際操作能力,減少操作上的失誤,將安全護理落到實處。4)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充分利用陪護的機會針對患者自身疾病,圍繞發病規律、預防措施、常用藥物、治療方法、常見并發癥、主要臨床癥狀、需要做哪些檢查等對患者展開健康教育,使每位病人對自身所患疾病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降低復發率并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5)心理護理: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要留意患者心理狀況,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疑問,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擔心與不適,發現患者不良情緒嚴重時,要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消除患者緊張感,提高治療依從性。6)飲食護理:消化系統疾病患者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障礙,所以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患者飲食,搭配好一日三餐,叮囑患者多食清淡營養、蛋白高、維生素高的食物,始終遵循定時定量的原則,切忌抽煙酗酒、暴飲暴食,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影響病情恢復。
1.3?觀察指標
隨訪半年,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另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得分越低,說明心理狀況改善越明顯。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后SAS及SDS表評分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SAS表得分為(33.43±6.26)分、SDS表得分為(32.79±6.11)分,對照組SAS表得分為(49.23±7.98)分、SDS表得分為(50.79±8.45)分,可見觀察組SAS及SDS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依從性、疾病認知度及滿意度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疾病認知度及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兩比較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消化系統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病種多樣、年齡跨度大等特點,輕則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重則需要住院治療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近些年,人們的生活環境不斷惡化,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再加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使得消化系統疾病患者逐年遞增。然而,我國患者的疾病認知至今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對自身所患疾病缺乏正確認識,部分患者由于經濟上的壓力,導致治療積極性不高。另外,絕大多數患者心理自我調節能力有限,患病期間消極情緒嚴重,有的甚至將氣撒在護理人員頭上,加大了臨床護理的難度,導致醫療糾紛較多[3]。
優質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不僅重視患者的身體狀況,而且關注患者的護理感受,通過滿足患者生理、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干預后,患者治療依從性、疾病認知度、護理滿意度、SAS及SDS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對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及對護理的滿意度,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駱麗芬.在內科消化系統疾病中應用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73):14373-14374.
[2] 黃國霞,蔡衛華.優質護理模式在消化內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09(21):135-136.
[3] 孫李亞.優質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養生保健指南(醫藥研究),2015,(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