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琴 吳麗霞
[摘要] 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揭示了城鄉關系從分離到融合演進的總體趨勢。進入新時代,我國城鄉關系也進入了融合發展階段。本文以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時代意義為背景,從基礎欠缺、觀念束縛、體制痼疾等方面剖析了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了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破除二元體制痼疾、推進綠色發展、涵養文明鄉風等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城鄉融合;鄉村振興;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素融合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19)05-0036-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強調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是黨中央首次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概念,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農城鄉關系的準確把脈和定位,意味著我國城鄉關系發生了重大戰略性轉變。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短暫的城鄉協調發展后,城鄉關系經歷了“城鄉分治”“城鄉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等階段。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的歷史性轉變,亟需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表現最為突出。只有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鄉村振興。
一、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國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進行了長期探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亟需重塑城鄉關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實現全面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切實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
(一)城鄉融合發展將帶動我國城鄉關系實現
歷史性飛躍
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揭示了城鄉關系從分離到融合演進的總體趨勢,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城鄉關系由結合到分離對立,再到更高層次的結合和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指出,城鄉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城鄉發展的終極目標。因此,城鄉融合發展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國外城鄉關系也經歷了從最初的“城鄉依存、混沌交織”到“城鄉分離、二元對立”,再到“城鄉一體、融合發展” 的歷史演進過程。我國在建國初期,因為要解決吃飯問題和積累工業化資金,農業關系國計民生,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指導思想,為當時城鄉關系的健康協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撐。1958年,隨著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城市和農村都成為封閉性的單位,除升學、招工之外,農村人口很少有途徑成為城市人口,生產要素的流動也受到十分嚴格的限制,由此城鄉分治、二元體制逐漸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城鄉關系經歷了“緩和期——對立期——統籌期——融合期”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面對國民經濟陷入困頓的現狀,黨中央轉變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率先推進農村改革,連續推出的五個“中央一號文件”,極大的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收入,城鄉差距大幅度縮小。第二階段是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優先發展戰略使資源要素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涌動,城鄉差距急劇擴大,致使城鄉關系進入第三階段,即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胡錦濤同志作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城鄉收入差距從持續擴大向逐步減緩轉變。第四階段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穩居世界第二經濟體,然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其中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成為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城鄉融合發展成為新時代城鄉關系的必然選擇,也標志著我國城鄉關系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將實現新的歷史性飛躍。城鄉融合發展不僅要轉變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將農村放到了同城市同等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徹底打破城鄉割裂狀態,使城鄉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城鄉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二)城鄉融合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由之
路
繼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國內外發展實踐表明,當城鄉關系處于緩和階段時,鄉村的發展往往突飛猛進,反之,城鄉關系割裂對立,鄉村發展往往陷入困境,并最終導致城市也出現種種狀況。當前鄉村振興面臨著人、財、物等要素匱乏的窘境,只有打破城鄉割裂狀態,暢通資源配置渠道,才會使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優質資源要素諸如先進的技術、理念、高端人才、資金、項目等從城市流向農村,農村也才能提供城市所需要的有機綠色農產品、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等。否則,城市的繁榮終將不再,鄉村的振興亦很艱難。可以說,只有城鄉融合發展才能將二者結為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鄉村振興也會加快推進。
(三)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軍。對比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優美富饒的鄉村是國家富強的“標配”,而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普遍不完善,雖然說農村公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全覆蓋,但天然氣、網絡、下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尚在推進;生活條件較為落后,“廁所革命”尚在推行;“散亂污小”的傳統產業不僅利潤微薄還損害自然環境、貽害無窮。2018年數據顯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473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2%,而同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也就是說,占比40%還多的農業人口之只創造了7.2%的國內生產總值??梢哉f,沒有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民族的復興就不可能實現。
(四)城鄉融合發展是在中美貿易摩擦中贏得
主動的根本力量
2018年3月,美國率先挑起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我國積極采取各種應對措施,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城鄉融合發展應該起著根本的重要的作用。我國作為一個擁有十三多億人口的大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如果能夠開發出來,一定能夠更有力的應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這也是我國應對危機時常常講到的“中國經濟實力強、潛力足、韌性好,回旋余地大,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但眾所周知,這個龐大的市場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好市場”,其原因就是六、七億農民的消費能力與城鎮居民相比,差距仍然較大。2018年數據顯示,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112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124元,絕對差距為13988元,城鎮居民是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2.15倍。近年來一些地區的成功探索證明,城鄉融合發展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鑰匙”。
二、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一)城鄉之間差距較大,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較弱
通常來說,事物的融合發展需要二者實力相對均衡,往往差距越大融合難度越大。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對農村的投入相對不足,導致農村欠賬太多,日積月累形成較大落差。近年來,黨中央支農力度持續加大,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已經連續9年高于城鎮居民,但因為城鄉居民收入的基數差距太大,其絕對數值的差距還在擴大,由2010年的13190元擴大到2018年的24634元。如今,農村的普遍現狀是: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文教衛生事業遠遠滯后于城市,“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鄉居美景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農村的各種資源要素單方面涌向城市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條件亟需加以改善。
(二)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縱觀國內外發展,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是必然規律。建國之初,為盡快擺脫我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于是我們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我國也因此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是,這種路徑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重工輕農、重城輕鄉”的思維慣性和政策導向,“城市優先”觀念較為根深蒂固,不僅政府層面,甚至城鄉居民也都認同,“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思維源源不斷地虹吸著農村的優質資源要素,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體制機制尚未高效建立起來,城鄉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的藩籬尚未完全拆除等,可以說,觀念上的作祟是其根本原因。這種思維定式如若不加以扭轉,鄉村振興將面臨很大的發展困境。
(三)城鄉二元體制是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關
鍵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體制機制痼疾越來越成為新時代“強起來”的主要障礙,其中,最需要破除的就是城鄉二元體制。在城鄉二元體制下,解決“三農”問題的各種探索和艱苦努力都感覺“勢單力薄”,成效也不盡如人意。農村的人、財、物等資源要素仍然不斷涌向城市,而城市的資本、技術、管理等卻很難進入農業農村,城鄉融合發展遭遇體制性“瓶頸”。固然,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有城鄉自然屬性不同的原因,但制度因素在其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建國以來,我國在城鄉兩個系統中有不同的制度安排,但這兩種制度安排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傾向性,即城市和工業優先發展傾向。正是在這些制度安排的長期影響下,形成了現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梢哉f,只有突破了城鄉二元體制的藩籬,才能真正打通城鄉這兩個系統,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才有希望。
三、以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鄉二元體制的長期影響下,城鄉融合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必須將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有機結合起來。政府要扭轉城市偏向的發展戰略,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同時,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通過制度創新破除城鄉市場壁壘,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打通城鄉融合發展的渠道,助力鄉村振興。
(一)樹立城鄉等值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城市和鄉村是一個有機統一的“命運共同體”,城市側重于經濟和社會功能,鄉村側重于食品、生態、鄉土文化等功能,二者不存在從屬關系、主次關系,城市與農村應該是水乳交融、雙向互動、互為依存的平等關系。因此,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必須首先樹立城鄉平等和等值理念。不僅在認知層面要糾偏,鑒于對鄉村的歷史欠賬較多,更要在實踐層面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促進政府政策從城市偏向轉變為農業農村偏向。各級政府要在思想認知、政策制定、財政支持、項目安排等方面向農業農村傾斜,將“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等“四個優先”落到實處。另外,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還體現在城鄉投入的增量對比上,對鄉村的投入只有在增量上持續高于城市,才能盡快彌補落差,實現城鄉公共資源的均衡化配置。
(二)以制度創新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痼疾,促進城鄉要素融合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首先從制度創新入手,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根據當前城鄉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社會關切、利益所系,可以從人的融合和利益的融合兩個方面率先發力。一方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鄉人才融合。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城鄉融合發展中最關鍵、最核心的融合要素也是人,可以說,推動人的融合是我國城鄉事業發展的重點工作。既要著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更要暢通有志于農業農村事業的社會各界人才投身“三農”工作的渠道,還要注重培育農村優秀人才,如此才能造就一支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工作隊伍,也才能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加盟農業農村發展。另一方面,探索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機制,促進城鄉利益融合。如果說人的融合是情感和力量的融合,那么產業融合就是利益的融合。通過引導城市的工業、旅游、商貿等產業下鄉,對接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打造集產學研、工農貿、休閑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實現城鄉產業一體、利益共享。
(三)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打好城鄉融合的底色和基色
一是要將生態宜居、特色獨具作為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加強對鄉村環境的整體規劃設計,充分挖掘和展現最具當地特色的人文故事和自然風光,同時,在生活設施的現代化、管理和服務的現代化、排放減量的現代化等方面向城市生活靠攏,使鄉村成為市民返璞歸真的鄉愁寄托、村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二是要將綠色產業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紐帶和平臺。合理利用鄉村傳統產業、民間技藝和自然資源,對接城市相關產業,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推動產業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培育康養農業、創意農業、農業電商等新業態。三是環保部門要高頻率、不定時開展鄉村生態環境監管工作,保障綠富同興才是城鄉融合的初衷和目的。
(四)注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以鄉風文明促進城鄉融合
進入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恰恰可以調動社會力量對這些鄉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寓教于樂,以獨特新穎、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給大眾,既可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涵養文明鄉風,還能引起城鄉的文化共鳴、長養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等。同時,鑒于鄉村多是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熟人社會”特質明顯,樹立鄉風文明還需要榜樣和標桿,新時代的“鄉賢”應運而生。在鄉村治理的德治、法治、自治三種力量中,鄉賢發揮著維護文化秩序、引領鄉村風習的示范作用,是一個鄉村的“精神燈塔”和“定盤星”。這些鄉賢不僅是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能人”,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心為公、德高望重的“仁者”,才能較好的傳承中國的“鄉紳精神”,為鄉村振興聚力鑄魂。
參考文獻:
[1]盛輝.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及其時代意蘊 [J].改革與戰略,2018,(1):45-48
[2]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2019-03-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01/c1001-30950984.html.
[3]葉興慶.實現國家現代化不能落下鄉村[J].中國發展觀察,2017,(21):10-12
[4]葉興慶.多措并舉做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N].農民日報,2017-11-12.
[5]鄭風田.城鄉融合的美國模式及其啟示[J].國家治理,2018,(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