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彩
我手頭有些事,預備去一趟山上。這時就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話,他說今天天氣很好,問我是否有出去走走的打算。當聽說我要去的地方時,朋友說,那我們一起去好嗎,順便想去你的老家大通看看。
我們在九華半山甘露寺逗留了約一個時辰,接下來,我去辦事,他參拜自己感興趣的寺廟,各個圓滿。第二日午后下山,由青陽拐道銅陵,直往大通。
進入大通老街,朋友的相機就開始忙碌了,那條濕滑的石板路,石板路兩旁破舊的店鋪,那些守著店鋪過著平淡日月的大通人,此刻都成了他相機的獵物。對于這條讓他如此感興趣的故街,我已沒有太多的新鮮,況且年前剛剛來過。但像每次來時一樣,溫暖的感覺總是油然而生,那是一種積習的、回到童年時光的溫暖。懷舊,是我這個年齡人時常而必然的情緒吧。班固《西都賦》有“愿賓攄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的句子。懷舊既是徒然的感嘆,也是人對生命消逝的某種打理。盧梭說,懷舊能讓人回歸善的本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懷舊是一種哲學。懷舊之情人皆有之,不論身份,也不論長幼。
朋友鉆進一家理發(fā)店,就再也不肯出來。
那是一家有著70年歷史的理發(fā)店,也是當年鎮(zhèn)上唯一的國營理發(fā)店。四開的玻璃門面像這街道上所有的店鋪一樣已經破舊,但門楣上“大通理發(fā)店”字樣卻依然清晰,那兩棵法國梧桐樹已經很粗了。雖是冬天,巨大的樹冠仍將整個理發(fā)店以及毗連的幾家店鋪罩得嚴嚴實實。春節(jié)剛過,店里有點冷清,只有陳師傅在給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剪頭。孩子的爺爺看看我,我也看看他,彼此似乎都有些面熟,但卻叫不出名字。朋友的徠卡相機在不停地響著,應和著相機的咔咔之聲,我茫然地站在那里,打量著這家比我老得多的理發(fā)店:貼著墻面的兩排鏡框,那一溜十來張笨重的轉椅,乃至臺子上那一個個布滿油膩的工具箱子……時光荏苒,與之相生的世界每天都在發(fā)生著驚人的變化,唯獨這家理發(fā)店一直就停留在上世紀之初。銹跡斑斑的鏡子里映現(xiàn)著我的白發(fā)。我知道,這面比我還要年長的鏡子曾映現(xiàn)過我的童年和青年,現(xiàn)在,當我重新站在這面老鏡子前時,那曾經的一切竟恍如隔世。
理發(fā)店就像一個蒼蒼老者,它見證著大通的歷史,也見證著我的一段曲折人生。
9歲之前,我每月一次的頂上活動都是在剃頭挑子上完成。為了更加便宜,父母強迫我必須理那種徹底干凈的和尚頭。那時候,我是多么羨慕那些比我大些的孩子,羨慕他們不必坐在剃頭挑子上,由那個馱背老頭噴著滿嘴的蒜味,將油膩膩的推子在頭上胡亂地游走著。有一次,我拿著父親給我的一角錢,徑直走到這家理發(fā)店,硬著嗓子對師傅說:“理發(fā)。”意外的是,那次的越軌并未受到責罰。從那以后,我告別了和尚頭,我也得以效法那些比我年長的孩子,得意之時,便將頭瀟灑地一甩,將耷拉到額上的長發(fā)甩到頭頂。那一刻,感覺自己真的大了。
外出工作后,我在大通理發(fā)的次數(shù)就少了。那一年十月,得到父親病危的消息,我立即趕回大通。彌留之際,父親摸著我的頭說:“你頭也不剃。”這是父親每次和我見面時必說的話,也是幾十年來寡言的父親對兒子關切的唯一表達。我知道這是父親最后一次對我說這話了,趁著父親尚未咽氣,我一口氣跑到下街頭的這家理發(fā)店。
父親逝去30年了,父親去后,除了清明或冬至,平常日子,我很少再回到這條石板路上,也再沒有走進這家童年的理發(fā)店。
在陳師傅細密的剪刀聲中,我靜靜地打量著這間破舊的理發(fā)店。里間洗頭的位置,懸空處曾有一張馬糞紙做的巨大的扇子,一整個夏天,小學徒就站在那里,不停地扯著一根繩子。壁角的茶爐上坐著茶炊,不論冬夏,茶炊里總是咝咝地冒著熱氣。一年四季,理發(fā)店里總是坐滿了人,理發(fā)的或不理發(fā)的。熱衷于爭論的大通人總是熱衷于一切與自己相干或不相干的事情:不斷輪回的政治運動、時局的變化、坊間趣聞,乃至家長里短,處在繁華地段的理發(fā)店總是敏感的大通人最感興趣的一個所在。
趁著朋友意猶未盡,我在轉椅上坐了下來。梆硬的轉椅一如30年前,但我卻再也找不回當年的感覺。我知道,所有逝去的都已逝去,我生命的光盤再也無法切回30年前。我問陳師傅是否認識我,陳師傅打量著我,漠然地搖了搖頭。但我卻知道,陳師傅是我的鄰居。很多年前,還是少年的陳師傅從江北來到鎮(zhèn)上當學徒,成家后的陳師傅就住在池塘河邊的一間草屋里。每次我去上學,或者成年后沿著池塘河那條狹窄的河埂散步,都必定經過他的門口。陳師傅或許真的認不出我了,但一直在打量我的那孩子爺爺卻叫著我的名字。記憶之門同時打開,我們說著一起去牌坊頭砍柴的經歷,說某一個夏天青通河里的一次險境。我握著這個比我小兩歲的兄弟的手說,什么時候,我們再上一次牌坊頭,再下一次青通河如何?他說,好啊好啊。我們用老大通話相互招呼著,就像許多年前曾經有過的某一次約定。
我沒有見到時常給我理發(fā)的方師傅,如果健在,老人家該有80多歲了吧,而眼前的陳師傅也已70好幾。同這條老街一樣,破舊的理發(fā)店已是氣息衰微。除了老人,以及如我等懷舊的文人,很少有人再走進這家理發(fā)店。但成住壞空,不過是一個輪回。一切逝去的都將逝去,就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