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能源發展的主要矛盾由滿足基本供應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用能需要和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面對擁抱能源革命的時代要求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多層次、多樣化形態,北京京能集團(錫林郭勒)發電有限公司黨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深刻把握新時代能源供給結構和生產方式變革的要求,致力于從微觀實踐層面積極適應、引領、推動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讓京能黨旗在錫林郭勒高高飄揚。
建設智能綠色企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作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特高壓交直流工程(錫盟—北京—山東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電線路)的配套清潔發電項目,京能(錫林郭勒)發電有限公司建設管理的五間房電廠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以下簡稱“錫盟”),是京蒙兩地政府合作、京能集團承擔的火電項目,計劃投資57.47億元、裝機132萬千瓦。公司黨委落實集團“以改革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以“首善標準”“世界眼光”謀劃服務北京的京外項目建設,堅持黨建引領,強化使命擔當和頂層設計,努力探索新時代轉變能源開發利用方式的模式和范本。
針對綠色煤電供需不平衡問題,有效探索褐煤清潔高效利用的方法路徑。敢于挑戰最嚴苛的環保標準、善于選擇性價比最優的重大關鍵設備,為項目投產后實現長周期安全穩定、清潔高效運行夯實基礎。其中,超低能耗指標和超低污染物排放指標均為全國同規模、同時段、同類型空冷機組中最優。五間房電廠承擔著將錫盟地區富集的褐煤資源轉化為清潔電力的重任,作為特高壓外送電基礎負荷,把錫盟地區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打捆送往京津冀魯等大氣污染嚴重省市,優化華北地區電力供應結構,推動華北從“用上電”向“用好電”到“用上清潔電”轉變。
針對能源技術革命不充分問題,全面強化對清潔低碳的科技支撐。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攻堅克難,推進煤電項目“設計革命”。圍繞主要關鍵設備投運后“五年不技改、八年不大修”目標,針對褐煤資源地域分布廣、褐煤機組國家無參數標準等現狀,統籌做好主要工藝路線確定、關鍵系統設備布局等優化設計。共同提升發電裝備等大國重器的國產化水平,聯合研發應用若干新技術,實現“五個全球首次”。深化應用14項先進裝備技術成果和8項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累計獲得專利授權29項。
探索破解資源利用不充分問題,著力提高能源供給的質量和效率。首次研發首套新型煙氣熱能集合高效設備,填補低熱值、高水分褐煤鍋爐提升效率的空白,每度電可降低標準煤耗6—8克,年均節約標煤50萬噸。研發應用大型褐煤鍋爐煙氣脫硫、二級除塵和提水一體化裝置,每小時提水100—150噸,實現發電生產全過程“零耗水”,成功破解干旱地區高水分褐煤規模開發應用瓶頸。
堅持“科學規劃是最大的節約”理念,破解極寒地區室外設備系統防凍難題。最大限度降低項目正式用地和施工臨時用地,優化總平面布置,避免土方過度開挖回填,最大限度減少工程占地,建設用地較同等規模工程減少15%,節約草原用地150多畝。深度優化施工圖設計,使電廠空間布局更為緊湊、合理,有效控制并降低建安工程量,降低投資約5億元。創新主輔機間冷塔“二塔合一”方案,將煙囪雙內筒優化為單內筒,減少混凝土工程量14769立方米、鋼材量2350噸。
建設安全高效型企業,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從源頭前瞻性、永久性地根除安全風險。能源行業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表現為:本質安全基礎不平衡、持續性不夠強,安全管理創新和安全科技手段不充分。公司黨委抽調青年黨員技術骨干組成課題組,探索用技術手段破解安全管理創新難題。首次安裝應用的660兆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徹底排除了氫氣和密封油系統在安裝調試、運行維護、檢修過程中發生氫爆的危險性。針對傳統火電廠的氫站、油庫和氨區三大主要危險源,優化工藝系統和設備選型,率先采用非氫和非液氨工藝設備。創造性地建設地下直埋油罐式油庫,從根本上消除影響煤電行業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的重大風險源。
以“智能+”思維提高安全管控能力。加強智慧電廠建設,系統提升設備可靠性和遠控自控能力。整合優化機組控制方式,把機組啟停常規就地操作較多的排空、疏放水閥和中壓開關柜變為遠控,實現主輔機集中控制。實行主要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對傳統生產管理因員工責任心和技能“發現不了”“處置不好”的故障苗頭、隱患問題,做到實時發現、精準管控、高效處置,真正向“事前預警”和“事中控制”轉變。
創造性地解決極寒地區系統運營等行業共性難題。電廠位于極寒、干旱地區,風沙大,自然條件嚴酷。全廠生產布局由南到北按“間冷塔島”“主廠房島”等形成7個主要功能區,力求工藝系統銜接的距離最短,主要水汽油等系統管道布置于各島室內,徹底解決極寒地區系統被凍的難題,減少冬季員工外出巡檢次數。率先建立集約式生產管理體系,優化設計崗位運行模式,建立全能值班崗位。建立設備早期預警中心、主要轉動機械壽命診斷中心、設備維修策略制訂中心,實現設備預防、診斷、維修的精準管理,推動生產管理方式從“人盯設備、困在廠區”向“智能診斷、人機和諧”轉變;員工精神面貌從“瀕于應對、身心俱疲”向“高效工作、品質生活”轉變。傳統集控室一字排開的運行值班方式,員工容易患上頸椎、腰椎等職業病,公司黨委設置圍合式值班方式,有效改善了值班方式,降低了職業病風險。
創造性地解決空間形態與功能模式不匹配問題。公司黨委圍繞“美麗電廠建設”,開展“我為企業獻一策”活動,號召黨員帶頭為企業發展和生活環境美化獻計獻策。比如,辦公和生活區不設圍墻,打破物理間隔,改善空間舒適度。優化門窗、通風孔及墻體外立面設計,使電廠與周邊草原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有機協調。建筑物增設自然采光,實現采光無死角、白天不開燈。公司黨委主動把文體設施向協作單位和牧民免費開放,改變了周邊牧民“凡是工業就會污染”的認識,促進了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
(作者: 劉春曉,北京京能集團(錫林郭勒)發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責任編輯 / 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