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國安
日前,廣東順德一外科醫院醫生陳演志將病患家屬“強塞”紅包存入患者住院費中一事“火了”,并引來了不少網友點贊,稱他的做法為“智拒紅包”。(1月21日《廣州日報》)
陳演志醫生在拒收紅包不成的前提下,把紅包交給醫院財務處,記入患者的醫藥費,這樣的做法令人尊敬。但這其實并不是陳醫生發明的“專利”,全國這樣做的醫生不少。記者從順德區內多家公辦醫院獲悉,將病患紅包存入住院費中,是處理類似事情較為常見的做法。
我覺得,這種“智拒紅包”的做法雖然值得贊揚,但并不是最好的辦法,起碼說,這只是醫療部門抵制紅包的臨時措施,屬于初級階段,最后應該上升到“制拒紅包”———靠制度消滅紅包。
我以為,醫院既然宣布拒絕紅包,就應該堅決執行,不需要“先收下再轉為患者的醫藥費”這樣的操作。既然各醫療機構都明確規定,禁止醫護人員收受患者紅包、禮物,當患者送紅包時,醫生講清楚現在的規定就可以了。有人總覺得是患者一定要送紅包,醫生不收患者就不放心,說實話,發生這樣的情況,恰恰是長期以來不送紅包辦不好事的后遺癥。如果所有醫生都絕無例外地堅決拒收紅包,用不了幾個月,所有的患者就都相信這家醫院的醫生是堅決不收紅包的,于是連“送紅包”都會免掉了。
即使在一段時間內,允許醫生收下拒絕不了的紅包,然后再轉給財務處,也還是需要制度規范的?,F在的做法是,若病患給醫生“強塞”紅包,醫生可以自行到醫院財務部門將紅包“沖”入病患住院賬上,或將錢交給所在科室護士長,由護士長再將錢存入病患住院費中。這里,靠醫生“自行”交財務處是有漏洞的。如果有醫生不主動交財務處,怎么辦?如果醫生因為一時忙碌,拖延了時間怎么辦?因此應該完善相關制度:規定醫生如果被迫收下拒絕不了的紅包,應在當天交到醫院紀檢部門,由紀檢部門交給財務處,記入患者賬戶,同時由紀檢人員和送紅包的家屬溝通,表明醫院是禁收紅包的,你送給某某醫生的紅包已經作為你的費用繳納……這樣的事情只要進行十幾次,醫院拒收紅包的情況必定廣為傳播,大多數患者也就不會送紅包了,本來不愿收紅包的醫生則再也沒有拒收之難。
這讓我想起過去在一些黨政部門流行的“廉政賬戶”,也是規定黨員干部在收到無法拒絕的禮金,可以轉給廉政賬戶,將來查處就不以收禮受賄論處。這在腐敗高發的時候似乎是合理的。但隨著反腐敗的深入、黨紀的嚴明,許多地方都撤銷了廉政賬戶,理由就是:拒絕收禮受賄是紀律明確要求的,就應該堅決執行,不存在所謂推不了的禮金。那么,我們也可以說,在醫院禁止紅包的最初時候,還可以存在“推不掉的紅包”,當禁止紅包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應該堅決禁止收受任何紅包。這時候就應該明確,醫生只要收了紅包就要處分,不存在先收下再處理的問題。所以,有人建議把這種“智拒紅包”的做法加以推廣,我以為是非常荒唐的。難道送紅包、收紅包、拒紅包的拉鋸戰還要沒完沒了地演下去,那還要來多少個回合?
禁止紅包的制度需要增強剛性,減少彈性,明確提出“一律拒收、違者必究”。而“先收后退”的做法,還是早日終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