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侖
玩會上癮。足球世界杯期間,人們三五成群,或于酒肆廣場,或于家中網上,無論觀賽環境優劣、經濟條件參差,都要共襄盛會,這是玩足球的樂趣。前幾日,在成都舉辦的一場王者榮耀比賽中,愛玩的人們竟然有了球迷之癖:在寒風中站至午夜等待比賽結果,似乎自己也置身游戲局中。
這并不奇怪,玩是人類的天性。我們無法知道誰第一個觀測了夜空中的繁星,誰偶然中學會了取火,但人類總是能拆掉思維的墻,踏上一段“讓好奇心再飛一會”的奇妙旅程。此時,玩就成了創新靈感的源泉,人類進步的原始動力之一。
科學的進步,其實也離不開玩。你覺得科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一群人?穿著白大褂、夾著書本來去匆匆的書呆子?才不是!本質上,真正的科學家是世界上最愛玩、最會玩的一群人,愛玩能夠激發探究的欲望,會玩讓他們更加努力地探索這個世界。
求知本身并沒有界限,普通人能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嗎?答案是能,實現的辦法之一竟然是玩游戲。美國的兩位科學家設計了一款名為《Foldit》的游戲,主要目的是“偷懶”。原來,這是一款研究蛋白質折疊過程的游戲,雖然科學家們早早就掌握了若干蛋白質折疊的規則,但卻苦于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進行運算。
兩年的時間里,這款游戲收集了超過百萬份可靠的數據,成功幫助科學家解析出了反轉錄病毒的蛋白酶結構,解決了困擾科學家多年的難題。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科學》兩份頂尖雜志上,作者一欄填寫著:來自全球的57000名玩家。
這并非孤例。像這樣的游戲,甚至已經有了一個正式的社會名稱———功能性游戲,在天文觀測、生物醫學、圖像音頻分析等領域都頗有建樹。這便是玩的魅力。現實社會中已經充斥了太多的規則與束縛,唯有從心底迸發出的那份玩的樂趣與純真,推動著思緒在遼闊的世界、無垠的宇宙中漫游。為了滿足心底對玩的渴望,人們迸發出的創造力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在著名的沙盒游戲《我的世界》中,有人竟然在其中搭建了一臺32位cpu Minecraft通用計算機,用游戲中的計算機玩這款游戲,是怎樣一種體驗?不用想都知道,這必然是網絡平臺的熱門話題。
更妙的是,在這段旅程中,人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是游戲的玩家,還是其中一個必然的環節?昔日莊周夢蝶,發出了觸動人心的哲學一問: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看看,玩不僅能解決自然科學問題,還能引發哲學思考。
當然,盡管玩有種種好處,人們卻更愿意看到玩的缺點:如玩物喪志。其實,關鍵問題不在“玩”,而是“志”。真正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心,上下求索,玩出樂趣,玩出真諦,又何嘗不是美事一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