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曦
[摘 要]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中小企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和困難[1]。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困難,推動中小企業健康持久發展,應當在抓好教育與培訓、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引導企業組建集團、優化并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中小企業;發展;區域經濟學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一個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方面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在出口額和利稅、實現的銷售收入以及安置的就業人數等方面在全國總量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發展小城鎮、增長財政收入、創造GDP、吸納就業的主力軍[2]。基于此,本文就中小企業發展進行區域經濟學分析。
一、注重引進生產軟要素
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生產軟要素發揮重要作用。生產軟要素主要是指對企業生產經營有著非常重要影響的非實物形態的影響因素,包括意識觀念、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等[3]。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談論資產重組談招商引資的時候,只看引進了多少項目,多少資金,而很少關心它們是否給企業帶來先進的意識觀念、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等。這種情況下,就出現新瓶裝舊酒的情況,企業的經濟也就難以實現質的飛躍。所以,中小企業在資產重組、招商引資的時候,應當將管理、技術與項目、資金等放在同等位置上,將它們共同列為綜合評價的重要指標。甚至寧可放棄一些有著較多投入資金,但缺乏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勞動密集型或者粗放型經營項目,也要引進在投資方面少一點,但是能夠帶來高新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的項目。只有這樣,中小企業才能做到既有消化和引進,又有創新和提高,從而打破永遠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的局面。
二、抓好培訓與教育工作
中小企業之間、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間的競爭,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換言之,中小企業要想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須要重視并加強人才建設工作,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能教育,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大力發展。在成人教育和在職培訓方面,要提高企業職工的文化素養、業務水平、技能和技術。與此同時,中小企業還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樹立“教育產業化”思想。在這方面,我國相關部門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吸引和鼓勵個人、企業投資辦教育,不斷提高教育和產出,使中小企業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首先,中小企業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力度,鼓勵管理人員積極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斷提升管理水平。企業還可以組織管理人員去國外等地參觀學習,引進先進的管理方式,實現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次,中小企業要加強對職工的培訓和教育力度,使其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理念,提升其文化素質、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最后,企業還可以與本地的一些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確保人才供給的持續化和本地化,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推動企業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的進步,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
三、積極組建中小企業集團
中小企業呈現出數量多、規模小的特點,在社會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很容易出現同類企業各自為戰、市場競爭力弱、產業優勢難以發揮等問題,從而出現不必要的浪費和內耗。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市場環境,中小企業應當團結起來,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所以,中小企業應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骨干產業為依托,通過新建、租賃、控股、合并、兼并等方式吸納一些技術事業單位或者企業成為成員,在市場、技術、產品、資金等多個方面進行不同層次的聯合,從而組建企業集團。這不僅可以對本地的支柱產業進行壯大,還能形成產品拳頭以及產業拳頭,而且對于在購銷活動中降低成本、引進資金和人才等生產經營要素方面更為有利。除此之外,中小企業還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為中小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極大的便利,確保企業之間的信息暢通,企業本身還能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從而擴大銷售渠道,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結論:綜上所述,在中小企業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雖然有很多對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極其不利的區位因素,但是這些因素并不是自然天成,無法改變的。在實際的經營生產過程中,中小企業要找到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項要素,再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克服。從本質上來說,對劣勢的克服就是最大的優勢。在本文中,筆者從生產要素的引進、人才的培養以及中小企業集團的組建等幾個方面就如何發展中小企業區域經濟闡述自己的幾點看法,希望能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雷速.縣市中小企業發展的區域經濟學分析[J]. 經濟體制改革,2001(4):79-81.
[2]曹鑫,黃曉治. 中小企業國際化導向、社會網絡與企業績效:研究綜述與研究展望[J].學術論壇,2015,38(8):75-79.
[3]肖功為.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模式選擇[J]. 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6):53-56.
[作者單位]
莆田市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
(編輯:梁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