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朋飛 陶應紅
[摘 要]民族元素透露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艱難的傳承。當下,文化創意浪潮逐漸興起,深入研究民族元素尤為迫切。以景寧畬族的服飾紋樣為研究對象,嘗試在家紡產品設計中進行創新運用,探索景寧畬族文化新的價值與傳承方式。
[關鍵詞]景寧畬族元素;家紡產品;創新運用
浙江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千百年來,畬族人經過長期生產勞動,創造出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集中反映了族人的物質生活水平與審美價值。在工藝美術種類上,涉及服裝、編織、剪紙等多個領域,本文重點對服裝紋飾中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元素進行研究。
一、景寧畬族傳統服飾的色彩搭配
色彩是民族文化魅力的一種視覺展現。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決定了人們選擇以什么樣的物體表示什么樣的顏色的取向。[1]景寧畬族的傳統服裝同樣尚青、藍,女性領袖襟多鑲有彩色花邊。服裝的顏色與面料主要來源于苧麻與藍靛,從種植到染織都是自給自足。彩色線在早期較為稀有,主要是通過農作物與漢族商販換取。深色調與多色系的配比關系體現了畬族婦女的審美智慧。深色調起初出于耐臟考慮,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審美成為主要功能,紅色裝束也多了起來。
相比之下,景寧畬族傳統服飾用色較為素雅。頭飾最能體現族群的意識形態,以黑白為主,銀簪將窄條紅帶高懸至頭頂,附帶些許銀飾與黑紅相間料珠點綴。紅色運用的量及展示形式輕巧,整體色彩搭配靈動素雅。衣服的色彩與其他地區畬族相似,藍色或黑色麻布為底布,衣襟袖口褲邊的花邊在寬窄上略有差異。大塊單色與繁密多色形成對比,張弛有度。鞋子用色同衣服相配,深色為底配多色刺繡,精致秀麗。
彩帶也是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飾品元素,常用紅、黃、藍、白、黑、綠色,整體豐富艷麗,艷而不俗。就一條彩帶的色彩運用分析,是在主色調下的多色鑲嵌,在增添豐富性的同時色調和諧統一。
二、畬族服飾紋樣的造型與內涵
景寧畬族服飾中注重的是人本與藝術符號達成精神上的和諧統一,不論造型如何變換,只要自我觀念在紋樣造型形象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體現,便是最為理想的規范。[2]早期手工刺繡與編織紋樣沒有統一模式,造型自然隨性。隨著電腦技術充斥,沿襲下來的紋樣造型都有很大不同。但總體的題材與造型體現了畬人崇尚自然的民族精神。
自然類紋樣在衣服、鞋帽、飾品均可見,題材大多就地取材。植物中有荷花、牡丹、梅花等花草,動物中鳳凰、麒麟、各類昆蟲等,還有人物皆描繪的對象。畬族崇鳳文化一直延續,在紋樣中最為出眾。紋樣結構上成組合狀、條帶狀。組合式造型,往往通過諧音來體現祈福納降。例如:鳳凰、太陽、五只蝙蝠等組合暗喻祥瑞五福,喜鵲與梅花象征喜上眉梢等。條帶狀多見于服裝的袖襟邊緣,造型精細緊致。
幾何圖形多見于彩帶與衣襟袖口處,畬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更多通過符號來表征。符號在呈等粗線條的幾何狀,造型簡潔。每個符號都有指代的意義,如假借的傾斜漢字文“中”意義為融合;會意類“? ? ? ?”為魚、幾何變形類“? ? ? ?”為尊敬。[3]彩帶中的幾何圖形整體上具有祈福吉祥的意義,各符號之間意義并不連讀。現代出現了漢字圖形的紋樣,編織有“福”“姓名”等形式,呈45度依次居中縱向排列。
三、景寧畬族元素在家紡產品中的創新嘗試
在市場走訪中觀察到,景寧地區家紡產品中畬族元素很少。家紡與人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民族在此領域沒有明確的印記。如何讓多民族文化傳承更生活化,滿足區域特色的文化訴求。綜合前期畬族民族元素的梳理,可做一些嘗試。
(一)對傳統紋樣的提取與再設計
畬族傳統紋樣寓意吉祥、形式自由,造型充滿趣味與想象力,與家紡的圖案運用相通。圍繞“自然質樸”主題對畬族的紋樣進行重構,在設計中主體圖形可突出鳳凰紋樣,選擇寓意吉祥的動植物形成組合紋飾,紋樣造型體現畬族特色,自然風趣。附屬圖形可以運用畬族袖襟的條帶狀組合形式,將幾何符號與自然花草有機排列,保留畬族元素的可辨識度。
(二)畬族色彩的融入與調和
保留畬族藍色特征可降低純度,運用畬族的“疏”與“密”的視覺關系,大面積的藍色點綴聚集的紅、黃、綠、白、黑色。雖是暗調,但通過純度調和視覺偏向樸素雅致。
(三)呈現的材質與印刷工藝
家紡對面料的選擇更加注重手感及舒適度,畬族傳統的面料粗糙且硬。面料可以考慮亞麻、純棉,既舒適且環保、時尚符合“自然質樸”的主題。紋樣的呈現可以結合手工、電腦刺繡、提花、活性印花等方式。
四、結語
綜上,畬族的文化元素蘊涵著族人對大自然的崇敬與對美的追求。從色彩的運用,紋樣的造型藝術及隱含的文化內涵,都凝聚了畬人的民族特色。本文以景寧畬族為切入點,結合家紡領域為民族元素的生活化傳承進行初步探索。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市場也是一個很好的推手,如何在消費中促進傳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藍雪華.畬族服飾青、藍色的文化內涵[J].麗水學院報,2009,31(1).
[2]周瑾榮.景寧畬族服飾紋樣中蘊含的文化與審美[J].大舞臺民間文化,2013.
[3]張恒.畬族史詩《高皇歌》的文化內涵研究[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11).
[作者單位]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