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判性思維”和“整本書閱讀”的有機整合,是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如何有機結合呢?筆者認為,需要“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只有真正做到這樣,經典才能“嵌”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成為“我”的經典。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整本書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語文核心素養”強調“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批判性”是考查“思維的發展和提升”的重要維度。而“整本書閱讀”是新課標提出的又一重要概念,它的目的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整本書的閱讀和研討,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對經典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如何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整本書閱讀”有效結 ? 合,是我們一線教師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們結合的目的是什么呢?余黨緒老師的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他在《“整本書閱讀”之思辨讀寫策略》一文中這樣說:“批判性理解不是為了顛覆,而是為了說服自己進而說服他人,是為了更可靠的確證與確信。我們的理解并不見得能夠超越他人,也未見得有什么新奇之處,但有了這樣一個分析論證的過程,經典才能‘嵌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我的經典。”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文以曹禺先生所著話劇《雷雨》的閱讀實踐和探索為例,闡述“整本書閱讀”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之間的密切關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先生提出“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兩個概念,筆者認為這兩種方法,不僅對審視觀乎“宇宙人生”如此,對如何進行“整本書的閱讀”也尤為重要。
一、入乎其內,故有生氣
整本書閱讀,貴在入乎其內,入乎其內,方能還原客觀,還原經典的邏輯和脈絡,客觀審視和評價作品與人物的魅力。整本書閱讀忌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保持“不卑不亢”“褒貶適宜”的文化態度。這是批判性閱讀的前提,也是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前提。而我們如何擺脫對文本的主觀偏見,最好的方式就是“入乎其內”。
之所以選擇《雷雨》為“整本書閱讀”的范文,一是作為現代文學的巔峰之作的《雷雨》,其塑造的人物形象豐滿多面,并且具有多側面性;二是《雷雨》較為豐富的主題都是建立在一個“情”字上面,和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的心理結構和情感結構比較契合,學生有興趣去探索和思考。
(一)引入名家品評,思維拓展更廣泛
我們在深入文本之前,首先要完成基礎階段的閱讀,基礎階段主要是熟讀概括《雷雨》的故事情節,我們會以問題的方式完成這個目標。比如熟讀《雷雨》,了解故事梗概,分別用150字左右概括每一幕的情節。然后用你喜歡的方式,畫出人物關系圖。之后,我會設置如下問題:你如何看待他們的愛情,比如周樸園和魯侍萍,周萍和蘩漪,周萍和四鳳。寫一篇短文分別闡述你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據。
針對周樸園是否真愛魯侍萍這個問題,同學們會在文本里找證據,基本上會形成兩種觀點,此時,我給大家引入了名家的評論。王育生認為周樸園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壞人,他對侍萍的思戀和懷戀,是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的一種情感;而藍棣之認為,這是兩代出身資產階級家庭的青年一往情深而不可得的戀情;而曹禺先生自己則這樣評價:“周樸園也是一個人,不能認為資本家就沒有人性。為了錢,故意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這是他的人性。愛他所愛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溫暖,這也是他的人性。”以上三位名家的評論,其實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典型體現,通過三位名家的啟示,學生明白對于任何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批判性思維下的質疑與反駁是基于實證和邏輯的,并且是基于自我反思和理性自制的,而不是以肯定和否定別人為目的。在這個思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并且能夠聽得進去不同意見,既不封閉自我,也能不排斥其他。
(二)以問題引出問題,認識走向更深處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質疑、多思,才會有更多的收獲。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教師以疑問引出學生的疑問,這樣學生的認識能夠走向更深處。在《雷雨》的整本書閱讀中,我設置了如下問題:
問題一:曹禺說,蘩漪最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如果你是蘩漪,面對周萍的離開,你打算怎么做?問題二:如果讓你采訪周萍,你會問他什么問題?請羅列3—5個問題。針對問題一,學生有以下回答:1.我會讓他走,如果執意要他留下來,雖然自己感到滿意,但他會感到厭煩,不開心,何必要留一個不愿意留下來的人呢?2.我會去報復,因為落到“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的地步,直接反抗周樸園,敢去揭露周萍的欺騙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做一次困獸的搏斗”。
學生看到這兩個回答之后,自己會去判斷:第二個回答更符合蘩漪的性格。明確蘩漪的性格之后,我會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讓你采訪周萍,你會問他什么問題?很多學生都問了如下幾個問題:周萍你愛蘩漪嗎?接著,我也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蘩漪愛周萍嗎?學生明確了蘩漪是在周公館受到長期的壓抑和束縛,所以她過分渴求愛情和自由,愛上了周萍。蘩漪表現出來的個性背后代表著“五四”以來女性追求個性解放,爭取民主自由的最強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強權、爭取自由、寧死拼斗的光彩。
學生們透過蘩漪,看到了當時時代中反抗社會的女性的縮影。我并沒有就此結束,接著提出了另一個問題,“說愛容易,如何說不愛?”學生們經過思考,就會明確:蘩漪一直追求情感的自由,就是“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殊不知,情感自由還包括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情感,乃至必要時大膽將其拋棄的自由。通過蘩漪,我們不禁要反思當時的時代,“五四”教人怎么說愛,卻沒教相愛者如何說不愛。“五四”給予人激情和沖動,卻沒有教給人理性和底線。
相比單純地給蘩漪定性,說她陰鷙古怪這種傳統的所謂標答的思考方式,這種以問題引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明確了蘩漪身上的時代特點,又從“愛”的層面引到了“不愛”的層面,學生也明白了何謂“情感的自由”,并且能夠更加公正客觀地看到“五四”精神的利與弊。學生的思維也能從單面走向多面,從局部走向立體,從個體走向社會的文化層面。從另一個角度也讓學生明白,批判性思維下的問題思考探究,不是懸浮的、架空的、隨意化的個人之見,而是符合邏輯的,有文本根據的,甚至有文化根基的“真知灼見”。
二、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整本書閱讀,入乎其內之后, 亦需出乎其外,出乎其外,方能在把經典變成“我”的經典之外,達到更好的層次:經典為我所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同樣,我設置了如下問題:
問題一:創作一首詩歌、歌曲來表現書中的人物、沖突、主題等。問題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論文談談《雷雨》的主題。針對第一個問題,很多學生用詩歌、歌曲的形式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現摘取部分:
作品片段一:
周家公館暗潮涌,婢女四鳳入旋渦。主人太太周蘩漪,弱不禁風藥似飯。
獨守空房心寂寥,心灰意冷無希望。巧遇青蔥周萍兒,暗許芳心為情婦。
周家公子名為萍,自小母去失母愛。二十來歲心悸動,情系后母周蘩漪。
二人從此失倫理,禁忌之戀牽二心。周萍長大知事惱,心愈惶恐把情拋。
作品片段二:
周公館外夜森森,黑云壓境預不祥。魯貴四鳳家里談,訴盡傳說真面目。
萍蘩倚靠池塘邊,啼哭不盡嘆不止。周家有一少爺萍,熱慕四風欲迎娶。
四風之母魯侍萍,夜歸蘭州望四鳳。蘩漪侍萍初相見,感同身受哀不停。
侍萍欲攜四風去,奈何情深情未了。蘩恨萍棄如不顧,引眾樸園終登場。
作品片段三:
因為一個人,放棄了一生 ? 我想我是為留住你的眼神
不顧一切為你而變得瘋狂 ? 滿身傷痕都是愛你的銘證
學生的創作也是基于自己對文本,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是深刻體現了其批判性思維的。第二個問題,是序列性“整本書閱讀”的一個體現,既然是序列性,就是在讀的基礎上,先理解他們之間的愛,然后在“愛”的基礎上探究文本的主題。這樣的設計注重閱讀的連續性,關注閱讀的連貫性。
把整本書閱讀和批判性思維相結合,是真正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有效途徑。只有真正做到“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基于批判性思維的整本書閱讀才真正落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余黨緒.經典名著的人生智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王育生. 曹禺談《雷雨》[J].中國戲劇,1979(3).
[3]藍棣之.兩個階級之間的愛情故事——曹禺《雷雨》癥候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1).
[4]余黨緒 .“整本書閱讀”之思辨讀寫策略[J].語文學習,2016(7).
作者簡介:楊雪,女,1985年生,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中學二級,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