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丹
【摘要】核心素養(yǎng)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要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接上地氣,穩(wěn)穩(wěn)落地,教學立意和文本細讀是兩條重要的途徑。高遠的教學立意讓語文教學實現(xiàn)高格局、廣涵蓋、遠輻射的功能,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有方向。厚實的文本細讀讓語文教學體現(xiàn)豐富性、深刻性兩大特點,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有根基。本文從分析日常教學案例入手探索這兩條重要途徑,思考如何進行教學立意及文本細讀,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穩(wěn)妥落地。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立意;文本細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yǎng)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方面,即:
語言建構與運用(語言):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增進語文學養(yǎng),努力學會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文字。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思維):在發(fā)展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推進思維機制的發(fā)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審美):在語文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以及在生活中堅持對美的追求,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文化傳承與理解(文化):在語文課程中進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樣性,關注當代文化,學習對文化現(xiàn)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
這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既有實力又有魅力,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有品位又有格局,既有豐富性又有深刻性。如何實現(xiàn)這些要求?如何讓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課堂上落地?教學立意和文本細讀就是兩條重要的途徑。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植樹的牧羊人》都是部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的課文,其中《植樹的牧羊人》是部編本新增加的課文。接下來主要以這兩篇課文的教學案例來淺談教學立意、文本細讀兩條途徑的探索。
一、高遠的教學立意: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有方向
我們發(fā)現(xiàn)以素養(yǎng)為本位的課堂,特別關注語文學習在生活中的涵蓋、輻射,要求教學有高遠的格局。而高遠的教學立意往往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并構建更加積極美好的生活,更加突出語文教學對生活的高格局、廣涵蓋與遠輻射的功能,所以高遠的教學立意就是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有正確的方向。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教學過程:1.說說你的童年生活,好玩嗎?2.談談你所知道的魯迅。3.默讀課文,整體感知百草園,找出總起句。4.文本細讀,思考百草園為什么是“我”的樂園。5.體會作者對百草園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過程:1.默讀課文,知曉種樹之事(按照一定的句式概括故事內容)。2.精讀文本,發(fā)現(xiàn)種樹之變(什么有變?怎么變?)。3.品讀重點,領悟種樹之意(你覺得牧羊人種植的是什么?為何如此理解?)。
語文備課組老師集體討論交流后認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圍繞著“樂”字展開,教學中心明確,但是課堂發(fā)現(xiàn)“樂”、感受“樂”的教學立意不夠高遠,因為學生沒有領悟這樣一座“樂園”對生命成長的意義,因而也沒有把課文與生活建立較深刻的聯(lián)系。建議上課老師把第一步談童年和第二步談魯迅去掉,改為一個啟發(fā)式的導入:大文學家大思想家魯迅是怎樣成長起來的?他的童年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示?教學內容重點放在尋找百草園之樂:哪里有樂,怎么樂。教學立意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從課文延伸到自身:百草園是怎樣的一個生命空間?從這樣一個生命空間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的童年生活中也有過這樣的空間嗎?
如果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立意定位在“感悟自由豐富、充滿活力的大自然空間對生命的重要意義”上,那么學生對魯迅思想的深刻性會有充分的領悟,對自己的童年又會多一份審視,對現(xiàn)在的生活多一點有意義的重建。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這樣的教學立意有助于引導學生省察自己的生活,努力追求理性地成長、有意義地生活。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過程是領著學生品讀牧羊人“怎樣種樹——為什么要種樹——種樹的意義”這個過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牧羊人通過種樹這種方法治愈了自身的傷痛,重塑了人生,獲得了平靜幸福。備課組老師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立意定位于“助人者自助”是一個比較準確又高遠的立意,聽課的師生都很感動,進而引發(fā)大家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寧靜、幸福、美滿。
通過這兩堂課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立意不高,難以觸動學生的內心。所以通過教學立意的途徑,能夠讓課堂豐富又深刻,從而讓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課堂上穩(wěn)穩(wěn)落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攀登高峰讓人生有方向,那么,構建高遠的教學立意,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有方向。
二、如何進行高遠的教學立意
(一)抓住教材的核心價值
一篇文章教學到什么深度,教學立意定位在哪里,并不是因人而異的,應該是由文章的核心價值決定的。有時我們誤以為立意是多種多樣的,其實往往只看到了核心價值的某一部分。比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筆者曾在蘇州聽過一位名師的教學設計,他撕心裂肺、聲淚俱下地朗讀了全文,最后以一首自己寫的詩歌結束課堂,表達“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痛心。這堂課受到聽課老師廣泛的質疑:這樣撕心裂肺的朗讀明顯不符合作者平靜隱忍的語言風格。這位老師只關注了課文中寫母親的部分,而放棄了其余。教材核心價值在整體而不在局部。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實描寫了魯迅童年的兩個生活空間,百草園是大自然的空間,三味書屋是學校教育的空間。通過兩個空間的對比,思考兒童的成長究竟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空間,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教什么》一書中說:“文學藝術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體目標,如果我們在文本解讀時只見樹不見森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是支離破碎,抓住只言片語得出的解讀,是很容易違背原意的。”
(二)整合點狀的教學內容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捕鳥一段,上課的老師讓學生比較了“撒”(些秕谷)和“放”(些秕谷)哪個詞用得好,討論了“將繩子一拉”的“一”能否去掉,得出作者用詞精妙就此結束。這些教學內容沒有整合,價值沒有得到提升,應該讓學生思考:通過這些詞能體會到什么?應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捕鳥之難進而體會捕鳥之樂,再用朗讀感受表現(xiàn)捕鳥的快樂,充分領略百草園帶給孩子的快樂幸福。
很多老師有了一定的課堂教學經驗之后,常常會苦于自己無法把點狀的內容整合升華起來。這種整合升華的能力有賴于語文老師的文學素養(yǎng)與感悟能力,也決定于老師在鉆研文本上所下的功夫。也有一些方法,比如“抓主線”法,用一條主線進行教學立意。
1.比如《秋天的懷念》:
a.(“我”癱瘓后):
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
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
b.(母親去世后):
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
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
c.(我們讀完史鐵生的故事后):
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
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
2.《送東陽馬生序》:
師:這些志學的故事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請你從這三個角度來說說。
a.“我”是宋濂:
當“我”少年刻苦求學時,我堅定地說
當“我”現(xiàn)在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b.“我”是老師:
當“我”細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當“我”聽聞宋濂成就時,我欣慰地說
c.“我”是同學
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當“我”聽到宋濂成功時,我后悔地說
相似的問題,把思考層層推進,最后直指讀者內心,把文本之于我們、文本之于生活的意義挖掘出來。順著這一條主線學生進入文本,又走出文本,內心已感受很多。
(三)找準立意的難點和重點
有人說教學立意要符合學情,“高大上”的立意固然光鮮,但如果不能有效實施則等于零。高明的老師卻能夠抓住難點、突破難點,走向語言的幽深處,順利登上立意的高峰。比如《植樹的牧羊人》,備課組老師一致認為教學重點是知曉種樹之變,教學難點是感受牧羊人植樹之前的心境,因為文章語言簡潔樸實,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學生們是不會領會的。因此我們把突破難點放在解讀“失去獨子,喪失妻子,家破人亡,牧羊人選擇來到荒地,一個人生活”和“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種樹吧”這兩句上。突破的辦法就是設問,激發(fā)學生思考:什么叫獨子?為什么他選擇來荒地一個人生活,而不選擇一個熱鬧的地方生活?如果他有孩子和妻子,那他人生重要的事情會是什么?討論了這三個問題,學生就明白了牧羊人當初的心境是何等的絕望孤獨,一個人植樹乃是他深度療愈痛苦、重塑人生的方法。
三、厚實的文本細讀: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有根基
根據(jù)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我們拿到的一篇文本,其實只是浮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把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讀出來,實現(xiàn)課堂的豐富性、深刻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課件十分漂亮,教師精心引入大量的百草園照片,學生很多時間在仰頭看圖。老師說:“讀了這些文字,看了這些圖片,你們感覺……”一位學生嘴快搶著說:“生無可戀!”
在《植樹的牧羊人》中,老師把需要學生重點閱讀的文字用下劃線標記出來——
他v一顆v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壞的橡子分開。他挑得那么認真,那么仔細。過了一會兒,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顆v都很飽滿。
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他是在種橡樹!
老師帶領學生朗讀、默讀、悟讀這些下劃線字,感受牧羊人的態(tài)度與精神,在反復閱讀中,學生內心的感動越來 越多。
如果沒有厚實的文本細讀,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如植物的種子失去根基,難以蔚然成長。
四、如何進行厚實的文本細讀
(一)哪里需要細讀
1.關鍵字詞處需要細讀,反常處需要細讀,矛盾處需要細讀,反復處需要細讀,等等。比如《植樹的牧羊人》: “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老師追問:“飄著什么香氣?”學生答:“草香、花香。”老師不滿足,繼續(xù)追問,學生想了想又答:“還有木香、果香。”此處老師的一再追問,要求學生們給出比較豐富的答案,目的就是讓學生把“香氣”兩個簡單的詞,換成眼前草木成林、繁花嫩葉、碩果累累的美好景象,去感受牧羊人植樹給環(huán)境帶來的巨大改變。
2.在反常處細讀,讀出言外之意。“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他是在種橡樹!”老師讓學生思考:我們都知道他在種橡樹,為什么作者還要用感嘆句再強調一遍?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理解了“他是在種橡樹”分明在暗示他不僅僅在種橡樹,還在播種希望,孕育新生命,創(chuàng)造幸福。
(二)如何進行細讀
1.勿匆忙多涵泳。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是位年輕的老師,語言清亮急速,感覺整堂課都在淺問淺答,有的問題不待學生回答,老師自己先說出了答案。老師雖興致勃勃講個不停,但學生寡淡的臉上分明寫著:沒啥意思。而一位老教師卻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讀文字的,她問:“油蛉在這里低唱,‘低唱是一種怎樣的聲音呢?”她斜側著腦袋,神情緩視微吟,沉浸在想象中。課堂出現(xiàn)了片刻的安靜,老師和學生一時都不說話。我想此刻,一定有不少學生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綠茸茸的青草,耳畔想起了似有若無、低沉婉轉的蟲鳴聲。
涵泳語言就要引導學生去咬文嚼字、揣摩深意,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體驗,反復比較、深入理解。陸九淵在《讀書》里寫道:“讀書切記匆忙,涵泳工夫興味長。”可見文本細讀要多涵泳,多點寧靜,少些喧囂。現(xiàn)在多的是密集的你問我答,多的是眾聲喧嘩的討論,少的是敢花時間去沉潛文字涵泳文字的勇氣。
2.找方法求深度。只要備課功夫深,文本細讀總有方法可想。部編本新課文《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有人到東四八條他家去看他,告辭時,客人阻攔他遠送,無論怎樣說,他一定還是走過三道門,四道臺階,送到大門外。告別,他鞠躬,口說謝謝,看著來人上路才轉身回去。
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關鍵詞的含義,我們用“仿寫法”讓學生分別以好朋友冰心奶奶、學生張中行、一位慕名前來拜訪的學生這三個角度來進行仿寫。比如:
領讀: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后,北京的夏天是酷熱的,他的學生張中行來向他請教,臨走的時候……
齊讀:無論怎樣說,他一定還是走過三道門,四道臺階,送到大門外。告別,他鞠躬,口說謝謝,看著來人上路才轉身回去。
領讀:那是一個冬日的傍晚,天上依然飄著雪花,一位慕名前來拜訪的學生來向他請教,臨走的時候……
齊讀:無論怎樣說,他一定還是走過三道門,四道臺階,送到大門外。告別,他鞠躬,口說謝謝,看著來人上路才轉身回去。
三個人物、三個季節(jié),但一樣的場景,讓學生對原文中“無論如何”“一定還是”有了深刻的感受,葉老的人物形象也鮮明起來。
(三)如何提高質量
1.圈點批注,提高細讀質量。部編本新課文《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張中行)教學設計片段:細讀課文(3—5小節(jié)),如果讀到哪里你感受到了葉老先生的寬厚,你就在旁邊做上標注,寫下感想。教師發(fā)現(xiàn),手中握筆進行圈點批注的學生要比只默讀不動筆的學生注意力更專注、觀察更細致、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更準確、流暢。
2.規(guī)范批注符號,提高細讀質量。集體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發(fā)現(xiàn)一位教師的某段教學設計:默讀第二小節(jié),圈畫百草園里都有些什么?(短線畫出名詞)它們都有些什么特點?(形容詞加括號,動詞加點)當時就有老師不解,為什么要把批注符號分得這么清楚,只要學生自己心里有數(shù),就是都用橫線或者圓圈也可以呀?圈圈點點是批注式閱讀的標記,符號當然也可以自創(chuàng),只要能看懂,用得有價值,體現(xiàn)真實閱讀就行。但是對于正在學習批示式閱讀法的初中生來說,教給他們比較規(guī)范的符號標注法,可以提高他們閱讀的敏感度和精細度。
張學君教授在《語文指津》中說:“遇到名詞,要注意它的準確性;遇到形容詞,要注意它的形象性;遇到動詞,要注意它的生動性;遇到副詞,要注意它的分寸感……”我們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要提高閱讀的敏感度和精細度,還是用比較規(guī)范的標注法來訓練效果好。
作家畢飛宇在《小說課》里說:“如何讀小說,我們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關于大的問題,一個是關于小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如何能看到小說內部的大,同時能讀到小說內部的小。只盯著大處,你的小說將失去生動,失去深入,失去最能體現(xiàn)小說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著小,我們又會失去小說的涵蓋、小說的格局、小說的輻射,最主要的是小說的功能。好的讀者一定會有兩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我們要一只眼睛看大局,進行高遠的教學立意;一只眼睛看細處,進行厚實的文本細讀。
語文是門“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學科,“致廣大”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著眼大局,有高遠的教學立意,讓學生站得高望得遠,見大地蒼山綿延,構建起廣闊的人生視野、擁有深度的思考能力。“盡精微”要求我們閱讀文本緊盯細處,進行有厚度的解讀,讓學生凝神思于焦點,聽到此處波濤洶涌,領略到文本中無限攝人心魄的風景。
因此,抓好教學立意和文本細讀兩條途徑,一定能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穩(wěn)妥落地。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么 [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王榮生.閱讀教學涉及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 [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3]劉遠.《語文名師經典課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4]張學君.語文指津[M].北京: 華文出版社,2016.
[5]畢飛宇.小說課[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