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鉅 胡元斌
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中,金華市準確把握新時代城鄉互促共進、共生共存關系,依山就勢、以林挖潛,精雕細琢“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生態招牌,深入挖掘八婺文化底蘊,大力弘揚婺州民俗風情,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念好“產業經”“生態經”“治理經”“富裕經”“文明經”,進一步盤活農村優質資源,持續推進森林人家特色村建設,助推向美麗村莊、美麗經濟、美麗生活“三美”蝶變,奏響了鄉村振興夢想曲。自2014年以來,金華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0.3億元,建成省級森林人家特色村38家,擴增民宿、農家樂750余家,新增接待床位近1.2萬張、接待餐位約2.2萬個,吸納2.3萬人從事鄉村生態旅游經營,帶動社會就業7萬余人,輻射帶動50萬農民增收致富。
念好“產業經”打造“森林人家”美麗經濟區
金華圍繞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三產融合”、農林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工作目標,積極引導村集體和工商業主通過出租、出讓、轉包和入股等多種流轉形式,匯集散落在村民手中的閑置土地、房屋和山林等資源資產的使用權,并融合高山臺地、峽谷風光、古樹群落等自然資源,深挖森林古道、森林古樹等人文資源,厚植民俗風情,規范發展以特色鄉村風景網為主體,以生態化休閑民宿(農家樂)、鄉村特色商業街等為配套的,集休閑旅游、購物娛樂、文化體驗、養生養老于一體的“森林人家”鄉村生態旅游新業態。金華積極向上爭取并制訂出臺森林人家產業扶持政策,如金東區鐘頭村、浦江縣善慶村和磐安縣東川村等地共向上爭取建設資金達600萬元,婺城區對成功創建省、市級森林村莊和“一村萬樹”示范村的行政村分別給予5萬元、2萬元和3萬元的獎勵。同時,各級政府搭臺辦好各類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推介森林人家,如婺城區茶花節、磐安縣杜鵑花節、金東區苗木交易會和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等,其中義烏森博會已成為全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性林業展會。
念好“生態經”打造“森林人家”品質宜居區
金華深入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一發展理念,按照大景區大花園部署要求和浙中生態廊道建設布局,推動多規融合在鄉村落地實施,并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五水共治”中心工作為抓手,深入開展“一村萬樹”行動,協調推進“四邊三化”“一區兩園”“一縣一廊道、一鄉一林帶、一村一片林”彩色林帶等工程建設,著力創建一批享譽省內外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森林城鎮(村莊)、生態文化示范村(基地),建成了一批獨具地域風情的美麗山塘、森林綠道、賞花勝地、街角小品,修復了一批獨具文化韻味的森林古道、古建筑群和古遺址,并通過串聯森林旅游資源單體,打造一批網紅景點,有效推動了村莊特色風貌從外在美到內在美、從個體美到全域美、從單一美到全面美的轉變。2016年以來,金華不斷鞏固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并率先全省啟動金義都市區森林城市群建設。完成平原綠化3800萬平方米(其中村莊綠化557.07萬平方米)、“拆違”復綠和見縫插綠1306萬平方米;建成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共21個;成功創建省級森林村莊103個、市級森林村莊413個;修復森林古道25條(70余公里);搶救性保護古樹名木959株;新增浙江省最美賞花勝地15處,讓鄉村遍布綠色、增添彩色,實現處處是美景。
念好“治理經”打造“森林人家”平安和諧區
金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現代治理理念、手段和傳統治理資源相結合,以省級“森林人家”特色村創建為重要載體,深入實施鄉村治理創新行動,努力建設一批善治示范村。如磐安縣管頭村、永康市大陳村高標準制定“森林人家”標準,統一管理,既壯大了集體經濟,也確保了“森林人家”的品牌聲譽。磐安縣管頭村創新建立“一中心、四統一”管理模式,即成立“烏石村農家樂服務中心”,統一對外營銷、統一接團分客、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結算賬目,有效避免了農家樂的無序競爭,提高了服務質量,打響了管頭“烏石農家樂”品牌。同時,金華結合平安林區建設,大力推行林區“警長制”與黨員“網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如武義縣俞源村將森林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廣泛發動村民舉報并制止森林資源破壞行為。2016年至今,俞源村未發生一起涉林違法案件,有效保護了村莊森林資源,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念好“富裕經”打造“森林人家”小康示范區
金華在堅守生態底線的同時,著力喚醒沉睡的綠色資源,將其轉化為“生態致富”的發展資本,因村施策、分類發展,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從業經營和資源流轉分紅等方面增加收入,讓更多的農民吃上“生態飯”“旅游飯”,有效增加農民的獲得感。其中,義烏市北山村從滿足市民“土、野、俗、古、洋”五種需要出發,集中連片種植紅豆杉50余畝,用紅豆泡成藥酒,以300元/公斤的價格通過農家樂進行銷售,加上采摘野生獼猴桃和箬竹葉、制售清明粿和番薯干等,戶均創收5萬元;永康市前郎村2013年引入旅游開發公司進行旅游開發,公司先后投入1億元,流轉林地2000畝,成功打造“南山木語”省級林業精品園。通過開發林業觀光和休閑養老養生業,解決當地村民就業50余人,增加村集體收入近300萬元。
念好“文明經”打造“森林人家”鄉風和美區
金華以創建“森林人家”特色村為抓手,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充分發揮好生態文化對農村改革發展的引領力、凝聚力和推動力。其中,磐安縣沙溪村通過森林村莊、旅游村莊、庭院村莊、文明村莊和平安村莊“五村同創”,將生態文明觀深度融入鄉規民約,通過以理說服人、以情感化人,潛移默化中讓村民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不僅讓游客看到鄉風原貌,感受到山里人的熱情好客,更能回味鄉情鄉愁;浦江縣嵩溪村通過爭創生態文化基地(村),加強生態文化帶頭人建設,不斷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送文化、種文化活動,使其成為農村生態文化教育館和群眾生態文化大舞臺,堅決守住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目前,金華已累計建成全國生態文化村7個、省級生態文化示范基地2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