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馳然 艾志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仍處在并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并沒有發生變化,而突破這一屏障的攻堅克難力量之一便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國家要富強,人民生活要得到滿足,必須有強大科學技術的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技術創新一直處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高舉中國特色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自主科技創新道路;其次,科技創新就是人才資源的開發,人才開發要擺在最優先的位置;最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扶持,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強國戰略。
1 人才資源是科學技術創新重要支撐
新時代是科技資源的競爭,也是人才資源的競爭。創新型人才為科學技術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具備了人才資源優勢,便大大增加了與其他科技大國的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7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言近旨遠地表達了他對我國成為科技強國的盼望和希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以來,西方一些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要想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就必須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俗話說得好“寶劍鋒從磨礪出”,那么由“誰”拔出作為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石中圣劍”呢?答案肯定是人才,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才資源,人才資源要以會創新、能創新、敢創新為自己科研信條,積極投身到科技創新的國家大計當中。
我國科研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我們在科研隊伍的質量上面對著嚴峻挑戰,就是創新型科技人才不足。世界頂級科學技術大師已經微乎其微,新生代科技人才更是屈指可數。而新培養的科學技術人才又與生產實踐環節脫軌,從而導致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弱、創新效率低。所以要把創新型人才資源的開發當作科學技術創新最首要的任務。通過改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將培養的著重點放在一些年輕的創新型人才身上,努力培養出一批印著“中國制造”標簽的具有世界級水平的科技人才。在談及如何培養創新型技術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是這樣講到的:“未來總是屬于年青人的。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研發團隊的中流砥柱。習近平總書記寄希望于廣大院士,不僅在自主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作“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開拓者,更要肩負起培養新一代科技人才的重任,作提攜后學的領路人。希望廣大院士,甘愿為學生付出自己的全部熱量,為新一代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搭橋鋪路。廣大青年科技人才也要奮發進取、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敢于擔當國家科技發展重任、不斷更新科學技術創新思維、積極提升科學技術創新能力,在繼承老一代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基礎上,不斷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在國家制定的正確方向和領頭羊的模范先鋒帶頭作用的引導下科學技術的提高指日可待。黨中央在科學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增加了多項措施。增強高校間學術交流,為高校的科技創新營造出更加舒適的環境;增強針對科技創新人才預備隊伍的梯度性建設,充分調動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心、求知欲;與國際學術平臺接軌,加強與國際性的科技創新組織交流與合作,大力支持由我國召開、舉辦各類國際性學術會議,全力支持我國科學技術工作者在國際科技組織中擔任職務,不斷推進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資格的國際認證工作;著力培養實際應用的工程技術人才,壯大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隊伍,將培養專業型人才當做首要任務。
2 新時代自主科技創新仍要走中國特色道路
新時代科技創新不僅要站在全球的角度上推動科技發展,還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創新自主化、學科全面化、成果未來化的指導方針。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努力培育全社會的科學技術創新精神,把所有的智慧和力量全部聚集到創新發展上。不僅要引進國外優秀科技創新示例,充分吸收科技創新營養、還要提高本土創新的能力、激發萬眾創新的熱情。著力將產學研相結合,全力建設以市場為風向標,高校與企業為載體的新型科學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技創新持續能力。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根據中國現在的國情,使科學技術產生跨越式發展。從而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小康社會。要將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各個層面,將其視為一種國家戰略。增強全民族科技創新意識,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完善自主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因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就是指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構布局、戰略重點和政策舉措等方面,不但要遵循世界科技創新發展的趨勢,掌握科技創新規律,還要以我國國情和國家戰略需求為出發點,選擇一條遵循新時代發展規律,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新時代的國家生存命脈是科學技術,新時代的民族復興夢是創新。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科學技術的變革具有著革命性的力量。自十八世紀以來,伴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世界的格局也受到了質的變化。可以這樣認為,科技大國逐步成為世界強國,科技硬實力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命運,影響著全世界人民的命運。馬克思指出,“社會革命并不是1848年新發明出來的東西,蒸汽機和電動機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萬分危險的革命家。”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為我們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一未來時代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視科學技術歷史的推動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恩格斯說:‘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性力量。近代以來,中國屢屢被經濟總量遠不如我們的國家打敗,其中原因不是輸在經濟規模上,而是輸在科技落后上。”
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一個國家整體實力、一個民族前途命運的影響是巨大的。就此,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科技創新道路,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經之路。一定要面向全球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掌握世界科技競爭先機。”如果要想理解總書記對關于科技創新的指示,我們首先應先理解何為真正的科技。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其實是一個抽象的集合名詞,其中包含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是科學,所謂科學主要任務便是解決理論問題,建立理論將自然界中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解決他們之間的關系。科學就是要探索未知的領域,不斷追求發展,取得重大的突破。其次便是是技術,所謂技術便是把科學所取得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當中并解決問題。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規劃。科學是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往往通過數學計算、實驗證明、語言解釋等表現形式來進行。不難發現,科學與技術之間存在某種潛在的邏輯聯系,即科學的發展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技術影響人類的實際生產生活,而又受制于科學。
3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經濟強有力增長的渴望與日俱增,我黨對經濟增長給予的優惠政策更是有增無減。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是越發凸顯出來。對科學技術給予的重視程度也是“重中之重”。科技創新就好比我國未來發展的心臟,改革就像是是保持心臟活力的新鮮血液。只有采取更加切實有效的措施保持血液活力,才會使科技創新的心臟保持鏗鏘有力的跳動。心臟永葆活力的跳動也是一種理想中的狀態,其中,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向實際生產力轉化過程的不順暢是阻礙心臟正常跳動的一塊心病。其反應出來的現狀表現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必要手續走的多、成果轉化生產實踐環節銜接不緊密。這個過程就像是車間的流水線一般,第一次粗加工結束,第二次精加工沒有跟上,或者是第二次精加工的工序出了問題,最終導致加工工序多、加工時間長。科學技術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步伐,即便學到大量的知識,架空社會現實,只能算是“竹籃子打水”,并不能推動現實社會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于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深化科學技術體制改革進行到底,解除限制或解除可能限制科技創新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切實有效地處理科技創新成果和市場的轉化關系,力爭實現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高度融合。從科技強升級到產業強、經濟強乃至國家強。用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充分的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并建立健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從而讓科技創新的力量輻射至國家發展的各個層面。
就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科技創新與產業相結合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8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盡快完成促進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政策的部署、要加快完善公司法、標準化法、反壟斷法、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法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法的修訂工作。建立健全新型科學技術創新管理體系,盡量避免重復申報課題項目和重復性資金幫助。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強調,“把財政投資簡稱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場所的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面向社會開放,避免讓儀器產生閑置,要讓它們更好地為科學技術創新服務、為社會服務。”除此以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對科技創新政策及其評價問題做了深入思考,他認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就要改善體制上對科學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阻礙,完善政府對科學技術創新的供給,著力緩解轉移轉化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關系,建立全新的科學技術評價體系,為科學技術創新搭建更為舒適的溫床。
4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科技創新問題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不僅理念新穎,而且緊密結合新時代中國科學技術創新所面臨的問題。科學造福人類,技術創造未來。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依賴于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科學技術創新是國家發展全局的基礎,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要在克服艱難中追求卓越,更好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人類生活的發展息息相關,而科學技術便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造福人類,改變未來。作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科學即使以人的生活需要為基點,并回歸于人類的生活之中。實踐證明,科學技術創新加速推動著歷史車輪的飛速向前,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最后,把人才開發要擺在最優先的位置,高舉中國特色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自主科技創新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注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強國戰略,才能開創中國科技進步的新未來!
(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