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冬興
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刑罰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肉刑到監禁刑,從監禁刑到非監禁刑的演變。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刑罰制度進入了以非監禁刑為主導的刑罰時代,一些國家社區矯正刑的適用超過了監禁刑,這是刑罰文明不斷進步的表現,是人類刑罰發展的基本趨勢。
經中央批準,我國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從2003年開始,經歷了由試點到擴大試點再到全面試行三個階段.并在2011年的《刑法八》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了“社區矯正”,次年“兩院兩部”又制定了《社區矯正實施辦法》這一部門指導性文件,使之成為社區矯正工作的操作規范和基本依據,為社區矯正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黑龍江省社區矯正工作,在司法廳黨委的領導下,歷經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初步形成了適合自身特色的運行體系,其漏矯率、脫矯率、重新犯罪率均低于全國標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法治教育人、改造人的優越性。
為此,筆者作為社區矯正工作參與者、親歷者,在三年的時間里深入到哈爾濱市南崗區、香坊區、道里區幾個一線司法所對矯正人員進行心理咨詢與矯正工作,并收集了大量素材并積累了一些經驗,用以深入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矯正政策的實施與運行。因字數所限,本文隱去一一對應的的實例,僅就一些共性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社區矯正法”出臺前,有針對性地提出預案和解決方案,力爭為完善社區矯正制度的落實做一些有益貢獻。
1 社區矯正基本概述、目的與意義
1.1 社區矯正基本概述
社區矯正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以司法行政部門牽頭“法、檢、公”相關部門以及社會相關機構協調配合,對被判處管制、緩刑、裁定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的犯人實行“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幫困扶助”等有關的刑罰執行方式。
1.2 社區矯正的目的
直接目的是對矯正對象進行社會化的教育,使罪犯適應并順利回歸社會,間接目的是增強社區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根本目的是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1.3 社區矯正的意義
1)社區矯正是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之一。由于它是我國刑罰體系的補充,集合了公、檢、法、司、社區工作人員和社會志愿者共同的力量,解決了以往因公安部門警力不足造成的執行力度不到位情況出現。
2)有利于犯罪人更好地改造,避免“交叉感染”,結矯后,更加快速、順利地回歸社會,創造價值,符合刑罰教育的初衷。
3)降低刑罰成本,緩解監獄壓力。社區矯正的出現能夠大大緩解監獄、看守所經費和警力問題,既降低內部安全隱患,又提升監獄管理效率。
2 存在問題與癥結
社區矯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機關具體負責實施,但由于立法滯后、體制不暢、矯正人員專業性不夠、隊伍不足、技術落后、靈活性不強等原因,主要出現以下癥結:
2.1 立法滯后,工作不暢
目前我國實行的社區矯正是以2012年“兩院兩部”聯合頒布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作為刑罰執行的依據,屬于規范性指導文件,用效率較低的規范性文件指導刑罰問題,不僅違背《立法法》的第八條、第九條規定,而且違背職權法定原則”。因此,一個部門性的規范文件無法成為刑罰執行的依據,導致工作人員為減少“職業風險”,對創新“實施辦法”畏首畏尾。“有責無權”是基層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普遍感嘆。
2.2 體制不暢,存在監管盲區
1)我國社區矯正執行機構是基層司法所,但基層司法所工作人員缺乏執法身份,即使在同一行政區內基層司法所所屬不一,有的歸上級司法局,有的歸街道,加之輔助人員配備不到位,難以對社區服刑人員形成震懾,致使服刑人員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服刑身份,認罪態度不好,服刑意識缺乏,特別是對結矯人員的跟蹤服務階段,吃“閉門羹”是家常便飯,嚴重的遭到結矯人員的謾罵和威脅。
2)社區矯正的本質是刑罰執行,刑罰執行具有懲罰性、強制性等特征,需要法院、公安局、司法密切配合,檢察院全程監督,但在實際工作中,政法各部門聯動機制還不盡完善。例如,跨區域法院、外省法院對精神病等特殊疾病以及其他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罪犯,直接對此類人員作出回“戶籍地”執行的判決,導致大量市外、省外判決罪犯本應在“實際居住地”服刑的而引導到已無居住場所的“戶籍地”進行社區矯正,而司法所對法院判決只能被動接受;又如對矯正人員的強制帶離、強制到場、收監執行、脫逃查找、押送等,具有突發性、緊迫性的特點,多數情況下公安機關無法及時派人,等協調能夠出警時,可能已經發生嚴重后果。
3)缺乏矯正人員信息共享平臺,他們能夠在境內隨意乘坐交通工具,而公安部門的網上監控系統只限于“未決的犯罪嫌疑人或已決的逃犯”,沒有社區矯正人員的禁止性信息。
2.3 工作人員短缺、待遇低且專業性不夠
1)有的因編制、經費、工作強度、社會保障等、無意外保險等問題,致使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和輔助人員不足、同工不同酬;個別基層司法所,從事社區矯正的工作人員年齡普遍偏大。
2)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在組織學習內容上,基本以法律為主,缺少解讀和案例分析,形式上基本是“念”材料,,這往往讓法律意識普遍較低的社區矯正人員對學習內容“一頭霧水”,甚至出現,“臺上照本宣科,臺下昏昏欲睡”的現象,效果可想而知。
3)由于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大多來自街道、區機關等社會服務部門,社區矯正工作方式往往“剛性有余靈活性不足”,在各種學習、勞動的時間安排上,大多與矯正人員的打工謀生時間發生沖突,多次的請假讓本來難找工作的他們雪上加霜,這也是矯正人員抵觸的主要原因。
2.4 結矯檔案的后期保存存在問題
由于條件所限,司法所辦公場所多為借用或與街道辦事處合署辦公,只能把有限的文件柜當成檔案柜使用,既缺乏有效的存檔保護,也給本已狹小的基層司法所造成負擔。
2.5 技術落后極易造成“漏矯、脫矯”
手機信號弱、部分地區、時段信號屏蔽、定位不準造成誤報,增加了矯正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而手機“呼叫轉移”輕松擺脫“人機一體”的控制,造成實際脫離監管,增加“脫管、漏管”危險。然而,一旦社區服刑人員在非居住地出現重新犯罪,矯正工作人員就面臨被追究玩忽職守罪的刑事責任。
3 對策與建議
3.1 早日出臺社區矯正法
呼吁全國人大常委會早日出臺“社區矯正法”,使部門指導性文件上升為國家法律,避免工作無法可依引起的執法尷尬。
3.2 在法律出臺前,行政決策機關需做好如下籌備:
1)司法廳設立社區矯正局
目前司法廳只設置了司法矯正處,由一個“處級”來協調“公、檢、法”這些 “實權部門”,明顯困難重重,到基層司法所就更加“舉步維艱”。因此建議,設立如同監獄管理局一樣的廳領導任職的管理部門,實行“省、市、區、縣、鄉”五級垂直管理,避免基層司法所的工作在屬地被迫無限擴大(如參與拆遷工作、接訪等),使原本一個很好的花籃因隨意往里裝東西變成一個雜貨籃,最后變成一個土籃子。
2)所屬政法、司法類院校提早設立社區矯正專業
主修社會學、心理學、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矯正教育學、罪犯改造學等專業學科,既可以為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進行人才儲備,又可以對現有工作人員進行崗位技能培訓,達到“短、平、快”的效果。
3.3 在法律出臺前,行政決策機關需做好如下工作:
1)守住一條底線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指示,牢牢守住監管安全這條底線,在“穩”字上想辦法,最大限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在“學”字上下功夫,有效提升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精神;在“矯”字上拓渠道,因材施矯,攻心治本,矯正他們的行為習慣;在“幫”字上做文章,對確實需要幫助的社區服刑人員提供精準幫扶,讓他們真心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2)抓好兩支隊伍
主要指抓好社區矯正專業化隊伍和志愿者兩支隊伍,實現有效精準對接。前一支隊伍是在以司、檢、法、公安等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下,配備一定數量的監獄干警,形成一支專業的執法力量,讓服刑人員從畏懼警服開始,同時結合“講案例、敲警鐘”警示教育,固化他們的感恩意識和紀律意識,達到知法守法的目的。監獄民警參與社矯工作,可以推動監禁刑與非監禁刑的無縫、有效對接,既大大提升了刑罰執行的專業性、嚴肅性,也進一步壯大基層司法所的工作力量。
第二支隊伍指的是志愿者隊伍,可以通過招募熱心社區矯正工作、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心理學專家、學者、社會組織等組建志愿者隊伍,以達到了解矯正人員的心理癥結、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發揮志愿者貼近社區服刑人員日常工作生活的優勢作用,幫助矯正人員解決生活、心理和回歸社會等實際問題。
3)搞好三個建設
一是,搞好省、市級社區矯正指揮中心建設
形成以司法部門牽頭,檢、法、公安共同參與的機制。為此,在建立省、市級矯正中心(或社區矯正平臺)的同時,大力推行同步視頻、指紋報到、定位抽檢等手段,既可以利用“日常核查、集中檢查、突擊抽查” 對矯正人員和司法所的工作進行考核,也可以通過“以考促管、以考促改、以考促查”進一步杜絕不規范的管理現象,在更高的層面群策群力,彌補司法所工作的不足。并把結矯人員檔案庫全部在市級歸檔,既可以減少基層司法所的保管壓力,又可在宏觀層面對案件進行大數據記錄、篩查、統計,使原本散落在各個司法所的單個案件,可以及時“串聯互補”發現“隱案、積案”。
二是,搞好社區矯正人員培訓課程體系(本土化)建設
可以聘請省政法學院有經驗、有技能的老師參與建立矯正人員課程學習體系,注重“實操性”,用以解決生活問題;注重“趣味性”、用以提高參與率;注重“思想性”、用以培養法治精神,其中要把“思想性”作為一項重點內容,融合于矯正教育中的各個環節。使矯正人員在體會到守法受益的同時,潛移默化達到了法治精神的養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煥發出社區矯正教育教學的鮮活生命力,才能真正使社區矯正對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走出迷途,達到“守護法治、宣傳法律”之目的。
三是,搞好信息、科技現代化建設
為改變當前被動的工作局面,建議加強矯正智能化信息系統建設,用科技手段實現矯正工作的創新和突破。
首先,強基礎,在軟件上下功夫,發揮1+1>2的效能。
“建立一個平臺、兩項系統,實現七項功能,五級聯動”即矯正人員監管平臺、遠程監控系統和定位監管系統。實現數據自動生成、存儲和傳輸、動態監管、視頻指揮、應急處置、遠程教育、指紋考勤等七項功能,以及“省、市、區、縣、所”五級聯動功能。與公安網相接,可時刻掌握矯正人員購票、住宿、自駕等情況,及時有效杜絕漏矯、脫矯的發生,防止再次犯罪;與法院網絡相連,可及時發送即將判處矯正對象的信息核查,實現有效銜接。
其次,重實效,在科技應用建設上做文章。
加大 “人防+技防”的力度,對于嚴管或高風險矯正人員,可在手機、手環、腳環、電子手銬或生物芯片定位的基礎上,采取定時到就近司法所或就近司法所進行指紋考勤,避免“假、代、冒”現象的發生。
4)矯正工作須有靈活性,方能取得好效果
一是,建立由民政部門參與的社區矯正人員救助體系
對矯正人員結矯前兩周由民政部門介入,一起推進幫扶,既可以減少對立情緒,又可達到良好效果。
二是,在保證勞動、學習效果上,建議靈活有效安排社區勞動時間和學習時間,例如對有些打工的矯正人員的學習能否實行周末制,矯正工作人員實行串休;在保證勞動內容和勞動量不變的情況下,打工矯正人員可利用晚上或下班后進行勞動。這樣可以實現學習、勞動與工作、生活兩不誤的效果。
三是,對保外人員實行看病檢查“押金制”
保外人員,因病“致貧、返貧”的情況時有發生,幾個司法所均有工作人員自己出錢幫助不符合低保,但又確實貧困的矯正人員解決生活困難或無錢看病檢查的情況。因此建議對保外的矯正對象實行“押金制”矯正,如無法提供“看病押金”則不能保外。
以上就是對我省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當之處請多多指教。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