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仕強

文章編號:WHR2018112402
【摘 要】 目的:分析并探究氯氮平和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白細胞的影響和作用。方法:選擇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予以氯氮平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予以利培酮進行治療,分析兩組患者白細胞水平情況。結果:在所有患者中,共有8例患者的白細胞數減少,其中對照組患者有2例呈持續下降,情況比較嚴重,在使用白細胞提升藥物后仍然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研究組患者有6例白細胞短暫下降,情況較輕,在使用白細胞提升藥物后可以恢復到正常范圍內。結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利培酮進行治療,患者的白細胞會出現下降情況,程度與使用氯氮平進行治療相對較輕,但是頻率并不低,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
利培酮;氯氮平;精神分裂癥;白細胞
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有典型抗精神藥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藥物兩種,前者由于會加重患者的認知損害、陰性癥狀,還會引起多種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1],現階段已經被后者所取代。氯氮平作為非典型抗精神藥物的一種,具有較好的療效,所以也在臨床中得以廣泛應用,但是其也會出現不良作用,其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就是粒細胞缺乏癥,因此,目前氯氮平也不再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線藥物[2]。在臨床中,其他種類的藥物也會伴有白細胞減少的情況,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本文作者選擇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別對氯氮平和利培酮在其治療過程中對白細胞的影響進行研究,現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為男性),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精神分裂癥疾病的診斷標準,粒細胞和白細胞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停止使用抗精神藥物超過1個月,并排除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并發嚴重感染或其他重大軀體疾病史患者。研究組患者年齡19~38歲,平均年齡(35.6±5.4)歲;病程2~27個月,平均病程(13.8±7.6)個月,均為漢族。對照組患者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36.7±5.1)歲;病程3~29個月,平均病程(14.6±7.1)個月,均為漢族。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基本資料發現其差異均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氯氮平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每天(259±100)mg;研究組患者予以利培酮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每天(4.27±1.53)mg。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不聯合使用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
1.3 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變化情況進行研究,自編病歷調查表,其研究項目包括中性粒細胞及白細胞的變化情況、用藥劑量、用藥名稱、首發疾病年齡、患病時間、民族、年齡、病歷號以及相應的處理措施等等。
在進行白細胞檢測時,使用SYSMEX-KX-21全自動血液分析儀[3],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檢測。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檢測前1天禁食8~12h,在第2天凌晨6∶00~7∶00之間取患者靜脈血液,并使用相同的采血管將血樣留取。全部患者在進行治療之前,血常規檢測全部處于正常狀態,在用藥1星期之后反復檢測血常規,如果白細胞發生異常情況,要每星期進行復查,否則1個月進行1次。白細胞檢測標準為:當白細胞數目低于4.0×109·L-1表示有白細胞減少癥;當患者的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小于1.5×109·L-1表示有粒細胞減少癥;當患者的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小于0.5×109·L-1表示有粒細胞缺乏癥[4]。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數據檢驗采用t或χ2檢驗,P<0.05表示其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可知,研究組患者共有6例出現白細胞數目減少情況,占比為15.00%,對照組患者共有2例出現白細胞數目減少情況,占比為5.00%。
由表2可知,研究組患者的白細胞下降范圍和患者例數高于對照組患者,但未出現粒細胞數目減少情況,對照組患者有1例患者出現粒細胞數目減少情況。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非典型抗精神藥物治療以來,氯氮平是引起患者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減少癥風險非常高的一種藥物,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利培酮的研究組患者,其白細胞下降的發生率卻并不比氯氮平低,這也進一步提示了臨床醫師應該注意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時對其白細胞的影響,告知患者定期檢查血常規,以免出現不良反應[5]。另外,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利培酮對白細胞的影響和氯氮平相比較程度較輕,沒有出現粒細胞減少患者,并且經過使用白細胞上升藥物治療可以很快達到正常水平,在停藥之后也有大部分患者處于正常水平;氯氮平和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白細胞影響不同,也表明兩種藥物引起白細胞減少的機制不一樣。部分研究指出氯氮平的硝基化中間產物可能會對粒細胞的生成有抑制作用。利培酮與氯氮平的藥理活性和結構并不相同,前者可以增加海馬神經元、中腦腹側、紋狀體以及大鼠前腦GSK的水平[6],所以現階段推測其可能在造血干細胞中發揮類似的作用,進而導致患者粒細胞及白細胞數目減少。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利培酮進行治療,其白細胞減少的發生率并不比氯氮平低,臨床醫師在工作中,應該提高對非典型抗精神藥物使用后患者白細胞變化情況的關注程度,以免發生意外狀況。本次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應該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侯成業,趙悅,陳智敏,等.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對白細胞影響的對照研究[C].2015年全國醫藥學術交流會論文集.遼寧省復員軍人康寧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遼寧省蓋州市精神病院,2015:17-18.
[2] 呂路,彭樊,梅蕊,等.利培酮聯合鎮肝熄風湯對老年初發未用藥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水平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27(04):965-966.
[3] 莊紅艷,劉珊珊,果偉,等.本院21例利培酮致白細胞減少的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7,56(08):1052-1055.
[4] 張敏敏,喬穎,陳思路,等.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炎癥反應-細胞凋亡機制分析及利培酮的改善作用[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34(12):1727-1729.
[5] 吳艷鵬,王丹陽.氯氮平與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血常規影響的臨床對比[J].心理醫生,2016,19(19):54-55.
[6] 蔣成娣,石保青,楊勇峰.不同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3,20(0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