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梅

文章編號:WHR2018072616
【摘 要】 目的:觀察分析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2例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方法)和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每組均為36例。結果: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尿路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平均留置導尿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平均膀胱殘余尿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
【關鍵詞】
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宮頸癌術后尿潴留;臨床效果
尿潴留是宮頸癌患者手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因為宮頸癌手術需分離膀胱,手術后需常規留置導尿管,最終導致尿潴留并發癥的出現[1]。宮頸癌術后尿潴留不僅僅會威脅到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會極大影響到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72例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納入標準:1)術后8h內膀胱充盈但尿液無法自行排出者;2)有宮頸癌者。排除標準:1)近期合并尿潴留史者;2)合并排尿困難者。研究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8.15±6.13)歲;癌癥類型:24例鱗癌、12例腺癌。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8.25±6.11)歲;癌癥類型:25例鱗癌、11例腺癌。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法,手術后3天開放導尿管,每隔2h開放一次導尿管,鍛煉患者的膀胱功能,手術后1周拔除導尿管,積極鼓勵患者能夠自主排尿。除此之外,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指導。由于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常常出現悲觀和絕望等不良心理情緒,護理人員此時要向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詳細說明導致尿潴留發生的原因,主動和患者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繼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正確看待疾病,繼而積極鼓勵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能夠消除不良心理情緒。加強盆底肌功能鍛煉,主要進行縮肛和排尿鍛煉,從而能夠促進神經反射弧恢復。手術后第4天叮囑患者有規律地收腹,對不同體位加以鍛煉,1天3次,根據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身體狀況,不斷增加鍛煉時間。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具體表現如下:
1)中藥內服。提供自擬方藥(30g薏苡仁+10g桑寄生+10g女貞子+10g茯苓+10g懷牛膝+10g白術+10g山藥+10g澤瀉+10g人參+10g杜仲+10g澤蘭+30g黃芪+15g石韋),1d 1劑,分早晚2次服用。
2)艾灸。艾灸患者的關元穴、氣海穴、神闕穴以及曲骨穴等,點燃艾條之后放在相應穴位上方約30mm處,每次艾灸穴位20min,1d 1次;
3)針刺。針刺三陰交穴位、天樞穴位、足三里穴位以及腎俞穴位等,每一穴位留針0.5h,1d 1次;
4)耳穴貼壓。取神門穴位、膀胱穴位、三焦穴位等,局部消毒,將小方塊膠布貼在穴位之上,使用合適力度來揉捏相關穴位,以酸脹感為宜,1d 3次,每次留穴120s。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尿路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平均留置導尿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平均膀胱殘余尿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祖國醫學將尿潴留歸納在癃閉范疇之內,國內相關文獻研究顯示[2],尿潴留發生率高達45.20%左右。宮頸癌術后尿潴留主要指的是患者在常規留置導尿管2周后無法自行排尿(或者能夠自行排尿但是殘余尿量大于或者等于100mL)。近年來,研究資料顯示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發生與手術因素、年齡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疾病因素等密切相關。傳統常規治療方法未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需做好綜合治療。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尿路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平均留置導尿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平均膀胱殘余尿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臨床中常規處理方法是:其一,膀胱留置導尿;其二,條件反射誘導排尿。但是常規處理方法由于長時間導尿會顯著增加尿路感染風險,加上常規處理方法無效會發展成尿潴留,最終加大患者的痛苦。子宮切除手術會影響到膀胱帶脈和任督脈的氣血狀況,膀胱是主要受損病位,最終會導致排尿障礙。應用補腎益氣的中醫藥方法能夠顯著改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狀況,研究組中所應用的女貞子、山藥、杜仲以及桑寄生和人參具有補腎益氣效果,薏苡仁、澤瀉以及車前子等具有利水滲濕效果,桂枝則能夠達到化氣利水的效果。研究組所應用的針刺方法能夠達到調理氣血和疏通經絡的效果,現代研究理論表明,針刺方法會有效刺激到患者的神經中樞,繼而發揮出相關作用。艾灸通過燃燒艾絨而引起皮膚發熱,繼而起到預防疾病的效果,操作過程較為簡單。現代醫學理論研究認為[3-5],艾灸能夠積極調節機體免疫力和改善血液循環效果,艾灸足三里可扶助正氣、艾灸三陰交可補肝益腎、艾灸氣海穴可清熱祛濕、艾灸關元穴可行氣活血。祖國醫學理論認為,耳穴貼壓方法能夠刺激耳廓特定穴位,如膀胱穴位和神門穴位等,不斷改善膀胱括約肌功能。
綜上所述,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
參考文獻
[1] 張華偉,王素俠,王震芳.宮頸癌患者介人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全科醫學:全科護理研究,2012,10(06):976.
[2] 高曉梅,張洪英,李吉航.宮頸癌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的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5):315-316.
[3] 朱松青.宮頸癌根治術后并發癥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08):1089-1091.
[4] 吳曉玲,劉海華,詹瑞君,等.出院后延續護理對宮頸癌放療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隨機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0):1105-1107.
[5] 黃其會.宮頸癌介入治療術后延續護理作用評價[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09):1287-1290.
宮頸癌是人體最常見的癌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種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的癌瘤。 宮頸癌雖然危險,但是也有它自己的“軟肋”,最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早期的炎癥發展到惡性的癌變需要6到8年的時間,現代醫學手段是完全可以把癌變檢查出來,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女性重新過上健康生活的。
本期圍繞剖宮產展開專題討論,更多相關話題,歡迎加入本刊微信公眾號——健康動向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