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偉大悠久的歷史,由一代代民族英雄兒女熱血譜就。近現代以來,英雄故事尤為慷慨,民族史詩何其壯烈!
他們或艱難求索,或奮斗奉獻,或以身許國……奏響人生壯歌的最大信念和精神意志,是為中華民族之崛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新征程上,高唱英雄贊歌,弘揚傳承英烈精神,意義重大而深遠。
陳毅安:“生為人民生得偉大,死于革命死得光榮”
“生為人民生得偉大,死于革命死得光榮!”這是1958年彭德懷為自己曾經的部下題的詞。這個人就是陳毅安,而此時已是陳毅安犧牲28年后。
陳毅安,又名陳斌,1905年1月12日出生于湘陰縣界頭鋪鎮。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春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參加了秋收起義,后隨部隊到井岡山,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一團連長、營長,參加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1928年8月,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去湘南,井岡山大本營留守兵力只有袁文才率領的三十二團,湘贛敵軍乘虛“會剿”。8月27日,在永新西鄉陳毅安接到袁文才急報,帶上2個連晝夜急行,次日下午趕到黃洋界。在黃洋界,陳毅安指揮部隊擊潰敵軍3次進攻,并親自將一門迫擊炮校準目標,連發3彈,嚇得敵軍連夜逃離,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黃洋界保衛戰中,陳毅安指揮紅軍以2個連擊退敵人4個團的輝煌戰績,書寫了人民革命戰爭的不朽篇章。
1930年7月初,陳毅安告別結婚剛剛9個月的妻子,奉命任紅八軍第一縱隊縱隊長兼任攻打長沙戰役的前敵總指揮,配合紅三軍團攻打長沙。7月25日,紅三軍團主力由平江出發,在晉坑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團;在金井又殲滅國民黨軍2個團大部,突破國民黨軍的金井防線后,直撲長沙城;27日,紅軍向長沙發起攻擊,陳毅安率紅一縱隊奉命打頭陣。戰前,紅軍指戰員意識到:能否撕開進城的第一道口子,關鍵是能否打下榔梨。然而這榔梨可是一塊硬骨頭。陳毅安以堅毅的語氣說道:“軍團信任我們,再硬的骨頭也要啃!”
7月28日,紅三軍團攻占長沙,國民黨當局大為恐慌,很快開始反撲。8月5日,國民黨調集3個師的兵力,在10余艘外國軍艦的掩護下向長沙發起大舉反撲。陳毅安接到軍團司令部的緊急命令后率紅一縱隊全線撤出戰斗,并親率第二團趕往烏梅嶺,接受新的戰斗任務;臨行前,吩咐黃克誠指揮其余部隊且戰且退。部隊走到半路上遇見彭德懷帶著小股隊伍趕來,得知軍團政治部尚在城中,陳毅安毫不猶豫地說:“我們這就殺進城去!”
于是,第二團立即分兵兩路,由彭德懷、陳毅安各率一支,反身攻入城內。此時城內,被包圍的紅三軍團政治部百余人,正與敵人展開生死搏殺,情況萬分危急。槍聲一響,敵人眼見紅軍援兵殺到,怕遭到圍殲立即退走。接應軍團政治部成功后,彭德懷對陳毅安說:“離天亮還有兩個多小時,新河那兒的口子我放心不下,你帶二團去擋一擋。”說完,與陳毅安握手分別。
新河是紅三軍團全線撤出長沙的通道。陳毅安帶著二團趕到時,敵人已沖破了紅三縱隊的頭道防線,正向第二道防線猛攻,陣地岌岌可危。陳毅安趕到陣地后,立即指揮紅一縱隊在新河、經武門、瀏陽門等地同敵人激戰,使大部分紅軍安全撤離。1930年8月7日拂曉,陳毅安在指揮部隊轉移中,不幸腰中四彈,血流如注,英勇犧牲,年僅25歲。
嘉康杰:河東的“群眾領袖”
“中條蒼蒼,黃河泱泱,我校誕生在解放的戰場……高高舉起毛澤東的旗幟,踏上康杰先烈的血跡……前進!前進!”和著《康杰中學校歌》的節拍,走進以烈士命名的康杰中學。幾十年來,該校秉承先烈遺志,為國家培養了數萬名棟梁之才,是聞名全國的重點中學。
“每年清明節我們都組織學生去給嘉康杰烈士掃墓,給孩子們講述他投身教育、獻身革命的崇高理想,把紅色傳統、紅色記憶、紅色基因牢牢植入孩子們的心靈,培養教育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康杰中學校長黃孟強介紹說。
從康杰中學出來,不到30公里的地方,就是嘉康杰的家鄉——夏縣胡張鄉其毋村。第一書記董峻秀介紹,這個以桃杏等水果經濟林為主要收入的村莊,已經在2016年脫貧。嘉康杰的墓碑就在村東頭,被一片桃樹、杏樹圍繞,壟田交錯,郁郁蔥蔥。
嘉康杰犧牲后,《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文中說:“真正像這樣獲得廣大群眾擁護的群眾領袖,在我晉冀豫區有如寄塵同志的實在不可多得。”社論對嘉康杰的革命功績作了充分肯定和公正的評價,要求黨員和群眾向他學習。
嘉康杰,字寄塵,1890年出生于夏縣胡張鄉其毋村。幼年時期,正是內憂外患的清王朝面臨巨大危機的歷史轉折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21歲的嘉康杰不顧家庭阻撓,毅然參加了晉南革命骨干李岐山領導的革命軍。1914年,嘉康杰退伍后留學日本明治大學。1915年,袁世凱反動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嘉康杰在日本聞訊義憤填膺,回到北京參加反袁斗爭。
1919年,嘉康杰參加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后再次赴日留學,歸國后創辦學校,宣傳愛國思想,他認為“中國之落后,在于不興教育,不懂科學”!1921~1933年,嘉康杰先后在夏縣、運城、臨汾、太原等地,創辦了夏縣平民中學、運城河東中學、運城中山中學、太原中山中學等學校,培養了一批進步青年成為革命骨干。1927年,嘉康杰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失敗后,晉南地區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面對嚴重的白色恐怖,嘉康杰臨危受命,先后擔任中共河東中心縣委書記、河東特委組織部長等職,致力于重建和恢復黨組織工作。到1933年,嘉康杰已在晉南36個縣中的32個縣建立了黨的領導機關,在農民中發展了400多名黨員,把黨的組織由青年學生發展到社會各階層。
1936年,他成立了晉南紅軍游擊隊,發動了中條山暴動。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周恩來指示,晉南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擴兵3000的任務。不到一個月時間,嘉康杰就完成了擴軍任務。1938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召開山西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劉少奇稱贊他為河東“群眾領袖”。
在日寇屢次進攻中條山時,嘉康杰率領游擊隊配合主力部隊多次挫敗日軍的進犯。1939年11月18日,嘉康杰途經中條山武家坪時遭到國民黨軍統特務暗殺,英勇犧牲,時年49歲。
1952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革命軍人犧牲家屬紀念證》上署名題寫:“嘉康杰同志在革命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
(文字源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