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安
2003年,我國啟動了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許多非物質遺產項目都得到了保護與傳承。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學校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主要是因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在校園內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保證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針對從江西省非遺文化太平跳腳龍燈進校園談非遺文化的學校傳承,將從太平跳腳龍燈的概述入手,對太平跳腳龍燈進校園的情況及非遺文化的校園傳承策略進行深入分析,以此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通過文章的分析得知,雖然非遺文化已經大量地走進了校園,但是各學校在非遺文化的傳承方面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提升非遺文化的學校傳承水平提供參考性意義。
太平跳腳龍燈是一種流行于萬年縣蘇橋鄉的民間表演藝術,因最大特點為矮子步,故又名矮腳龍燈,主要以龍體為道具,采用多人合作的表演形式,需要龍頭1人,龍尾1人,引寶者1人,再加之龍身的7~11人,要想完成太平跳腳龍燈的表演,共需要9~13人。據相關資料記載,太平跳腳龍燈原流行于唐代市井,許多村莊都會自發組織舞龍隊伍到本村或其他村莊進行表演,表演由春節一直持續到元宵節,村民們通常通過此種表演形式祭神求福。2010年,太平跳腳龍燈被認證為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所包含的民俗色彩,帶有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值得后世傳承。
自從太平跳腳龍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太平跳腳龍燈走進了江西省的許多學校,多數學校都對該非遺文化進行了宣傳,并組織了一系列與該非遺文化相關的校園活動。2017年6月,在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江西萬年縣連續多日對“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行了宣傳,部分學校還組織學生在操場上進行“太平跳腳龍燈”的表演,多數學生表示為家鄉有這樣的非遺文化而感到驕傲,更愿意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的傳承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1)知識體系薄弱。對于各學校而言,非遺文化是一門全新的專業與學科,這就使得非遺文化的知識體系較為薄弱,教師水平差異化明顯,多數教師都沒有掌握到真正有效的教學方式,非遺文化的教學還處于摸索中前進的狀態;(2)教育固有問題的阻礙。我國教育的固有問題對非遺文化產生了極大的阻礙,一直以來,學校教育便一直堅持著三中心原則,即以文本主義為中心、以經典主義為中心、以漢族主義為中心,實際上,此三中心原則與非遺文化內在的活態精神嚴重不符,打破教育固有問題才是非遺文化校園傳承的關鍵;(3)校園活動單一。有些學校并未將非遺文化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僅局限于課間活動中,這會使得非遺文化的校園傳承趨于形式,而學生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到非遺文化的內涵,非遺文化的校園傳承自然會遇到阻礙。
為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內得到發展與傳承,本文提出了幾點非遺文化的校園傳承策略,具體如下:
首先,構建非物質文化的知識體系。由于非遺文化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多數教師并不具備相應的教學能力,學校應當組織教師定期參與培訓,使每位教師都能夠掌握到教授非遺文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構建科學系統的非遺文化知識體系。
其次,重視非物質文化的精神傳承。不管是學校教育堅持的“三中心原則”,還是非遺文化單一校園活動的傳承,其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那便是學校未重視非物質文化的精神傳承。因此,各學校應當重視非物質文化的精神傳承,適當地調整三中心原則,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深層次的感悟到非遺文化的內涵與活態精神。
最后,開展合作與加強宣傳。第一,各學校應當加強與各級文化部門的合作,文化部門也應當積極地為各學校提供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這樣非遺文化的傳承便能夠在學校得到更加深入的開展,非遺文化精神的培養也會更進一步;第二,不管是國家,還是學校都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使學生意識到非遺文化進校園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以此形成教學合力,這樣非遺文化才能夠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傳承。
綜上所述,本文將從江西省非遺文化太平跳腳龍燈進校園談非遺文化的學校傳承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在闡述太平跳腳龍燈概述的基礎上,對太平跳腳龍燈進校園的情況及非遺文化的校園傳承策略做出了系統探究,研究結果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傳承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知識體系薄弱、教育固有問題的阻礙、校園活動單一等。在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從江西省非遺文化太平跳腳龍燈進校園談非遺文化的學校傳承的研究,進而確保非物質文化在校園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課題:非遺文化太平跳腳龍燈校園傳承與發展研究課題編號:18PTZD037。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南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