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冬
現在的中國人民正如火如荼地共同建設著和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其實“和諧”這個詞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代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天是一個和諧。和諧屬于美學范圍,是指事物和現象各個方面完美的配合、協調和多元化的統一;心理學認為,和諧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現形態,和諧能產生美,產生最佳效益。
我們作為社會人來說,作為培養社會棟梁的教師來說,作為公關學校的教師來說,就尤為感到“和諧”的深意。我們身處公關這個大家庭,就應該利用公共關系的優勢做教學,搞教育。公共關系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一種塑造組織形象的管理藝術,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公共關系更加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廣大公眾的青睞。還可以提高學生溝通和協調關系的能力,正因為公共關系是創造的學問,我們如果能夠積極地運用公共關系會讓外界公眾給你定位良好印象,恰當地運用公共關系是信息社會的"潤滑劑"和"催化劑"。使施者與受者都能在精神愉悅的過程中最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
聯系到我們自身,我們在盡力用公關原理和公關原則建立和諧的課堂,培養出擁有和諧思維的人才,讓這些學生從學校走入社會的時候就和諧地融入社會中,建立和諧的社會,形成良性發展,和諧發展。可見,建立和諧課堂是和諧的主陣地,是尤為關鍵的一環,尤為重要。
和諧的人維系著和諧的社會。培養和諧的人,需要實施和諧的教育,它離不開和諧的“課堂”。和諧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師生處于興奮狀態,情緒是高漲的,思維是活躍的。師生在和諧的課堂中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也只有在和諧的課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健康發展。我認為在和諧的環節中,有這樣幾種關系很重要。
記得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育是一種愛的事業,需要用心去聆聽,仔細去觀察,以寬厚的胸懷感化每一位學生。”教師的關愛可以讓學生樹立信心,成為前進的動力。教師不要吝嗇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親切的問語,一個親近的動作。因為它常常可以讓學生心中頓時漾起幸福,同時感受到一種被關愛、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用愛做基石,把愛心帶進課堂,我們的課堂必將充滿和沐的春光。用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做橋梁,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那些有愛心的、尊重學生的、“朋友式”的教師特別受學生喜歡。學生也喜歡上這些老師的課,課堂效率也很高。我想,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吧。
新課程要求我們在教學全過程中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全面實現與提高,一改過去教師“一言堂”的現象,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教師起組織和引導作用。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轉化,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化。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融合。教師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善于激發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并向學生提供寬松、充足的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從而獲得廣泛的學習經驗。老師的引導作用就可以充分發揮出來,為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創造必要條件,使教學臻于佳境。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那么課堂教學也是生活,酸甜苦辣咸五味皆俱,尤其是語文教學過程中注意了人的全面發展還要特別注意文本的恰當處理。雖然現在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遵循語文教學中的學生認知規律,循序漸進,步步深入。但我們對學生主體作用實施的策略理解模糊,有時會顧此失彼,“主導”過多,“主導”隨意、自由,導致不能合理激起學習的興趣。語文課堂需要投入、體驗、感動,需要師生同時受到真正的熏陶與感染。
除了語文要體現文本的價值外,還要讓課堂成為學生創造的樂園。我們老師有時對課預設得太多,導致課堂中只關注教案,疏于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銳感悟,這時我們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超越課堂。多方面注意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能力。在課堂上多些自由少一些刻板,為學生營造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放飛學生的想像。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再創造有關的知識。學生的智慧正是像點燃的火把,永遠燃燒不盡。好的“文本”還需要“人本”來充實和豐富。追求教學的詩意和創意,使課堂成為啟發孩子想象的樂園。只有“人”“文”合一了,才能讓和諧課堂迸發出生命之綠色。
我認為,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不是靠幾個好學生在唱獨角戲,更不是靠教師在講臺地的精彩表演。而是靠全體學生的共同積極的參與。在這過程中,教師是引路人、點撥者,而真正動腦筋、想辦法的是學生。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是成績好的同學比較主動積極,后進生時常表現得比較被動。這時教師應尊重和真誠地對待每個學生。設計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進行不同的分工,讓他們在平等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促進彼此間關系和諧發展。
比如我們所看到的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我們不難發現: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師一宣布討論開始,前排的同學“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嗡”的聲音,四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甚至因為分工不明確還沒有進入正題。一兩分鐘后,老師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發言的學生說的是自己的主張、意見,而并不是小組討論的結果,還未進入正題的學生就更加茫然了。這樣的教學組織方式往往事與愿違。這時我們可根據學生不同情況,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應當首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的規則,并進行恰當的分工。合理分工有一個過程,剛開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工,然后過渡到學生自己協商分工。在合作學習中,需要每一個成員都要學會表達和傾聽,這是一種雙向互動。教師也要深入到小組當中,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進共同解決問題,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學習中合作與共享,這將使學生都感到愉悅,由此,和諧的生生關系就與成功的合作共生共進。
和諧課堂不僅是一種教學氛圍,更是一種教學效率。和諧能產生美,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諧是一種能讓人身心愉悅的平衡狀態,和諧的教學可以培養和諧的學生,和諧的學生會作為和諧的社會人共同創造和諧的社會,推動社會發展。優秀的教師應該靈活地運用公關原理,調動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發揮。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運用公共關系理論,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知識的教授,更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讓他們做情感世界的富有者,希望我們教師的知識和情感的投入,可以象陽光和雨露一樣,灌溉他們心靈的花園,讓這片花園開滿絢爛多彩、姹紫嫣紅的奇葩。
可謂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衷心地希望:和諧之聲響徹校園上空,“和諧課堂”奏出現代社會的最強音。師生能在公共關系的理論指導下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和時空,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敢思、敢想、敢說、敢為,真情在這里流露,激情在這里飛揚,智慧在這里碰撞,生命在這里和諧地生長,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優秀的社會人,成為建立和諧社會,促進和諧社會更好發展的生力軍。
(作者單位:長春市公共關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