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彤中國傳統文化中尊老敬老的思想深刻地體現在孝文化中, 進入現代社會,在我國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等衍生問題,繼而空巢老人現象開始出現。
空巢老人問題如果無法得到妥善的緩解和解決,將使我國的傳統的孝文化受到猛烈的沖擊,使老無所依,影響民族地區的和諧與安定。
延邊地區位于祖國的邊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延邊地區的空巢老人問題研究具有獨特性。跨境務工群體和跨省務工群體多為中青年,且很多隨著工作環境的適應和社會群體的融入選擇遷居移民,“空巢老人”問題日益凸顯,而導致“空巢老人”的相關因素可以從社會、家庭、個人等方面研究,意在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盡最大努力去緩解“空巢老人”問題。伴隨老年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和家庭結構的小型化、核心化。從現實和長遠來看,應該建立起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長期照料服務體系。
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全國人口高齡化進程的加速,現代人們關于的養老模式和養老現狀有著不同的看法。在現代觀念中自我養老模式成為主流,進而替代傳統的大家庭養老模式。少數民族地區的養老觀念和不同的人文背景在這場思想變革中面臨著不同的境地,延邊地區是我國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區,也是我國唯一一個朝鮮族自治州,地處邊疆與鄰國聯系密切,良好的語言環境,中韓勞動價值的差異和相關政策的開放為跨境務工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使得延邊地區空巢老人問題具有特殊性和前瞻性。
隨著傳統家庭模式的幾代同堂向現代小型家庭模式的轉變,現代家庭的發展趨勢變成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簡單化。政策和社會發展的因素造成大量“空巢”老人。在延邊地區的空巢老人部分是因為子女選擇出國或去南方發展,老人自身適應能力較低,普遍有戀家情懷,沒有選擇與子女一同生活;部分由于子女孝道意識不強,沒有贍養責任心,價值觀的差異和子女的冷漠使一部分老人選擇獨守空巢;部分因為喪偶性格逐漸孤僻,價值觀念與子女間差異彰顯,為避免沖突和矛盾,選擇獨立生活或者養老院;還有極少數老人由于個人原因、身體原因或其它客觀原因而沒有選擇結婚,選擇空巢獨自生活。
“空巢現象”和老齡化趨勢呈正相關愈發普遍。根據在2010年普遍全面展開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延邊地區有223540位69歲以上老人,占延邊地區全部人口高達9.84% ,和在2000年開展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百分點達3.52之多,延邊地區的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水平的0.97%②,人口結構已經基本進入老年型,部分老人為減輕子女負擔獨自生活,部分在敬老院搭伴生活,還有少數老人無兒女。傳統意義上的幾代同堂的家庭養老功能呈現日漸削弱的趨勢,導致“空巢老人”現象日愈明顯。
2.1 空巢老人出現原因
2.1.1 經濟條件匱乏,精神慰藉缺乏
延邊地區空巢老人面臨的經濟問題主要是收入較低和經濟來源少。延邊大部分老年人都有養老保險,但每月55元的醫保費無法填補巨額的醫藥費。并且相關政策規定在外務工的子女父母不能在延邊地區納入低保范圍。還有部分沒有兒女,沒有退休金的的空巢老人維持生活只能依靠政府和社會社區的救助來解決;且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孤獨感和內心的空虛,空巢老人普遍缺乏精神上的安慰和溫暖。疾病和年齡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負擔,并且很少接觸社會,被社會邊緣化。
2.1.2 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的趨避式沖突
受傳統的民族思想影響,延邊地區的空巢老人往往會選擇家庭養老,因為家庭式養老對老年人的照顧和個人生活經費都比較低,同時老人渴望子女的陪伴,這導致了老年人對助老社會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專業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卻制約了對于大多數空巢老年人的優質服務,出現社區服務人力資源短缺、服務價格高、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很多空巢老人在突發疾病的情況下不能及時救助,生活健康往往受到威脅。
2.2 空巢老人現象分析
2.2.1 社會經濟發展客觀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會促進工業化,城市化,而在這個過程中會導致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形成“低—低—低”模式,如因社會經濟的發展被迫形成“空巢老人”, 在空巢老人問題上我們通常會忽視老年人的異質性。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過往工作經歷都會對影響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延邊地區的獨特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導致人才外流現象普遍,年青一代選擇去韓國務工、生活,進而造成“空巢老人”現象的加劇;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耕地因為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或企業占地不斷減少,傳統朝鮮族村民出于對后代的考慮,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選擇移居城市,造成鄉村空巢現象。
2.2.2 “堅守故土,思維陳舊”主觀心理因素
對新環境的恐懼和對故土的依戀是很多空巢老年人拒絕搬遷的主要原因。基于心理分析理論,老年人更喜歡“堅守根據地”的陳舊思想很嚴重。將這種心理的出現分為處于三種境況的表現:第一種,老人對老居住地感情深厚即使子女遷新居,普遍不愿意離開久居的環境。第二種,計劃生育的實行使得一些不幸的家庭面臨“失孤”現象,還有些老人由于主觀或者客觀因素沒有結婚生育。第三種,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兒女存在差異,為避免矛盾的發生選擇過獨立生活。
3.1 在子女關懷情感慰藉方面
空巢老人的子女應該首先做到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義務,社區可以通過輿論的監督酌情參與幫助,通過走訪和調查了解老人的具體需求,幫助他們的孩子空巢老人接觸,如對空巢老人定期與子女建立信息聯系,提醒子女來看望慰問空巢老人。.在地域差距的情況下,子女通過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對老年人生活提供資金支持,給老人提供更好的健康和生活條件表達,提升子女家庭養老責任感;空巢老人渴望親情,有強烈的情感需求,在兒女和親友不能陪伴其時,應有晚年的伴侶增強情感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成員應鼓勵空巢老人尋找合適的生活伴侶并排除社會偏見和傳統家庭觀念的束縛,得以安度晚年。
3.2 在社區志愿服務方面。
1)了解民族地區空巢老人需求 ,提供相關服務和設施。延邊地區朝鮮族老人有獨特的飲食習慣和歌舞唱跳,可組織民族特色活動以滿足空巢老人自身需求特點, 以精神需求為重點,在提供服務時堅持以他們的需求為導向。很多調查報告表明 ,醫療服務、文化生活與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是空巢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社區服務, 因此加大投入和建設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完善醫療服務,多組織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和娛樂活動,讓老年人的晚年可以更加充實。
2)社區或敬老院應著手建立關于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資源整理和統計。調查內容包括老人的基本信息,可通過挨家挨戶走訪調查得到信息,如:姓名、年齡、籍貫、性別、社會狀況、低保狀況、身體狀況、子女的聯系電話、地址、過往病史等等。通過調查所得信息注重老年人的異質性,為不同的空巢老人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和精神慰藉。并及時為空巢老人的家屬提供老人最近生活近況,為切實解決延邊地區老年空巢人口的養老問題提供客觀支持。
3.3 在政府服務方面
1)要制定相關的空巢老人解決問題的規劃和落實有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開展社會養老福利事業,以多渠道、多形式活動內容展開政府有關部門要正面宣揚養老機構的形象,加強機構管理和正規化,改變大眾對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的的偏見和不良的看法,鼓勵條件適宜的空巢老人去養老院生活.在延邊地區的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不能僅僅局限在照料服務上,同時保證心理上的輔導,可以及時為老年人排解煩悶情緒并加強相關贍養法律知識的學習。
2)發展和完善基本養老社會保障制度,真正解決老年人的基本養老需要和醫療待遇有很大的關系。建立和完善城市醫療保險,使空巢老人可以負擔得起的自身的醫療、醫療救助、救濟制度等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包括城市貧困空巢老人和鄉村空巢老人,減少貧困空巢老人的醫療經濟負擔。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