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靖紋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自十九大召開以來,民生建設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對社會服務的需求日益提升。與此同時,殘障人士就業領域建設也在逐步發展。
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指出,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是提高殘疾人社會地位的關鍵。盧天慶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殘障人士認為就業非常重要,且對殘障人士就業權的保障有著高度的認同。李文淑提出,殘疾人并不等于失去工作能力,并不等于不能平等的參與社會生活,殘疾人通過各方的努力完全可以和健全人一樣為社會做出貢獻。杜林、李倫、雷江華發現,殘障人士在融合的環境中,通過就業的形式做出貢獻,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提高,社會關系的改善促使他們積極融入社會。
就業是促進殘障人士社會融合的重要途徑,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殘疾人就業工作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殘疾人數量不斷增多,二是各級政府和用人單位依法吸收殘疾人就業的責任不夠明確,三是對殘疾人就業的各項保障措施需要進一步完善,四是殘疾人就業服務培訓等工作相對滯后。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目前中國殘障人士總數已達8500萬,其中在城鎮,適齡、有能力、且有強烈工作意愿的殘障人士高達470萬。在此之中,有機會走進工作場所與健全人一起工作的僅有7%。我國尚有858萬有勞動能力、達到就業年齡的殘疾人沒有實現就業,而且每年還將新增殘疾人勞動力約30萬人左右。廣州市各類別殘疾人數量若按5.26%的比例推算,則有殘障人士近52.12萬。殘障人士和健全人一樣也渴望著自食其力,只是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苦于沒有尋找適合自己崗位的合理方式。
為促進殘疾人就業,國家財政部于2015年9月正式頒布《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要求社會各用人單位按照不得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1.5%的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未按規定執行的用人單位需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由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新標準的實行,殘保金漲幅明顯,企業運營成本增加,用人單位招聘殘疾人的意愿日漸強烈。用人單位有招聘意愿,殘障人士也有就業意愿,但在一方面,用人單位發布的就業信息更新及反饋效率低、及時性不強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難以互通,缺乏資源配置環節,造成只有極少數的殘障人士能依照自身優勢找到工作,用人單位難以招收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利于企業發展的殘疾人員工。
社會工作是殘障人士就業的專業保障,韋滟徴認為,社工機構在開展殘障人士支持性就業主要存在社會資源整合度低、資源利用率低的情況,此外在為殘障人士尋找工作場所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資源鏈接者匱乏的情況。一線社工殘障領域開展就業資源鏈接服務時,容易出現就業資源信息來源缺乏、就業資源不足、可供案主選擇的就業資源范圍小、對就業資源管理分配困難等問題,故殘障人士的就業問題長期難以得到合理解決。
綜上所述,殘障人士的就業問題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愈加受到重視。但與此同時,機構中殘障就業服務的開展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體現在機構資源籌措方面存有不足,導致機構不能從殘障人士個體差異中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提供支持性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則是就業資源的供需雙方難以做到資源合理配置。
基于上述情況,學者們在這方面的探討多站在殘障人士的角度,提出社會工作者應如何協助殘障人士改善就業狀況。本文站在社會工作者的角度從增能理論的視角出發,通過描述現階段機構殘障就業服務的實踐狀況,提出要充分重視殘障人士的“能”,注重個體的差異性,重視其潛在能力,探討構建服務于就業資源供需雙方的殘障就業服務平臺對于改善殘障就業服務質量的必要性。
為了解資源供需雙方需求,明晰目前機構開展殘障就業服務時存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殘障人士、用人單位、社工機構三個群體進行調查研究,以分析現階段殘疾人就業的需求及服務現狀。
2.1 殘障就業需求高但狀況不理想
依據殘障人士數據庫,通過問卷調查法對該區域112名殘障人士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廣州市該區域殘障人士的就業現狀及意愿等就業相關信息。
從就業情況來看,該區域有就業經歷的殘障人士僅占43%,沒有參與就業的殘障人士占57%,殘障群體就業率總體偏低。
盡管有部分殘障人士有就業經歷,但總體就業現狀仍不容樂觀。處于全職,但不穩定就業狀態的殘障人士占17%;全職,就業穩定的殘障人士僅有4%;退休占3%,;待崗(掛靠)占13%;失業占23%;從未就業占比近40%。由此可見本區域殘障人士就業比例不高、穩定性較低,且已就業但隨時面臨失業風險的殘障人士較多,同時,超過三分之一的殘障人士沒有就業經歷。就業能力的差距是殘障人士就業率低、就業穩定性較差的主要原因,但缺乏發揮個人能力的途徑也是導致殘障人士就業現狀堪憂的重要因素。
盡管殘障人士的總體就業水平較為不理想,但對就業信息的關注程度卻與其就業狀況呈現相反表現。調查發現,能夠較多關注就業資訊的殘障人士占40%,較少地關注就業資訊的占27%,基本不關心占33%。從總體上來看,大部分社區殘障人士能夠主動關注就業資訊,了解就業狀況,但仍有部分殘障人士對就業信息關心程度不足。在就業信息關注層面中,殘障人士對于新媒體等互聯網工具的使用較少,出現信息獲取渠道過窄、實時信息難以觸及等問題,從而可能打擊到殘障人士的就業興趣,導致對就業的關注程度下降。
殘障人士的就業渴望并非沒有依據的空談,73%的調查對象表現出對工作崗位的需求, 27%的調查對象態度較為模糊。不難得知,該區域的殘障人士對于工作崗位的需求量較大,絕大部分殘障人士都渴望自食其力,實現自身價值;另外,部分殘障人士存在等工作上門、靠政府部門幫助、要社會補助的思想,依賴性太強,此類觀點仍需要改觀。
盡管如此,殘障人士的就業意愿總體仍表現得較為積極。77%的調查對象表示若有單位聘請,愿意去嘗試就業,僅有23%的被調查者持相反態度。由此可見,大部分殘障人士工作意愿較為強烈,有通過就業重新回歸工作場域的意愿。較高的就業意愿與較低的就業成效相比,現階段仍需要提供相應的信息推廣及服務項目的開展,提高殘障人士的工作嘗試意愿、增加殘障人士參與工作的機會。
2.2 殘障就業資源豐富但未有效利用
通過對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獵聘網及58同城四所招聘網站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用以表現用人單位對殘疾崗位招聘的需求程度。
2018年4月-5月,近兩個月內共有145家用人單位發布超過17頁、638條關于殘疾人的職位招聘信息。其中智聯招聘發布招聘信息的公司數量為10家,前程無憂發布招聘信息的公司數量為58家,獵聘網發布招聘信息的公司數量為7家,58同城發布招聘信息的數量公司為70家。依此可以得知,現階段有較多用人單位通過在一般招聘網站發布招聘信息的方式以滿足對于殘疾人崗位的需求。但由于一般招聘網站的運營模式,以及其并非專業性殘障就業網站等原因,仍存在信息分類混亂、關鍵詞查詢搜索內容不清晰、崗位表述不完善等問題,不利于殘障人士便利地獲取有效的實時就業信息。
對招聘網站中對招聘崗位類型進行整理分類后發現,用人單位對于殘疾人招聘大多以工廠生產類崗位及客服崗位為主。現階段各用人單位對于各類崗位的招聘數量眾多,且類型較為豐富,數額呈增長趨勢,可見現階段各用人單位各類就業崗位對殘疾人勞動力的需求之大。如何有效利用這部分豐富的殘疾人崗位資源,合理運用于殘障人士就業問題中,使殘障人士能夠根據自身特點有效和及時的利用資源,避免資源的失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3 殘障服務開展普遍但仍存不足
社工機構是社區殘障服務的直接開展方,通過電話訪問的調查方法,了解現階段機構在殘障人士就業服務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支持情況,以提出合理有效的促進措施。
在接受調查的機構中,71%的社工機構有開展殘障服務專項,僅少量社工機構表示并未開展相關領域服務。由于殘障領域就業服務開展數量較多,由此易知,機構對殘障領域的相關服務渴求較大。
由表2-9可觀察,現階段機構內殘障就業服務開展的過程中面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資源鏈接及資源配置兩方面。近半數機構表示現階段機構服務方式單一,多以工療站為主;同時29%的機構表示服務開展過程中缺乏就業資源專門獲取途徑,29%的機構認為存在資源分類不合理的情況;25%的機構認為現階段可獲取的就業資源存在信息滯后問題;17%的機構表示獲取的就業信息區域不合理,將不利于服務的開展。以上情況均表明,現階段機構的殘障就業服務開展對信息整合的需求較大。
3.1 殘障人士就業效果不佳
殘障人士的就業呈現高就業意愿與低就業成效現象,殘障人士就業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殘障人士認為個人能力不足是導致求職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時,部分用人單位擔心殘障人士無法勝任該項工作也是阻礙殘障人士就業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正式與非正式網絡的支持不夠。目前社區對于殘障人士就業支持主要為就業政策咨詢及為數不多的職業培訓,其支持層次低、過于簡單化,在缺乏就業相關技能訓練服務的支持下,難以合理促進殘障人士就業。
另外,就業信息宣傳力度不足,政府部門、居委等關于就業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方式單一,宣傳效果不佳。絕大部分就業資源主要通過網上發布或書籍刊印等方式等待殘障人士查找,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殘障人士通過上述途徑獲取就業信息的機會較少。其次,社區內就業資源不足,資源整合度不夠高,缺乏系統的管理導致資源配置并不合理,轄區內的資源未能夠為殘障人士提供合理就業。
3.2 供需雙方信息互通障礙重重
通過對四所招聘網站篩選分類2018年4月——5月的殘障崗位招聘信息,發現共計145家用人單位發布超過1000個殘障崗位招聘信息,說明用人單位確有為殘障群體提供專項崗位、進行招聘的意愿。
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發現,四所招聘網站的各類殘障崗位招聘信息發布分類雜亂、信息反饋速度較慢、招聘信息不完整。在通過網站收集殘障就業資源的過程中,很難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信息。盡管一般招聘網站為企業提供了殘疾人崗位信息發布的平臺,但由于并非專項平臺,針對性不強,其效果十分有限。
同時,此類網站僅是單向信息發布,部分殘障人士因存在不會上網、移動設備較落后等原因,無法及時獲取招聘信息,導致招聘效果不佳。社工機構及殘障人士未能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用人單位未能通過在普通招聘平臺發布信息較好的解決企業殘障崗位問題,普通招聘網站存在的漏洞明顯。
殘障就業服務的開展過程中,機構作為就業資源的需求側,缺乏有效便捷的渠道與資源的供給側(用人單位)進行信息互通。總情況的存在,成為殘障人士與用人單位之間巨大的屏障。
3.3 殘障就業資源整合問題多
從整體情況看,機構對殘障就業資源需求較大,但同時缺乏專門的資源匯總整合渠道。
絕大部分機構表示目前沒有獲取殘障人士就業資源的專門途徑,現階段,多數機構獲取就業資源的途徑為街道居委、企業招聘會以及殘聯的信息提供,部分機構通過人脈網絡聯系企業進行就業資源的提供或形成庇護性就業環境,如開展庇護工場、工療站等途徑及形式幫助殘障人士實現就業。由于機構人手有限,在資源鏈接方面缺少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構建一個完整且龐大的資源網絡,在資源處理過程中出現就業資源信息反饋不及時、整合效率低、整合方式不科學等問題,大量的人力耗費難以獲得最佳的資源整合效果,導致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有效性大大下降。除此以外,機構中大多采用的庇護性就業方式,沒能足夠重視個體的差異性,不利于殘障人士回歸工作場域。社會支持力度的不足,導致殘障人士在就業市場中逐漸被邊緣化。
增能取向的社會工作認為,個人需求不足和問題的出現是由于環境對人的排擠和壓迫造成的,社會工作為服務對象所提供的幫助應該著重于增進他們的權能,以對抗環境的壓力。
殘障人士的就業應該是以平等的姿態真正的參與社會生活,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獲取社會支持,而不僅僅是安置在庇護性的就業環境中,甚至不參與就業活動。充分重視殘疾人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充分重視其能力的不同之處。從增能理論的視角而言,殘疾人并非無能,而是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因此開展針對性的殘障就業服務也應該充分重視殘障人士的能力展現及能力提升。
基于上述調查情況和結果分析,改善殘障人士的就業狀況不僅要從殘障人士角度出發,關注殘障人士的能力,為殘障人士促成平等的就業環境,還需要從社會工作者的服務開展角度出發,在殘障就業服務的開展過程中形成系統化的服務平臺體系,減少現階段殘障就業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升服務的質量。
4.1 形成殘障就業信息整合網絡
提升殘障就業服務質量首先有賴于就業信息的暢通,殘障就業服務平臺需要強大的資源信息網絡支撐。一方面,平臺為用人單位提供信息發布渠道,通過嚴格的資格審查制度,對信息進行接收,并從殘疾類別、地理區位、工作種類、個人優勢等方面進行整合及分類,統籌就業資源,為殘障人士提供較適的崗位選擇或較適的選擇范圍。另一方面,平臺對接開展殘障就業服務的社工機構,為機構提供有效的、便捷的、合理的資源獲取途徑。機構可以通過從平臺的資源網絡便捷地獲取資源信息,對信息進行合理利用,有針對性地輔導服務對象進行就業選擇,保障了資源的合理分配,同時充分發揮殘障人士的自身特點,提升殘障人士的社會形象,減輕機構因人力成本等因素形成的問題,保障殘障就業的服務質量。在此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傳播技術,通過搭建專門網站、運營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確保信息的及時發布、檢索和傳播,網絡渠道的交流使信息一目了然。另外,以平臺整合、對接機構的服務形式,在殘障就業服務中形成通暢的信息互通渠道,有效降低殘障人士因缺乏網絡交流能力造成的資源浪費,打破阻礙信息互通的屏障。
4.2 開展殘障人士社區引導就業服務
在信息網絡搭建同時,平臺利用企業資源及社區支持,組織社區殘障人士專場招聘會。開展“職來職往”特色招聘活動,邀請愛心企業、有招聘殘障人士意愿的用人單位以及有就業意愿的殘障人士參與,求職者通過“職場零距離”環節進行自我能力展示,用人單位通過“職面新未來”環節對求職者做職場技巧指點及提供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崗位,幫助殘障人士直接了解求職相關技巧。
在此之中引入反饋機制,后期跟進案例,引導殘障人士參與反饋,了解其自身需求,從受助者的視角開展工作,發揮殘障人士的積極性與能動性。鼓勵殘障人士追求和鞏固自尊和自信,與他人形成平等的人際關系,充分發揮個人、社區和社會的資源效能。同時,平臺可開展殘障人士職業能力評估服務,承接殘疾人就業技能培訓服務,在輔助殘障就業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一條完整強大的服務體系。
殘障人士的就業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殘障人士就業對其自身乃至整個社會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是殘障人士實現自身權利,回歸工作場域,乃至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特點,發揮殘障人士的獨特優勢,推動殘疾人平等的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同時,對于機構而言,明晰現階段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并提升殘障就業服務的質量,才能撬動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