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建謀
數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一個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發展的動態,時刻將生活需求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這便是所謂的數學素養。《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闡述數學教育的作用時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它是提高民族素質、豐富人才資源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需要。數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不懈,從多種渠道,多個方面進行努力和探索。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人類的社會實踐產生了數學這一學科,社會的不斷發展也促進著數學的發展,數學的應用最終也將服務于社會。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要以聯系生活實際,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并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解決問題。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素養呢?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學習自制能力不足,因此,要想做好小學數學,首先必須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上,作為教師我們要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獲得體驗數學的機會。例如,在學習完乘法以后,我們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這樣的生活情境:春天到了,我們馬上就要組織學生們去春游了,咱們班一共有30名同學,每個人需準備1個面包、1瓶飲料、1盒餅干、1個蘋果,其價格分別為面包3元,飲料2元,餅干5元,蘋果1元,那么,準備好這些春游的食品,一共需要多少錢,請同學們幫老師算一下。如此,學生便會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他們通過數學活動不斷的增強自信,所學到的知識立刻就可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改變了以往概念性教學的枯燥乏味,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加工,有創造的設計教學過程。”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對每一個課時都要精心設計,將生活中的鮮活事例融入數學的大課堂。比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一課時,教材呈現的主題是一個長方形的操場,為了更好的將生活實際融入起來,我就將同學們集合起來,帶到學校的操場上,讓他們圍繞操場跑了一圈,然后又把他們帶到學校一個正方形的水池邊上跑一圈。跑完之后將他們帶回教室,問了他們第一個問題:你們覺著操場和水池哪一個距離比較長?于是同學們便開始爭論不休,各持己見,有說操場長,有說水池長,那么究竟是誰的對呢?這個問題要如何解決?從而便很自然的引入到本節課的重點,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這樣講教材主題稍作改變,將所學知識與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去,從而提升他們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實踐,最終又服務于實踐。我們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都是經過數學化、抽象化了的生活模型。雖然我們沒有必要再去讓學生去探索這一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但是在小學階段,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讓學生認識并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創造機會給學生提供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模型的機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更深一步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而更準確的認識到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在學習《統計初步知識》的內容時,我們可以讓同學們計算出全班同學的平均年齡,男生的平均年齡,女生的平均年齡,然后試著說出這三組數據之間有何聯系。與以往問題不同,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先經過調查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計算、觀察數據之間的特征,然后在畫出統計圖進行對比分析。如此,學生經過這一系列的實踐參與,不僅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更增強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總之,數學素養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素養,它的形成需要教師潛移默化的進行影響,絕非一朝一夕即可形成。它是一種思維形式,包含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觀念等等。總之,我們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要時刻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感受到數學并不想想象中的枯燥乏味,抽象難懂,而是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種思想,一種精神狀態,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用處所在,進而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大化縣北景鎮平方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