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海
懲戒教育與體罰在實施背景、實施形式和實施機制上具有同一性,但在實施過程中,很有必要認清懲戒教育與體罰的不同質性。
懲戒教育,是通過實施批評、處罰等手段使受罰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損害其身心健康,從而使其認識并改正自身過失的一種教育方式,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體罰是有意識地造成學生身體的痛苦或極度疲勞來制止和預防學生某些問題行為,使學生身心受到損害,是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二者具有以下同一性:
1)在實施背景上的同一性。無論是懲戒教育還是體罰,與紀律規范之間都具有天然的聯系。即懲戒教育與體罰的實施都緣于學生違反了紀律規范,存在不良行為,產生不利影響。
2)在實施形式上的同一性。懲戒教育和體罰都表現為是一種剛性行為,都包含有罰的因素。在措施上都帶有一定程度的強硬性,在態度上都具備一定的嚴肅性,在要求上都有一定的規范性,都是是強制實施,帶給學生一定的痛苦。
3)在實施機制上的同一性。在實施懲戒教育和體罰過程中,師生之間往往表現為類似行政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此時雙方的權益不對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般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怎樣行使自由裁量權則直接決定了實施行為的性質以及帶來的效果。
上述同一性使我們在表面層次認識了兩種教育方式。實際上,我們在批判傳統的只注重懲戒而忽視激勵的這種極端時,決不能走向只注重激勵而忽視懲戒教育的另一個極端。當然在工作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了懲戒教育的教育意義。但是實際工作中,依然存在把握上的難題。比如,面對某個學生的具體行為,怎樣劃定該不該懲戒這個界限,和用怎樣的懲戒方式與程度才算是“適度”,才不至于被認為是體罰。因而筆者認為很有必要認清懲戒教育與體罰的不同質性。
1)在實施前出發點上的不同質性。懲戒教育,首先是教育,其次是懲罰,不是為懲罰而懲罰。涂爾干認為,學生違紀是因為他對社會紀律規范失去了敬畏,缺乏尊重紀律規范的情感。因而,懲戒是為了使違反紀律的學生重新樹立起對紀律規范的敬畏感,從而自覺地遵守紀律規范。懲戒的出發點是對學生的關懷愛護,是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激烈的震動,引發其在思想上由不自覺到自覺地接受認可有關的規范和要求,從而在行為上由對立到趨近有關的要求,懲戒是為了不懲戒。這樣,使學生認識到懲戒也是一種關心和愛。
體罰的出發點往往建立在學生違紀的程度和怎樣實施才能實現有效威懾其他學生的基礎之上。一方面認為體罰就是以惡報惡,難以激起學生的理解和羞愧,相反會對教師的懲罰產生痛恨和厭惡。另一方面認為體罰就是殺雞嚇猴,以儆效尤。教師為了追求儆尤的效果,會增加懲罰的強度,損害學生的合法權利。
2)在實施過程中強度和手段上的不同質性。由于懲戒教育是以對學生的關懷愛護為出發點,因而具體實施過程中在尊重學生和有節制地盡量不罰的前提下,選擇能使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促使其內心醒悟的手段。至于在輕重程度上,也是看能否將外部懲戒轉化為內部經驗,使學生產生羞愧,以小懲大;注重懲戒與激勵相結合,與溝通相結合。懲戒是教育方法,但決非是教師首選方法,而是教師對學生違紀行為認真分析下的酌情使用。當然,懲戒教育有罰的因素,學生會感到一定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多是學生自發的,是建立在學生理解與接受的基礎上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先生指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
體罰由于關注的是過錯的責任承擔和儆尤的效果,在實施過程中按照過錯與責任的對應原則。客觀上因為體罰可能“立竿見影”,使部分教師感覺到強度愈大,效果愈好。而對學生來說最可怕的事,莫過于老師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這些辦法來完成教育工作;體罰帶來的痛苦,是難以接受而又被迫接受的。
3)在實施后取得的教育效果上的不同質性。懲戒教育存在一定的消極作用,但積極意義是主流。懲戒以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原則,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既使得學生心悅誠服地認識并改正錯誤,理解并認可教師的懲戒行為,又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合理的懲罰往往可以讓學生感到它寄寓著教師的善意、愛和尊重,因為它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痛苦,更主要的是痛定思痛過程中的啟發與進步。
相反,體罰的作用多是反教育的,背離教育初衷。體罰在短時間內能夠使學生改正錯誤,但它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僅給學生造成肉體上的痛苦,還會使學生受到隱蔽的精神傷害。學生容易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體罰只會培養出順從而虛偽的人。因而,體罰是違法的,不僅不應該提倡,而且應該嚴格禁止。
綜上,正確認識懲戒教育和體罰的關系意義重大。一方面,有利于認清懲戒教育的實質,加深對懲戒行為的教育意義的理解,從而在教育實踐中堅持懲戒與激勵相結合。另外,進一步加深對懲戒教育與體罰的認識,無疑是預防和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必要條件。
本文系江蘇省“十二五”課題《初中班主任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論文,編號B-b/2015/02/125。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第一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