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嫣
在我國高等教育被定義為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動與支持,高等教育輻射面越來越廣,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越來越大,同時這也是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因此高校教師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必須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才能給學生樹立好良好的榜樣,為社會培養三觀正確的高級人才。
古今中外,對于教師這個職業有著諸多的贊美,比如說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等等。這些贊美無一不體現了世人對教師的尊重。在《教師法》中,教師被定義為:行使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因此教師又像是一個引路人,在自己探索之后要指引更多的人。在21世紀的今天,需要出類拔萃,在競爭中獲勝的人才。而人才培養的最傳統的方式就是高等教育。所以李嵐清曾說過:“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室,要保證高質量的教育,必須要有高質量的教師。”只有滿腹學識的已經不能被稱作一位好老師了,只有擁有專業學識的同時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個人崇高的品格,才能真正成為世人口中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而一個教師的職業道德被放在衡量是否是一名合格高校教師的首位。
1.1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
黨的十八大就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對新時期高校的建設有著非凡的意義,也是一項新的挑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高校都始終緊緊抓住這一主線,大力加強校風建設。當然,配齊并且建立一支強大的隊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是關鍵所在。高校必須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標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無論是公共課或者專業課,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應該將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作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
1.2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思想建設是要解決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要解決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問題。高校又是學生踏入社會前最后經歷的地方,也就意味著,對于學生的培養,高校肩負著寄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重要使命,使之踏入社會,奉獻于社會。而對于高校教師,社會同樣寄予著很高的期望值,這對每一個教師來說都是一項艱巨的挑戰。高校教師首先必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去影響每一個學生,一屆一屆的為提高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出力。因此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1.3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提高教師個人技能的重要途徑
“師品師德”決定著“師能師技”。何為“師品師德”?作為高校教師要具有熱愛教育事業的崇高使命感和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有以人為本,尊重和愛護學生的人道精神。更要有為人師表和嚴于律己的教師風范和關心集體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就是師品師德。何為“師能師技”?作為高校教師應具備專業文化素質和實踐能力素質就是師能師技,這兩大素質直接影響著整個的職業生命。論兩者誰更重要,前者就好比地基,后者如同打好地基后拔地而起的高樓建筑。只有地基穩,后續才會有條不紊的進行。因此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提高教師個能技能的重要途徑。
2.1 有教無類,親徒愛生
古有孔子廣招門徒,不分貴賤。而今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環境下卻依然存在著教育的不公平性。教育硬件和地區的差異目前在我國在不斷減小差距,可是要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性卻需要每一個高校教師的內心認同。不因家庭條件而區別對待,不因關系親疏而區別對待等等,給予每一個學生平等的愛,把真正的公平的教育帶給每一位學生也是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2.2 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循循善誘是教育方法,誨人不倦和教育的態度。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方式不同之處就在于其方式方法的不同,高校教師必須要用個人技能和耐心引導學生去完成知識的探索和問題的研究,而并非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和對研究成果的直接運用,甚至是盜用。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高校教師正確把握教學方式,并且具有一定的耐心和愛心,才能是學生真正的成為高等教育的人才,這也是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2.3 因材施教,務求實效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現在的學生大多數自我意識特別強,任何事情中都不喜歡隨大流,講究“個性”。那么,作為高校教師就必須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教育方式,要有求同存異的思想,不是一味的采取強制性措施,在不破壞原則的情況下,給學生一定的發揮余地。說不定學生也能帶給教師一些新鮮的東西,從而學生與教師之間有了良好的互動,也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2.4 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論語.子路》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高校教師面對的群體的年齡段大多是18-25歲這個區間內,這個區間段內的學生普遍特點是有獨特的個性,追隨時代的潮流,而如何追隨則源于模仿。受外界的影響比較大,而學校環境和教師的言傳身教在這個時間點會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好習慣和思維模式說不定很快養成。每一位高校教師做到三觀端正,愛崗敬業,將教書育人深入到自己骨子里去,學生們會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教師身上的品質,這也是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2.5 不斷探索,學而不厭
高等學校既是知識的傳播地又是科學研究的創新地,高校也要求教師本著科學精神,勇攀知識的更高峰。近年來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從而違背道德底線的科研丑聞也不斷爆出,引起高等教育界的深思。從而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師做到耐得住寂寞,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學而不厭,才能精益求精,把科研成果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勇于改正錯誤,活到老學到老也是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2.6 心平氣和,虛懷若谷
“心平氣和”是教師良好職業修養的體現,“虛懷若谷”是教師謙虛包容的職業品質。對待學生遇到的問題和職業生涯中遇到的爭議都要心平氣和,自我犧牲精神要隨時隨地的在教育工作中體現,而不是將學校變成一個名利場,以頭銜或者取得的一點點成績就目中無人,為自身利益不擇手段,更要避免將各種負面情緒有意無意的傳遞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對人對事謙虛一些也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2.7 衣冠端正,儀容莊肅
“君子不重則不威”,作為一個走上講臺的高校教師,首要應該注意的就是自我的形象管理。而教師的儀容儀表是對學生最直接的影響。良好的個人形象會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重,舉止的優雅得體更是學生模仿的對象。一個傳道授業之人切不可追尋過分的獨特個性,時刻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是高校教師,而不是“網絡主播”。良好的儀容儀表,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是很大的,同時也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2.8 教學相長,出藍勝藍
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互動的主體,學生要學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師要教才知道自己的困惑。作為高校教師不要怕請教學生,不要覺得學生比自己懂得多而丟臉,更不要私自把學生成果占為己有。人類文明的主旋律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高校教師要做的就是鼓勵學生,并且自己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總結學習,提升自己。并不是把自己的夢強加于學生身上,而是兩個主體一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取得成果,這也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傳道授業,教書育人”是對教師基本職責的界定,又是教師必須遵守的基本職業道德。高校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建設也是一項漫長沒有終點的學習和培訓。只有正確聽黨的要求,把握新的時代脈搏,不斷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使高校教師在不斷地學習中提升自我技能,加強服務意識,團結協作,培養自身樂于奉獻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的神圣職責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