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燕
館際互借服務作為信息服務形式的一種,主要發生在圖書館同其他情報機構間或圖書館間,通過對方文獻的有效利用使用戶需求得以滿足,這就要求在開展館際互借活動時需制定館際互借條例,在其指導和規范下完成館際互借,本文主要對高校圖書館的館際互借服務工作進行了探討,在對館際互借條例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存在于制定館際互借條例方面的不足和問題,并據此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針對服務平臺、業務流程的建立、及個性化、智能化的提高等方面給出改進建議。
館際互借服務已經具備較長的發展歷史,通過對更廣泛文獻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使館藏資源同用戶信息需求得以有效協調平衡,是資源共享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作為一個長期、復雜的工作,館際互借事務涉及到文多方的利益,包括獻提供方及請求方等,同時涉及多個環節及物理地點,對館際互借工作需通過相關規則、條例的制定對館際互借事務進行明確說明和規范。隨著館際互借工作的深入開展,互借體系在很多圖書館已經較為完善,部分圖書館已經制定了本部門內的館際互借規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需對高校圖書館的館際互借服務工作進行探討,以促進館際互借工作的順利開展。
1.1 現狀分析
相比于傳統圖書館服務,下一代圖書館需能夠對各種挑戰(包括從資源到空間、從業務到服務等)進行全面應對,因此需圖書館增強互聯網思維,通過深化合作等服務形式的創新,實現為用戶提供更高質量的體驗。圖書館服務平臺主要需實現三部分內容,包括資源管理、元數據和資源探索與獲取服務的統一。通過改進用戶界面及同其他系統的互操作性,提升服務的個性化與智能化水平。圖書館共享合作服務中以館際互借為典型代表,對其進行探討具有必要性。
館際間資源共享通常通過館際互借的使用實現,作為圖書館服務模式的一種,館際互借能夠使單個圖書館館藏資源受限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如果本館沒有讀者所需的某一文獻,則可依據館際互借制度、協議及收費標準從外館借入;同時根據外館提出的館際互借請求將本館文獻借出,相互滿足各自對文獻需求。迅速發展的圖書出版業決定著出版物難以被任何一個圖書館全面收藏,并滿足讀者的多樣化文獻需求。館際互借作為資源共享的有效手段,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在迅速發展的互聯網及云技術的支持下,更能夠實現對不同讀者的文獻需求的滿足。館際互借服務在高校中雖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預期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1.2 高校圖書館館際互借服務概況
通過大量紙質文獻及資源數據庫的購買,各高校圖書館仍然不能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高校圖書館需通過館際互借服務的提供幫助部分讀者獲取所需文獻。高校圖書館以專業單位提供的文獻資源為依托(包括國家圖書館、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完成館際互借服務的開展。讀者只需對高校圖書館主頁進行訪問,通過檢索系統或鏈接進入相關圖書館網站等,通過館際互借獲取其他圖書館館藏文獻,并且目前館際互借產生的相關費用(包括復印費、郵寄費、查詢費等)大多由高校圖書館承擔。
1.3 館際互借服務流程
讀者需先提交相關申請,館際互借員通常先在本館數據庫中檢索,只有在本館資源中找到讀者所需資料時資料才提供館際互借服務。考慮到時間和費用問題,在對是否需向外館借閱進行判斷時,以較近圖書館網站為檢索對象,再對較遠圖書館網站進行檢索。接下來館際互借員以檢索結果為依據向藏書館提交申請,等圖書館將所需資料傳郵寄過來后,館際互借員通知讀者前來領取,讀者的借閱時限通常為一周。
館際互借服務雖然提供了豐富共享資源,但存在讀者總人數及服務使用率較低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
(1)缺乏宣傳
對館際互借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部分讀者對于學校圖書館提供館際互借服務不了解,導致通過館際互借服務共享其他圖書館資源效果欠佳;在介紹館際互借服務時,只是簡單介紹概念,對功能及實現的講解不夠細致,沒有向讀者明確推出該項服務的意義,導致讀者難以對館際互借服務進行有效使用,并且辦理館際互借手續較為繁瑣,導致讀者使用此項服務的意愿不高。
(2)檢索界面功能不完善
檢索平臺在軟件和硬件方面皆有較大的提升改進空間,明確缺少全國性的統一圖書館目錄檢索平臺,讀者檢索只能通過部分圖書館提供的目錄檢索平臺,了解圖書在各館的館藏情況。各圖書館入口查看的資源目錄在檢索平臺上雖一致,但借閱權限不同,存在許多無效的鏈接,且受到服務器速度的限制,降低了讀者獲取資源的體驗。部分資源庫檢索界面更新速度緩慢,難以提供成員館的全部資源或檢索到的資源不全,導致使用效率降低。文獻檢索平臺缺少科學性的檢索方法,降低了數據庫中資源的檢索效率。
(3)缺少專職館際互借服務的館員
提供館際互借服務的館員大多負責多項工作內容,館際互借服務的業務流程比館內借閱更復雜,不熟悉流程且缺少相關經驗的工作人員較難勝任該項工作。館際互借員在提供服務的諸多環節皆需親歷親為,導致館際互借員的工作較為繁瑣,需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館際互借服務的成本分擔機制不完善,對本校師生全額補貼受到有限的學校能夠提供的補貼費用的限制,導致高校圖書館的館際互借服務質量和效率受到限制;知識產權問題同樣使館際互借文獻時受到限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完善,現有的圖書館館際互借已難以滿足資源的發展和服務需求,需以開放的資源揭示系統,通過資源發現提供用戶界面,提高資源的獲取和使用效率及質量。
3.1 服務平臺互聯互通
作為一站式的服務界面,圖書館檢索需建立起同其他系統間較強的互操作性,并對云計算技術和構架優點進行充分利用,將館際互借嵌入其中,從而使軟件維護成本得以降低。進一步完善讀者搜索界面功能,統一整合紙本、電子資源和數字館藏(存在于不同圖書館中),讀者通過檢索界面即可對不同圖書館的資源進行精確查詢,并且界面能夠引導其快速定位所需資源。整合的重點在于:(1)圖書館內部系統完成互聯互通,包括圖書借閱服務、館際互借、用戶大數據分析等平臺;(2)整合區域范圍內的資源,包括網絡信息資源、專業數據庫資源等。
3.2 增強館際互借服務的個性化
通過使用大數據采集、處理、分析讀者行為,從中發現讀者需求及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讀者的精確定位,未讀者分析提取出潛在有用的信息,使個性化服務水平得以提高,具體體現在:(1)做到個性化宣傳,館際互借可以讀者實際情況為依據(包括年級、專業、研究方向、閱讀習慣等),對文獻資源、服務項目、基本情況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有個性化的宣傳,讓更多師生及讀者了解并使用該項服務,提高其利用率;(3)對個性化服務進行主動推薦,根據精確定位的讀者信息,完成讀者行為模型的建立并不斷完善,結合分析和挖掘技術,為個性化服務提供支撐,定期將相關信息向讀者推送(如熱門圖書及借閱情況、知識講座、新書通報等),系統以用戶歷史館際互借借閱信息為依據自動推送相關書刊和文獻,并提供相關閱讀鏈接。(3)提升個性化互動服務水平,在館際互借中獲取的新增資源能夠及時在圖書館系統中輸入,具備自定業務流程,利用微博、微信、論壇等方式與讀者互動,幫助其深入了解館際互借服務。
3.3 提高館際互借服務的智能化
獲取和探索資源服務需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全方位、多形式的知識服務提供給讀者,提升館際互借操作流程的智能化,規范操作流程,簡化讀者在平臺上的操作流程及獲取館際互借業務服務的流程,生單、下單及自動結算等功能由系統平臺自動實現,從而使館際互借業務減少人工干預,降低專職館際互借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按照相關分類標準對館際互借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對紙質圖書的主要內容(如知識產權分類等級)通過RFID技術實現智能識別過程,據此設置相應權限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3.4 提升互聯網+館際互借服務能力
讀者利用移動終端或電腦等設備,在連接互聯網的條件下,在檢索界面輸入搜索關鍵詞,即可得到對應分類匯總的資源結果集,準確定位本館書目元數據,檢索其他機構的學術資源,資源獲取路徑包括:(1)對于館內已購買的電子資源可直接下載。(2)有實體資源但五電子版,平臺提示會讀者到圖書館借閱,平臺精確顯示實體資源存放位置。(3)本館未購買,系統直接轉入館際互借,讀者提交申請表單,幫助讀者通過館際互借獲取本館未購買的資源,電子資源則自動發送到指定手機或電腦,實體資源通過實體資源配送獲取。
圖書館3.0時代的到來為館際互借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館際互借服務作為信息服務形式的一種,主要發生在圖書館同其他情報機構間或圖書館間,通過對方文獻的有效利用使用戶需求得以滿足,本文主要對高校圖書館的館際互借服務工作進行了探討,在對館際互借條例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服務平臺、業務流程的建立、及個性化、智能化等方面,總結出存在于制定館際互借條例方面的不足和問題,并據此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為高校圖書館的館際互借服務工作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河北旅游職業學院)